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屿在丰县当县长(转载)
(2017-08-21 21:53:35)
----全国著名书法家冯亦武所认识的王公屿
作者 蔡晓波
冯亦武先生,江苏省沛县人。他是全国著名的书法家、教育家。
他对书法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唐朝孙过庭的“书籍”的研究,得到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高度赞扬和推崇。冯亦武先生在1927年与我市民国政界名人王公屿先生交往十分密切。只要一见到连云港市人,冯亦武先生就会谈到王公屿,而且谈起来滔滔不绝。我是1997年参加北京中国国际艺术博展会时,专程拜访过冯亦武先生。当时,他已是95岁耄耋之人,然而思维清晰,精神矍铄。冯老说,这是得益于书法艺术。王公屿1927年到1928年期间担任国民政府江苏省丰县县长时的“三把火”的故事,就是冯亦武先生向我讲述的。
那时,冯亦武先生担任丰县小学校长,属于当地有文化的名人。王公屿上任后,对冯亦武特别尊重。说来很巧,他们都是1903年出生,而王公屿是正月初一出生,年长于冯亦武,所以他们就以兄弟相称。为了了解丰县民情,王公屿经常邀请冯亦武到县府内议事。冯亦武看到王公屿年轻有为,礼贤下士,与他十分投缘,而且他们两人都有爱好文学和书法的嗜好,经常在一起吟诗挥毫,所以冯亦武与王公屿成了莫逆之交,经常是县府里的座上客。正因为如此,冯亦武对王公屿的所作所为也了如指掌。
第一把火:改革吏制,任用贤才
王公屿当丰县县长是经江苏省的国民党元老刘汉川推荐的,有省政府下文直接委任的。当时,王公屿尽管只有24岁,然而却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雄心壮志。他要做“治世之能臣”。
王公屿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吏制。他对旧县衙的人员制度和陈规陋习非常鄙视,一直想要革新。所以刚到丰县就着手整顿县政府班子。他对县衙里原有人员进行考评、甄选,精干的留用,混饭的清退。他先把原来县长身边必备的师爷、弟子、大门、二门、快班、补班的人员统统清退回家等待,然后量材擢用。他用人才,荐贤良,象古代祁黄羊那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他让他的学法律的族弟王宗瑗担任乘审员;让自己的同窗好友、以办事果断、快捷稳健出名的逯剑华担任县政府秘书;同时他也让一名跟自己有矛盾,但很有才干的士绅担任征收赋税的官员,而且还把原县衙里管田赋档案的人继续留用。当然,他知道在乱世之际,枪杆子的重要性,他让他的兄弟朱秉莲担任警察局长,掌管军权,还把自己的亲信夏铸禹、谢俭斋、冯欠斋安排在重要位置上,他要令行禁止,指挥如一。对于清退人员,王公屿除了给足安家费之外,还对他们的生活作了周密的安排。经过他的一番整顿,县政府的人员精干了,办事效率提高了,威望也建立起来了。为此,他赢的了上峰的嘉奖和当地各方面人士的一致好评。
第二把火:计除内奸恶霸,稳定社会治安
1927年的徐州、丰、沛地区是军阀混战的交点。那时丰县是国民政府刚从北京直鲁军张宗昌手中收复的新县。周边的形势十分严峻,局面也特别错综复杂。丰县的西北面的山东鱼台县,驻有北洋直鲁军张宗昌的重兵。徐州、沛县一带又驻有与国民政府有隙的属于“尾大不调”的西北军石友三部队。王公屿这个新任的县长能在这种情况下生存发展,而且游刃有余,确实是不容易的。这里不仅要有文韬武略,而且还须胆识过人。
当时,丰县城内有一个恶霸叫孙基士,他既担任过北洋政府的山东省议员,又被石友三部队委为参议,而且,他本身也是丰县有名的巨绅,钱庄、店铺、货栈很多。他是丰县城里跺跺脚,城里城外都要“抖三抖”的人物。更有甚者,孙基士凭借他独特的势力,拉山头,竖秆子,收罗了几百人的武装,组建了“丰县自卫团”。他自封为自卫团团长。在“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年代里,孙基士在丰县城内强买强卖,强收治安费据为己有,而且还敲诈平民百姓的钱粮,横行霸道,为非作歹。有时还威胁王公屿及其县政府办事人员的安全。很多人提议要王公屿为民除害。然而,他却不加理会。王公屿对孙基士更加恭敬如常,百般笼络。让孙基士感到:他是王县长的亲信密友。当时,冯亦武也对王公屿的委屈求全感到不甚理解。直到有一天,王公屿接到省里一份密电,邀请孙基士到他府上商议筹措粮款之事时,孙基士竟然一个人直接到他的王府,结果被王公屿埋伏的卫队当场击毙。原来,这是王公屿巧设的韬诲计。先让孙基士对他不存戒心,然后寻机除害。另外,也要请示省府,做到名正眼顺。所以,当王公屿除掉孙基士去接管“自卫团”时,就显出水到渠成的最佳效果。王公屿专门贴出布告,接省府令,宣布孙基士是国民政府的内奸等十大罪状。并指明,只处决孙基士,不搞株连九族,让孙基士的亲友无法反驳和报复。王公屿接管了“自卫团”,又进行了相应地整顿社会秩序和社会治安。使丰县出现了相对稳定和安全的新局面。
铲除了孙基士后,王公屿特意邀请冯亦武到府上小酌。酒席间谈笑时,王公屿得意地对冯亦武说:王郎巧使韬诲计,管叫孙凶一命休。
第三把火:清水患,修新河,造福两县民众
丰县的地势低洼,经常闹水灾。王公屿得知这一情况,十分关切。他亲临乡里,勘察民情,查水患,寻根源。他在听取水利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查阅了丰县水涝的大量资料,决心开挖丰县到鱼台的干河----复新河,来彻底根除水患。冯亦武先生指出:这是王公屿到丰县治理县府的大手笔,也是感人至深的可歌可泣的雄伟壮举。当时,干这样的事实在太难了,没有经费,没有人设计,没有人监督,一切靠县府自己解决。而且,由于宗族、地界以及封建迷信的束缚,开挖复新河,不但遭到丰县的一些士绅的反对,还遭到了鱼台县的人反对。王公屿有个特点,就是认理不回头。他认为对的,不论有多大困难,他也要干到底。他敢于碰硬的。他一面请人设计河道,一面筹集经费,同时动员老百姓以工代税,以工代捐。
对当地绅士们,王公屿则恩威并施,强制要他们出钱出粮。对于鱼台县人聚众闹事,他一方面设法调停,另一方面也带自卫团来维护治安,他自己不但主动捐钱捐物,而且亲自到河工监督。另外,他也努力到省府要求减免税捐,并争取治水患的赈灾粮款。经过王公屿的一番努力,复新河水利工程顺利开工了。为了枪在汛期前完工,王公屿几乎每天都到挖河工地上去检查,及时处理有关事务。由于他的不懈努力,长达近百里的复新河竟在三个月竣工了。王公屿在百般艰难的条件下,利用一百天的时间控制了近百里长的新干河----复新河。他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件事在两县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这条河的开挖,使丰县内涝有了排泄的出路,同时也为鱼台县人带来灌溉的便利。所以当地老百姓纷纷给王公屿送“万民伞”。这是老百姓对贤良的县官的最高奖赏。值得欣慰的是送“万民伞”给王公屿的,既有丰县人,也有鱼台县人。当时反对开挖复新河的丰县士绅们又特意到县府赔礼道歉,并捐出相当可观的钱粮来赎罪。他们原来的低洼地都成了水浇地,沧桑变良田了。王公屿又利用这些钱粮来为县城修起了公路。
冯亦武先生是在王公屿修水利的时候接到北京辅仁大学深造的通知书。他是专程到挖河工地上与王公屿告别的。他听民工说:王县长是在天寒地冻之际,第一个赤脚跳到河里挖土的,没有他的身先士卒为人表率的精神,这条河,猴年马月也不得完工的。冯亦武先生说:听到这样的话,我是含着眼泪与王公屿先生告别的。王公屿先生不愧是实践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楷模。
患难之交不可忘,真情厚谊永明心。冯亦武先生说到他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当了教师时,有幸又见到了王公屿先生。那时,王公屿是应傅作义将军邀请到北京办事的。傅将军请王公屿吃饭,王公屿又特邀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教书匠来作陪。王公屿确实是重感情、讲义气的真君子。冯老说:这次见面竟然是我们最后的诀别,以后,我就再也没听到他的音讯了。
为官一方,造福为民,前世之鉴,后人仰羡。贤哉,公屿!仁哉,公屿!伟哉,公屿!这是冯亦武先生发子肺腑之言,也是他对王公屿当县长“三把火”的最高评价。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