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在抗震救灾中成长
抗震救灾对运营商来说不仅是严重的挑战,也是一次成长和走向成熟的机会。
加速新通信技术的应用
透过此次震灾抢险工作,通信设施维护和通信技术创新工作再一次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抗震救灾期间,灾区通信显得拥挤不堪,工信部不得不提出建议:用户通话尽量简洁,以缓解通信网的极度拥堵,最大限度支持救灾。而解决这个问题,在我国姗姗推进的
3G技术就有了用武之地。因为3G特长在于解决高速数据无线传输,在解决话音大容量方面比现有的2G强很多倍。3G强大数据处理能力能够自动转换为语音处理能力,可以容纳和解决更多灾区通信,保障灾区语音通信的正常使用。
或许这次地震可以促使国家加速3G发牌的时间表,对运营商和通信行业而言,获得牌照也是解决目前失衡的电信业的一种重要途径。目前抗灾已经即将进入到灾后重建的环节,对于运营商也将迎来新的课题:如何更好地应用各种技术在天灾来临之时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并提供应急服务。
应急保障能力提高
海事电话、卫星通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人民财产安全遭受重大考验的关键时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此次抗震救灾期间,这些本不属于一个运营商的业务却出现了少见的合作,共享资源、携手共进,提高了电信业整体的应急保障能力。
5月18日,中国卫通密切配合中国移动恢复通信设施建设,新派一批技术骨干赶赴成都,协助中国移动做好利用卫星通信手段开通移动地面基站工作,确保先期18个移动基站开通。同时还为中国移动送去几十部卫星电话。并协助中国移动汶川开通了第一个利用卫星通信手段实现地面通信的基站,为抗震救灾通信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分别向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提高了7条2兆的通信光缆。
中国网通与中国联通共同紧急成立应急抢通工作组,采用“天地联合”的方式,即通过空中的SCPC卫星通信衔接地面的光缆通信,解决灾区CDMA网基站传输问题。
除此之外,各大运营商老总也是第一时间赶赴抗震第一线,紧急成立和制定了抗震救灾方案。加上年初的南方雪灾的洗礼和四川地震的考验,相信我国运营商的应急保障能力将有大幅提高。
普遍服务意识成熟
电信业是全民共享的基础产业,所提供的信息通信服务必须要惠及全民。在处理建立普遍服务意识和企业盈利的关系上,是在一开始就建立普遍服务关系网还是事后修补,这二者的关系,运营商应该会有一个重新认识。
抛开这个话题来讲。灾后,各运营商积极行动,体现了较为成熟的社会责任。截至19日晚,四大运营商向灾区已经累计达1.4亿元,同时预计,运营商在灾后重建中的投入将超过4亿元。
我国两大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均在19日宣布,从5月12日至5月31日在五个地震重灾区,免除了漫游用户的话费。
湖北电信、厦门电信等都已开通免费的长途电话,省外的四川人可通过固定电话向家人问平安。
灾后发生后,四大运营商均开通寻亲服务,帮助失去联系的人们需找自己的亲人。
同时,无情的地震也告诉我国电信行业,在将来重组过程中应加强国家安全和应急通信能力的建设和实现固网和移动的强势融合。在形成有竞争力的运营商的同时,也该思考在危机时刻,运营商该承担怎样的职责。从本身的责任、从先进的技术手段、从如何处理企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角度等等方面来讲,无情的灾难将促使它们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