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山轻如羽——读《史记 吕太后本纪》有感

(2008-08-03 17:14:19)
标签:

作文

历史

吕雉

刘盈

汉朝

分类: 开卷有益

    史家绝唱,无韵离骚,一纸风雨,两行墨泪。

吕雉,有实无名的女皇帝,当年是多么的不可一世!成为至尊,对一介女流来说,显然有着难以估量的困难,可是她做到了。《史记》中,《高祖本纪》之后,《吕太后本纪》格外引人注目,而接下去的《孝文本纪》,不犹得使人叹惋:刘氏天下,差点姓了吕!

    汉朝刚刚建立,战后萧条的景况逐渐改善,皇权稳固,盛世将现。而刘邦的死,意味着他打下的江山不得不交付给后人。历史的变化无法预侧,于是,紧接着一场腥风血雨,空前的繁荣才降临到神州大地上。

    在此之前,有个人经常会被后世遗忘。凭他本来的地位,足以在《史记》中占有一席之地,可是他,一生在逃离。

    《高祖本纪》之后,应该是属于汉朝第二个皇帝的“孝惠本纪”。

    汉惠帝刘盈,幼年时便有与其父刘邦逃亡的经历,甚至被六亲不认的刘邦中途推下车,幸好有人拼死保护。成为太子后,倒不很在意母亲吕后同戚夫人之间的纠葛,因为他太过“仁弱”。他不会不知道,自己的宝座,差点被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夺走,只是一心想母凭子贵的吕后费尽思量,成功阻止了刘邦废长立幼,才有了今日的荣华富贵。

    可能因为小时候有过苦难的经历。登上皇位后,他很满足,对于年幼的赵王刘如意,他尽全力包容他,保护他,甚至不惜和母亲作对。那一日,赵王奉吕太后之召到来,“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且观之后历史,哪朝没有争夺储位而兄弟相残之事?纵使风雨散去,君王们不是故作姿态,就是设计迫害异己,如刘盈这般“叛逆”者,又有几人?

    这与吕太后的疯狂形成强烈反差。只有疯狂的人,才会想出惨绝人寰的“人彘”。想来戚夫人应是位美貌女子,吕雉却毫不手软。“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喑药,使居厕中。”总之面目全非,以致于吕雉让刘盈观看时,刘盈没认出来。“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一个皇帝为自己曾经的敌人哭!同情?可见刘盈已经忍无可忍,他说:“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从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

    这是在他刚当上国君的那一年。可以说,他还未有什么建树,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不想当皇帝的皇帝并不旱见,刘盈不想当皇帝,就找了个堂而皇之的借口。在吕雉听来有点强词夺理,但无法反驳,也采取不了任何补救措施。可以肯定的是,吕雉绝不后悔。刘盈除了逃避之外,也把“叛逆”进行到底。

    第二年,吕太后准备除掉齐王,故技重演,用下了鸩毒的酒请他喝。刘盈挺身而出,同时举起毒酒将要一饮而尽。“太后乃恐,自起泛孝惠卮。齐王怪之,因不敢饮,详醉去。”捡回了一条命。

    如此种种,我想今人除了对刘盈的仁义之举表示赞同外,只能用“懦弱”来评价这个皇帝。的确,名义是万人之上,实际却在吕雉的勃勃野心下苟且偷生。因为他的妥协,我们不能说他“不孝”;因为他的义举,我们不能说他“无用”。他面对着两条不归的岔路,左边是皇权,右边是道义,他选择了后者,就无法避免被后世称为不够格的国君。这一切,其实饱浸着血泪。

    江山在刘盈眼中,已然成为摆设。他的选择,意味着把五千年来人们垂死争夺的东西拱手相让。吕雉不是外人,但司马迁的笔墨显示,她于刘盈之间早无亲情可言了。“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张良十五岁的儿子看出了其中奥秘,和陈平商计一番,最后“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太后说,其哭乃哀。”折腾半天,吕雉就是担心儿子死后自己不能在朝廷呼风唤雨,而陈平等人的举措正顺了她的心,那么她当然要作个秀,以示对汉朝的忠诚。顺理成章地,“吕氏权由此起”,天下遂乱。

    回过头来说刘盈,他不能承受生命之重,在靡顿中草草结束一生,他是宫廷斗争的牺牲品。作为一个“叛逆”的君王,他没能在《史记》中拥有自己的传记,这是历史的真相么?

    人生中拥有的很多,却不见得能带走所有的。通常人们会留下贱价的,让贵重的物品伴随终身。而争执的发生,往往因为有人眼光相同罢了。

这么说来,吕雉是看上了“沉甸甸”的名利财富,享受不尽的金山银山和至高无上的权利。刘盈在料到中取得了最“轻飘”的善。

    烟过也,无牵连,江山轻如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