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ili.hsfz.net.cn/Photo/UploadPhotos/200504/20050401150832412.jpg
http://www.cpaa.cn/youthchina/photo/justforfun/2614.jpg
瑞士探亲20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亚洲东部来到欧洲西部,有幸亲自了解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亲身经历了那里的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亲眼看到了那里高洁的人口素质和风俗民情,深深感到人家有许许多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国距瑞士大约8000公里,乘俄航班机,从北京起飞,过蒙古、哈萨克斯坦,再从莫斯科转机,过白俄、乌克兰、芬兰、捷克、德国,空中飞行11多个小时即到。瑞士位于约东
经5-10度之间,比北京时间晚7小时,比格林尼治时间早一小时。欧洲屋脊
瑞士是一个山地和高原国家,位于欧洲中西部,人口730万,国土面积4.1万平方公里,北面与德国,西面与法国,南面与意大利,东面与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相毗邻。境内高山林立,南高北低,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占全国面积的60%,最高峰杜富尔峰(DufourSpitze)海拔4600多米,被称为“欧洲屋脊”。准时便利的交通
http://www.meiq.com/tupian/gw/200506/06/01/28/meiq.com8.jpg
交通便利,到时准确。瑞士的交通著称于欧洲。纵观瑞士国家版图,从南到北220公里,从东到西350公里,这么个小国,却有铁路5300公里,公路7万多公里,铁路和公路几乎通到每一个村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科学的转乘车时间,到站和开车的精确钟点,为人们出行带来极大方便。苏黎世机场是全国最大的机场,这里机场与火车站相连,飞机登陆后,走出机舱,乘手扶电梯下一层,便是火车站,你从这里乘火车可以奔向国内各大中城市、乡镇和周边各国。这里的列车班次多,各城市乡镇之间每小时至少有四趟,不分昼夜,按点行驶。因此你出行、转车,无论到那里,不用远走,不用久等,最多走几十米,等十几分钟,便可找到你要乘坐的车。火车、汽车的到站时间也十分准确,没有晚点现象,尤其是发车时间,误差不到一分钟,人们经常用开车时间对表。SWISSPASS(瑞士通行证)与国民素质
瑞士乘车实行一票制,旅游到瑞士,你如购买一张SWISSPASS(瑞士通行证),你便可以乘坐除飞机之外的火车、汽车、有轨电车、公交车、轮船等所有客运车船。在大多数火车站、公共汽车站,都有自动售票机、列车时刻表和交通线路图,每一个城市都有类似中国的邮政编码的编号,如BERN(首都伯尔尼市)为3000,你用手指点击自动售票机的数字键,即可显示票价,你可以选择往返、单程或半价票,自动投币,自动出票,自动找零。瑞士国内的乘客可买月票、日票、优惠给学生和士兵的半价票,晚7点以后的年票等多种类型的票,公共汽车电车大都是自动刷卡,无人检票。州内的短途火车上也很少有人检票,只有长途火车和国际列车才检票。人们在法制健全的社会里生活,人人都约束着自己的行动,规范着自身的行为,有着高度的自觉性,很少无票乘车者。无票乘车,通常要受到约500元(80瑞郎)的罚款。你如忘记带月票卡,验票员登记上你的证件号码,你回去送来后即可免交罚款只交几元的手续费。
http://www.88trip.com/TripPhotos/%C2%BA%C2%A3%C3%8D%C3%A2/%C3%85%C2%B7%C3%96%C3%9E/%C3%88%C3%B0%C3%8A%C2%BF/2006817181034828.jpg
瑞士的火车、电车、公交车都有较好的内部设施,座位全是软座,车内装有暖气。现代化的高速列车,内有挂衣钩,供儿童玩耍的滑梯,有的一等座位票还装有小型电视,厕所里备有卫生纸、洗手液、擦手纸。列车间隔有吸烟车厢,车内环境优雅,座位舒适。交通安全意识
在瑞士感受较深的是,这里人交通安全意识强,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司机驾车一上车立即佩带安全带(包括在前排坐的乘客)已成习惯,驾驶过程中从未见到有人打手机、抽烟、吃东西和谈话的。行车在马路上如遇横穿马路的行人,小轿车会主动停下让行人先过。支线车辆在十字路口礼让干线车辆。没人抢道行驶,没人鸣放喇叭,车辆没有乱停乱放现象,处处秩序井然。冬季每当下雪后,铲雪车一大早就出动清扫积雪,前面推雪,后面自动撒盐,道路始终保持畅通,很少出现交通事故。瑞士人骑的自行车都是山地车,人们骑车都戴头盔,晚上则必须打开前后灯。社会秩序安定有序
瑞士社会秩序安定,城乡的别墅,居民住宅,大都没有围墙。进超市购买东西,不用存包,你可以背着包任意选购物品,有些蔬菜、食品不是秤好的,只有标号、价格,你可以自己过称,自己贴价钱。当然,你也可把价格贵的菜,输入价格便宜的菜的标号,投机取巧,但没人那样做,大家都有着较高的思想觉悟。一次,我在苏黎世湖畔看一个文艺团体的演出,中间休息15分钟,我看到,很多观众将自己的外衣、围脖随手放在座位上,便无所顾虑地去喝咖啡或上洗手间了。还有一次,我从伟登斯威尔(Waedenswil)乘火车去东部的圣加仑市(St.Gallen)旅游,在火车上看见身边一位携带手提电脑的乘客,在车厢内上网处理了几个文件后,竟将手提电脑搁在桌上去卫生间了。许多商店门前,摆放着报刊杂志、明信片、日用品,店主和售货员在里面很深的位置,根本看不到外面挑选东西的人,人们都是拿着物品找老板交钱。偷盗现象极为少见。环保意识堪称一流
http://www.88trip.com/TripPhotos/%C2%BA%C2%A3%C3%8D%C3%A2/%C3%85%C2%B7%C3%96%C3%9E/%C3%88%C3%B0%C3%8A%C2%BF/2006817181428281.jpg
瑞士的环境保护堪称一流。全国各地,无论是大城市街道还是小村镇的街巷,地上看不见烟头、纸屑等废物,人们都自觉地将果皮、废物投放垃圾箱,看过的报刊,他们捆绑的整整齐齐的放在自家门前,等待清洁车清理。垃圾分类处理,废纸、塑料、玻璃瓶,各有各的归宿。欧洲人宠物,爱养狗、猫,但大家都讲究卫生,他们牵着狗到户外,假如狗拉了屎,狗主人便用塑料袋套在手上将粪便抓起,待有机会投入垃圾堆。这里森林保护得非常好,居民的房前屋后,城市的道路两旁,举目可见合抱粗的参天大树,山间、村边、湖滨,到处是片片森林,到处是绿色。冬季,瑞士的园丁们在空闲地带培植的是冬青草,雪后放晴,放眼望去,那洁白的雪,绿色的草,墨青的树,几何形的尖尖的房屋,简直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图。动物保护
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也是有目共睹的。瑞士有发源、流经国内360多公里的莱茵河和莱蒙湖、苏黎世湖、卢塞恩湖等千余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每一条河,每一个湖里,你可以看到,都有成群的海鸥、野鸭、天鹅、鸳鸯等飞禽、鸟类在自由鸣叫,游荡。人们不伤害动物,动物不畏惧人,人和动物和睦相处。欧洲文化中心
http://img9.zol.com.cn/desk_pic/big_155/154863.jpg
瑞士被称为欧洲的文化中心,是因为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同为官方语言。公共设施、商品标签都写着Deutsch(德)、Fran?ais(法)、Italiano(意)三种文字。三个国家的语言,三个国家的美德都传播过来,使得瑞士人有着综合的较高的道德水准。人们穿戴朴素、大方,大都是休闲装,夹克衫,没有奇装异服,不是正规场合,一般不穿西装革履。女士没有浓妆艳抹。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很多人见面不管认不认识,都点头示意。说声:Morning或Hello。这里,无论在茶馆还是在咖啡厅,人们没有高声话语,而是在和风细雨地聊天,拉家常,谈生意。他们尊重每一个人,包括饭馆端盘子的服务生,即使是财大气粗的老板,他们点菜要茶也是非常客气的呼唤小姐,用商量的口吻问“我可以要这道菜吗?”或“我能再要一杯茶吗?”不像我们有些人那样扯着嗓子喊叫:“哎!服务员,过来过来,倒壶水!”瑞士人的文明从点滴作起,就连打个喷嚏、打个饱嗝,都要掩住面,背过脸。像随地吐痰、抠鼻子、坐车将脚丫子放在座位上等陋习,根本看不到。人们走路或逛商场不小心撞了别人的包或踩了别人的脚,双方都会同时说“sorry”(对不起)。在超市、车站、银行等公共场所,人们购物、上车、取款,自觉排队,没人拥挤加塞。热情、友好,以诚待人
http://www.goldenresources.com/chinaim/www/images/rszm20.jpg
瑞士人热情、友好,以诚待人。我在苏黎世下飞机接受机”叻兰觳槭保吖厝嗽笨戳嘶ふ蘸舐娲悍绲匚“What
areyoucoming?”(您来做什么)“businessorvisit?”(经商还是探亲),我回答是来探望上学的女儿,机场人员带着笑容说:“Christmasday
comingsoon,Ihope you have a
goodtime。Bye-bye”(圣诞节快到了,祝你圣诞快乐,再见!)。乘坐火车或汽车,当你进入车厢后,两个座位只坐着一人的乘客都回立即主动往里靠,为刚上来的客人让座。对问路的陌生人更是热情,不厌其烦。有一次,我去濒临法国的法语区城市日内瓦旅游,朋友联系好住价格比较低廉的一家“youthhotel”(青年旅馆)居住,一下火车,打听这个旅馆的地址,问到一个从法国来瑞士探亲的近60岁的老先生,他带领我们从火车站走了一百多米路,到了一个比较宽阔的街道旁,并招呼来一个当地居民,一起比比画画,耐心地指明路线:“center”“center”(左拐、右拐),然后返回车站等车。
西方人有西方的习俗和民情,朋友之间讲究互帮互助,不讲送厚礼,像圣诞节这样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人们一般只是送个贺年片,送盒巧克力之类的礼物。请客吃饭也非常简朴,不敬酒,不劝酒,不浪费,吃多少买多少,通常是吃得盘光碟净。旅游胜地
瑞士不仅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而且也是欧洲旅游胜地,首都伯尔尼有始建于公元14世纪的全国最大的教堂,它是一个花费了近一个世纪才完成的哥特式大型建筑,沿着有254个台阶的螺旋式楼梯,来到位于教堂中部的了望台,鸟瞰伯尔尼全景,风光无限,气象万千。第二大城市日内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莱蒙湖畔,依山傍水,景色宜人,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http://blog.3608.com/UploadFiles/2006/12/25/wri815609.jpg
莱蒙湖中的喷泉,高达400多米,是世界最高的喷泉。瑞士还有铸造于公元7世纪的最古老的钟,在圣加仑(St.Gallen),有建于1300年的欧洲最古老的木桥和举世闻名的交通博物馆,在卢塞恩(Luzern),有全球最大的奥林匹克博物馆在洛桑(Lausanne)。瑞士还是欧洲三大滑雪胜地之一,进入冬季,绵绵阿尔卑斯山脉,到处是一片冰雪世界,到处是滑雪的人群。瑞士被称为“钟表王国”,全国上下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街头巷尾,到处是各式各样的钟表,尤其是教堂里的钟,每时每刻都可以听见悦耳的钟声。
我在瑞士驾车经历
瑞士的交通--人文素质和政府管理的完美结合
瑞士是世界上最安全驾驶的地方,去年的交通事故率也是全球最低。这和瑞士政府的严格管理分不开,另外也与瑞士人对安全驾驶的透彻理解息息相关。
首先谈一下瑞士的政府,瑞士实行联邦制,由26个州组成,州下设市、镇,全国共有3000个基层行政区。各州都有自己不同的宪法、法律、教育制度、税收制度等。充分民主是瑞士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每个州都有给外籍人士授予签证的权利,而不是统一的全国性管理。所以如果说有人拿到苏黎世的签证的话,买车上牌就只能在苏黎世州,牌照上字母ZH,表示来自苏黎世,在有些州除了拥有瑞士护照和永久居留权的公民外(C PERMIT),其他签证人员都只能使用临时牌照,每年都要去警察局报检。
http://img04.21cn.com/2004/07/05/2300691.jpg |
瑞士的交通著称于欧洲。纵观瑞士国家版图,南北220公里,东西350公里,铁路有5300公里,公路有7万多公里,铁路和公路几乎通到每一个村镇。这样的交通密度在全球是数一数二的。瑞士的公路质量很好,极少有国内到处出现的路面断裂和暗坑,路面都非常整洁和相对于国内来说的平滑,(车胎会比国内的用的久,理论上同条件下同车加速起步会比国内慢,可惜没条件测试)所以驾驶的时候并不需要担心由于路面状况引起的突发事件。连接各个城市的除了主干道外,还有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都是单向3车道,行使规则也和国内一样,全国限速120KM/小时,公路上摄像机遍布各个地点,只要超速驾驶,驾驶员就可以看到前方有灯光一闪,HOHO,就等着收罚单吧。上次我一朋友去苏黎世,150KM/小时在超车道超车,突然前方灯光一闪,3天后,他就拿到150瑞法的罚单。但是这个系统也有它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对欧盟的车监管不够,由于瑞士不属于欧盟,所以只要不是来自与瑞士交界的几个欧盟城市的车,在这里都不必理会120KM/小时的限制,因为罚单没地方投。但是也不能太过头,有次一队德国摩托车队在高速上跑上了160KM左右,刷的几下从我左边超过,惊得我左手抖了抖。10分钟后,我就看见他们都被警车拦下停在慢车道接受审讯,也不知道警车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而且还不是辆挂警车装备和写有POLICE字母车,估计是伪装成普通车辆的游击车。现在瑞士政府也在和欧盟积极合作,以解决跨国的交通问题。
http://pic.96456.com/2007/Nature/Switzerland/200731611351576451.jpg
如果想在瑞士开车,首先要拥有瑞士政府承认的驾照,中国留学生的中国驾照可以在这里使用,但是必须要有英法德的公正书,国内的公证处可以办理这个,或者去警察局去证明一下也可以。买好车后首先要买保险,没有保险是上不到牌照的,拿到保险公司的证明书后就要去警察局的分局车辆管理中心登记注册,交250-400瑞法左右的现金后,马上就可以拿到一副新牌照和行驶证件了,行驶证上会有所有的车主和车的信息,如果要转手车的话,必须要把行驶证交给对方,要不然此车就不能登记注册。我去办的时候,整个过程除了排队外,不超过10分钟,效率非常高。在注册过程中,可以选择德语,法语或者意大利语其中之一作为联系车主的语言,英语并不是瑞士的官方语言,所以中国留学生最好准备一下再去警察局,因为很多车方面的术语平常很少用到,卡壳了会引起很多麻烦,但是苏黎世,日内瓦等地可以使用英文作为联系语言,毕竟是国际性都市。拿到牌照后,车就可以上路了,但是还有一件事必须要办,那就是要车要做大检,地点就是拿牌的地方的检测中心,时间一般是3个星期后,警察局会发封信告诉你什么时候检测。没有通过大检的车必须送到修理厂去修,然后再去做打检,直到通过为止。在这里说一下题外话,因为拿到牌后一个星期后我到英国工作了,所以我没去大检,引起了很多很多的问题,两个星期内收到了4张罚单,最后一张还说如果30天内不去作大检,此车就永久停止使用,卖都卖不出去了,当时我那个瀑~~布寒~~啊,马上定机票回去处理这个事情,最后去警察局和他们交涉后,我就把牌照交给邮局,此车就实际停止使用了(车可以停自己的停车场),这也是瑞士交通系统一个便利之处,邮局会联系警察局和保险公司,而且保险公司会把停止使用的时间加到下一年,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操作后,就可以等重新拿牌使用的时候再做大检了。
http://www.23mt.com/home/UploadFile/2007-1/200711114453432784.jpg
瑞士的大部分的交通规则和中国一样,不过,文明驾驶和安全驾驶的潜规则却造就了完全不同于中国的驾驶感,这让我初来瑞士的时候感觉非常不适宜,具体的说,也就是想快也快不起来,想超车还要看别人的脸色。国内驾驶习惯和潜规则就是有缝就插,有道就上,这让我刚开始的时候受了很多冷眼。比如说,这里拐弯入线的车一定会等到行使方向无车时才进线,用国内的列子说就是,十字口右拐入线要在拐弯处停住,看看左边有没有车过来,有的话要等它们全通过后才右拐进道,而不象国内的右拐无敌现象。如果是左拐进反线,更要等到左右两边都没车才踩油门,所以这里经常看见无红绿灯十字路口处停一大片车,因为大家互相让,而先通过的人都礼貌的向让路方行注目礼并扬手道谢。如果十国内的话,大家都互相抢。谁先抢到有利位置谁就先上,没抢到的都还要念三字经。刚开始的时候我把国内的右拐无敌理论拿过来,每次进线后身后的车都狂打前灯表示不满,开始我还不知道我无意中冒犯了别人,后来才慢慢的从瑞士人的行车轨迹中学到文明驾驶的皮毛。如果碰到行人站在斑马线两头,瑞士人不管多快都会停下来等在斑马线两边让行人先过,我碰到过最寒的一次是一辆三菱LANCER EVO改装版以大概60-70KM/小时的速度在我右边来了个紧急刹车停在斑马线外,然后里面的年轻车主挥手示意我先过马路,我扬手意谢穿过马路后,就听见这台“公路之王”油门到底转速上3000后发出的令我激动的声音,眨眼就走了,弄得我怪不好意思,我还在想其实他 根本没必要停下来,因为当时也就他一辆车。(提外话,欧洲人都是3000转后才换档)
http://pic.yesky.com/imagelist/07/10/2322546_7374.jpg
瑞士的山区占全国的三分之二,所以大部分道路全年有一半时间都盖雪,这个时候根据不同地方的天气,政府会会根据时间来强制性要求车辆换上冬季胎,无冬季胎的车辆是不允许上路的。每当下雪的时候,扫雪车就开始工作了,因为瑞士是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公共设备也是最好的,当然扫雪车也是全球最强装备。扫雪工人门会根据实际情况先处理主要路道(人手不够的原因,小国家的缺点),经过处理过的路基本上可以满足行驶。而这个时候我国北方冬季的很多地方都使用的铁链就出现在许多车上了(并非强制性,但大部分人装),可别小看它,车胎抓地拐弯刹车就看它的了,它对于雪天行车安全性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山区。关于铁链瑞士唯一和国内不同的是国内看不到法拉力上铁链而且只跑20KM/小时。
瑞士开车的费用应该是欧洲最便宜的了。首先是油价,英国的油价是最贵的,其次是法国,德国比瑞士高一点点,最便宜的是瑞士。然后关于一些其他的费用,还是英国最贵,英国的ROAD TAX在瑞士就是可买可不买,瑞士是全国统一价格,45瑞法一年,全国任何一个加油站和邮局都可以买到,就是一个小小的不干胶,买了后贴在前挡风玻璃上就可以了。有了这个就可以上高速,没有买的话,走城市之间的主干道,照样可以去任何一个地方,时间上打个折扣而已。最后是停车费,除了大城市苏黎世,日内瓦比较难照到停车位外,其他的地方都有很多免费或者收费的PARK,山区就更不用说了。由于瑞法和欧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不同,所以导致了停车费相对来说的便宜,如果说一小时停车费1瑞法和1欧元的话,相当于人民币6.4元,而欧元就是9.6元了(2004-5-15)。另外,在瑞士买车是全欧洲最便宜的,这是因为瑞士的低税和其他因素造成的,这样导致了在瑞士买德国车比在德国买还要便宜的怪现象。比较一下后,最贵的还是英国(无条件874),同样的一辆车,HONDA 雅阁2.4最新版英国的裸车价格比瑞士整整高了15%-18% (最新广告报价),如果加上其他的费用就更贵了。
http://www.zzdesk.cn/d/2006-12/2006121211432642206.jpg
在风景如画的瑞士驾驶是非常享受的事情,打开车窗,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听着美妙的音乐,驾驶是一件如此美妙的事情。加上严格的政府管理,文明的驾驶理论,再加上车的低消费高收入,没错,这里就是世界上最安全驾驶的地方。
http://img3.pcpop.com/upimg3/2006/11/6/0002203656.jpg
http://www.leitour.com/images/sz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