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席大伟
席大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503
  • 关注人气: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强企业营收利润双降 市场关注新政策效应

(2009-07-16 09:00:00)
标签:

it

分类: IT评析


  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子信息业有多大的影响,近日发布的2009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行榜可见一斑。本届百强企业实现利润394亿元,比上届503亿的利润下降21.66%,营收11194亿元,比上届12716亿元下降11.97%。

   利润和营收的双降显示了金融危机对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利空影响压倒了3G投资、家电下乡等利好因素。电子信息业是上缴税收、解决就业、生产消费品等的主力军,如何继续扶持行业走强依然是面临的主要问题,应该对国家继续出台利好政策保持期待。

   整体增长率由正到负

   本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利润和营收的下滑却是“灰点”。

   数据显示,电子信息百强利润增长率从2008年125.7%下降到2009年的-21.66%;营收从13%的增长降为-11.97%。

   具体来看,本届百强企业合计实现利润394亿元,占全行业总量的22%;营业利润率达3.5%,比全行业平均水平高了近1个百分点,其中营业利润率超过5%的企业有41家,超过10%的企业有10家。

   与2008年电子信息百强相比,完全有理由担心数据背后的问题。据工信部统计显示,2008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合计实现利润503亿元,增长125.7%,占全行业的24.0%;上交税金440亿元,增长17%,占全行业的57.1%。

   营收和利润的下滑将影响到企业在研发、技术升级、产品换代、员工就业、企业福利等各个方面,由于电子信息百强是我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行业之一,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不过,数据的大幅变动并不意味着我国电子信息业发展遇到了困难,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电子信息业依然在较好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的崛起,2009年,百强企业的门槛为营业收入18.5亿元,比上届提高了1.1亿元。

   金融危机压制增长空间

   造成电子信息产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元凶,就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最突出的表现是,随着欧美市场对电子产品需求下降,造成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下滑、国内需求不旺、产品积压严重、成本大增。

   根据工信部7月2日公布的5月份电子信息产业运行数据显示,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还在显现,出口下行趋势明显,降幅有扩大趋势。由于国际市场萎缩,1-5月电子信息产品出口1530亿美元,同比下降24.2%。全行业出口下滑有加剧趋势,5月当月同比下降24.2%,降幅分别比2、3、4月提高1.8、2.1、1.3个百分点。由于产业出口依存度高,前5个月出口交货值下降导致销售产值下降8.2个百分点,是其全部降幅的1.43倍。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行业进入5月份以来,电子信息产业下行趋势依然明显,尽管近三个月产业连续出现一些回暖迹象,但总体处于低位调整阶段,部分行业和领域存在升降交替现象,产业整体回升的趋势并不稳固;而且由于国际市场并无明显好转迹象,下一步产业发展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政策“救市”和产业升级相结合

   百强企业占全行业企业总数不足千分之五,却创造了全行业近四分之一的营业收入和利润、超过一半的税收,已经成为建设电子强国进程中的中坚力量。

   为了保持行业健康发展,国家相继启动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尤其是3G发牌、家电下乡等。数据显示,政策效益显现,内销市场增势更加明显。受电信业3G投资拉动影响,5月通信设备制造业内销增长19.8%,其中交换设备行业增长78.6%。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刺激家电市场消费,1-5月家用视听行业内销产值增长10.7%,其中5月当月增长22.5%,比4月增幅高6.9个百分点。

   政策效果较为显著,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表示,将继续稳步落实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及TD专项政策,同时要积极推动通信设备等优势产品的出口,加大出口信贷扶持力度,加快推动新的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出台,并协调争取更优惠的进出口税收支持。

   专家表示,政策措施要和电子信息产业升级调整结合起来,落实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并加大对企业整合重组的资金投入。

   本届百强企业营收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23家,华为、海尔、联想3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接近《财富》全球500强企业的入围标准。如果政策措施能够到位,加上国际金融环境的逐步好转,百强企业将会敲开《财富》500强的大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