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构建生生结对模式,加强学生学习动力

(2009-12-23 16:30:49)
标签:

教育

分类: 攻玉新集

构建生生结对模式,加强学生学习动力 

    一、问题的解读

    “生生结对”,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与学生结好对子,让前二分之一的学生帮助后二分之一的学生。在学校组织的学生问卷调查中,一些有薄弱学科的学生提出:很想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帮帮自己,但是问多了,又担心学习优秀的学生烦恼。怎样才能更好发挥“兵教兵”的作用,既保护有薄弱学科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调动优秀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辅导有薄弱学科的学生呢?我们可以借鉴“青蓝工程”中教师拜师结对的形式,构建结对补弱模式,让优秀学生当薄弱生的老师,生生结对,教学相长。

    二、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学校生生结对方案。

    第二步:确定班级拜师结对学生名单

    结对学生师傅的条件:

    1、思想品德好、同学评价高;

    2、关心班级的发展,愿意帮助单科薄弱学生;

    3、单科成绩优秀,学习方法得当,任课教师认为该生在本学科学习潜力大;

    结对徒弟条件:

    1、单科成绩薄弱;

    2、虚心好学,乐意拜师;

    特别说明:不受名额限制,只要想学,不管成绩如何,符合条件就可以申报。

    结对程序:

    1、成立“师傅”团队。班主任阐述拜师结对在当前素质教育下的重要意义,动员优秀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报名,每学科选出5-10名优秀学生作为“师傅”,成立师傅团队。

    2、徒弟根据自己的薄弱学科自主申报选择师傅。

    3、把徒弟申报师傅表汇总,让师傅选择徒弟,实施双向选择。

    4、协调志愿。把落聘的徒弟和没有选择的师傅个别动员,协调结对。

    第三步:召开拜师结对启动大会。

    1、级部主任帮助学生明确拜师双方的职责:

    师傅:在学习规范、学风养成、学法指导、作业监督、疑难问题解答等方面全面的指导帮助有薄弱学科的学生成长。每天至少指导徒弟解决两个单科疑难问题,在互助小组学习讨论时,鼓励徒弟积极发言。对徒弟每天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提倡多鼓励。每周为徒弟出一次过关检测题。

    徒弟:虚心接受师傅在道德规范、学习规范、学风养成、学法指导、作业监督、疑难问题解答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每天至少要自觉地找师傅解决两个疑难问题。在积累本上面标明突破点和收获;积极服从师傅的指导,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徒弟每周交补弱总结一次。

    2、师傅在级部统一发的“问题积累本”上写下对徒弟的要求。有薄弱学科要求自拜师之日起,每天向师傅请教一至二个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的答案整理在“问题积累本”中,师傅要及时批改并要有鼓励性评语。

    第四步:各班以“结对学生”为核心组建学习互助小组。生生可以利用在学校的一切环节进行帮助。例如:作息和就餐、课堂学习、预习环节、探究环节、小组讨论环节、课堂小结环节等。

    举例课堂小结环节:教师鼓励结对双方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徒弟先讲,师傅补充。

    第五步:教师做好辅助工作。

    1、各级部的学科组长担任“师傅”的导师,负责培训“师傅”。

    2、各任课教师负责召开“徒弟”的培训工作,有针对性的举行“薄弱学科补弱”的专题讲座。

    3、课代表每周把“徒弟”的问题整合后交任课教师,便于教师及时的掌握学情,针对薄弱学生出现的的问题进行讲解或进行错题重练。

    第六步:各班级成立专项考核小组

    1、考核小组每天检查徒弟的问题积累本,分A、B两组交叉检查。对不认真者,第一次给予警告,第二次取消资格。每周将考核总结在班内公示。

    2、在模块达标中,成绩进步突出的“徒弟”授予“进步奖”,相应的“师傅”为“人梯奖”,在学生评价中给予加分奖励。

    三、启示

    “教是最好的学”这已是教育界的共识,“生生结对”的做法对于担任师傅的优生的帮助自然不言而喻。对于后进生来讲,有了战友的帮助,不放弃、不抛弃才成为可能。对于教师来讲,原先不可行的做法现在可行了,效率提高了,工作轻松了。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学习并学有所获,自信在增长,学风在好转。最关键的是它简便易于实施,因而具有生命力。 通过学生之间的拜师结对,组建课堂互动小组,加强了“师”、“徒”双方的互动和提升,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动力问题。

    1、“师”“徒”教学相长,实现共赢。“师傅”给“徒弟”辅导虽是占用了一部分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反而提高了。因为为了让自己的“徒弟”变得优秀,他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积极研究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而“徒弟”也在“师傅”的指导和鼓励下,对薄弱学科产生了兴趣,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

    2、学生合作意识增强。由于在平日的学习薄弱学生多了一个“老师”,“师生”之间的交流方便,提高了薄弱生的问题意识。有时师傅也会遇到不会的问题再去请教别的“师傅”,班级学习风气愈来愈浓厚,形成了一种良好合作互助的学习氛围。

     3、提高了教师“教”的针对性。通过每周对薄弱生问题的整理,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可以将课堂上学生掌握不牢的知识点及时加以复习巩固。

    四、应注意的问题:

    1、在“师傅”的选择上标准要高,必须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宁精勿杂。

    2、“问题积累本”上薄弱学生每天请教两个问题必须跟上督导,坚持每天一查,存在问题立刻处理,否则就会流于形式。

    3、“师傅”必须要经过培训,任课教师必须跟上指导,合理调控,安排学生时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且学生中的师徒关系,有些慢慢会转变成相对稳定的朋友关系,对此我们便要保护;相反发现师徒关系紧张的,我们则必须及时调整。此外,师徒关系的相对稳定也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4、“师傅”的职责不单单是每天讲解一两个题,而是在学习规范、学风养成、学法指导、作业监督、疑难问题解答等方面给予全面的指导,帮助后进学生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