关于学生过激行为的反思
(2014-09-15 20:36:3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想 |
关于学生过激行为的反思
学校教育中,学生过激行为时有发生。有的当面顶撞老师,有的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动手打老师。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过激行为。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后果,大则影响学校声誉与社会和谐。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过激行为时,应对症下药,慎重对待。那么,班主任应该怎样处理学生可能出现的过激行为呢?我认为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预防;另一方面是化解。
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如果教师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严于律己,品德高尚,博学多才,积极进取,通过自己良好的思想、个性、才能、情感、意志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尊敬,有助于预防学生过激行为的发生。
班主任开展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对学生的了解。有经验的班主任,在新接班时会很快通过家访、谈心、观察等方式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及社会背景;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动态、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等。这种了解不是为了抓学生的短处,而是互相了解,因材施教,增进感情,对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这样就避免了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因方法不得当引起学生的过激行为。
俗话说:“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环境造就人才,文化塑造人生。良好的班风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因此,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十分重要。班主任应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树立学习榜样。例如,在教室张贴名人名言,“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介绍;树立刻苦学习、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等学习榜样……这些优秀文化的创建,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净化心灵,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很少或根本不会发生过激行为。
1、冷静处理,把握尺度。
在学生过激行为发生后,一些班主任激动、发火,急于解决。或叫学生家长,或到学校政教处寻求解决办法,甚或由于冲动和尺度把握不好造成严重后果。其实,在学生过激行为发生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会很敏感、很脆弱。如果再找家长和学校去刺激他,很容易产生更坏的结果。因此,学生过激行为发生后,作为班主任不要急于行动,要以理智战胜感情,冷静处理,把握尺度。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学生过激行为,自己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如果自己能解决,就决不要找学校、找家长。学生对动不动就找家长、找学校告状的班主任很反感。这样,班主任工作将无法开展。
2、深入调查,就事论事。
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绝大多数学生很清楚。一般而言,只要发生学生对班主任的过激行为,其背后必有隐情。我们在处理过激行为时,应深入调查、了解,分清是非对错,促其思想转变。同时,教师要就事论事,避免动辄翻旧帐,揭老底,这样会使学生厌烦的心理压力增大,更不能攻击学生的品行,责备和讽刺只会导致学生的仇恨和报复。用温和的手段,给他们提供及时的、恰当的帮助,使他们感到温暖,在不自觉和自觉中逐渐改掉自身不良习惯,自觉控制过激行为的发生。
3、学会宽容,爱护学生。
宽容,是一种美德。对学生而言,还是一种爱、一种教育艺术。由于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不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学生犯了错误,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骂他。”“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因此,批评教育学生应该给学生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既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反之,严厉的惩罚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的心灵笼上阴影,甚至造成终生遗憾。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和关爱学生,摒弃语言上的暴力(比如训话、责难、嘲讽等);不逼迫学生承诺和保证,不让他们的内心产生罪恶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内心需要,富有人情味地处理学生的过激行为。只要我们都切实行动起来,让我们的关怀像温暖而柔和的春风吹过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倍感温馨舒畅,就一定能使学生的过激行为得以化解,成为学生最爱戴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