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手里的锅铲,或许正为数千学子挥舞;他们店里的老书,或许已在数届学子中转手。酒吧、大排档、旧书回收、老影吧、卡拉OK……在高等学府的围墙外,这些街摊小店,正上演着大学最跳跃的一出“生活秀”。
今日起,本报记者走入高校周边,与读者一起分享高校经济“寄生”人群的苦辣酸甜。
“寄生”印象
在许多“武大族”眼里,正门对街的一溜酒吧,是高等学府的一根文化神经:时尚、前卫、有品位。光顾者喜欢用“武大酒吧一条街”来锁定位置,好像这些酒吧是武大的食堂。
与纸醉金迷的商业酒吧相比,武大对街的小酒吧要“清纯”得多,人少的时候,酒吧看上去更像是KTV或者清吧。掏50块钱,你就可以倚着街窗、端着啤酒、听着音乐消遣整晚。流连在这里的脸孔,有小资、老外,也有学生,但绝少有“暴发族”。
没捞到武大“油水”
D酒吧(化名)是酒吧街上的拓荒牛。11年前,当武大门口还是一片菜地的时候,D酒吧就来了。那会儿,喝咖啡的人没几个,这第一家“酒吧”,是靠卖茶起步的。4年后,茶吧随行情“转正”,当下有首歌十分流行,便是“相约九八”(酒吧)。
说起“傍武大”的初衷,D酒吧的老板税青很坦白:“地段偏僻,租金便宜。”他掰着指头辩解说,养活酒吧的七成是白领,学生消费仅占三成,所以并没从高校捞到多少“油水”。“来的留学生也不少,AA制均摊,点一瓶酒能喝一晚上,因此更赚不到老外的钱”。不过,酒吧街有今天的规模和人气,“武大”这块金字招牌仍然功不可没。
伙计多是高校学生
阿星(化名)是某高校管理专业大三学生,除此之外,他还是D酒吧的全职伙计。
这个着装“嘻哈”的大三男孩,毫不掩饰在酒吧工作的兴奋:“我同学做兼职有专卖店的、家教的、勤工俭学的,但我觉得在D酒吧工作最有面子,赚钱也多一些。”
据了解,酒吧街上的15个酒吧,一半伙计都是高校学生,也有上班族在此做晚间兼职。学生打工分全职和兼职,薪酬不等,全职每月最高可拿到700元左右,外加提成。全职需要从下午酒吧开门起,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2点左右打烊,而兼职时间则短得多。
老板揣着胃药陪酒
“商业酒吧传递给人的更多是情绪宣泄,我的小酒吧是用来结交朋友的,浓厚的人情味是我的酒吧文化。”税青说。
去年,D酒吧经营爬到巅峰,税青每晚过着“左手芝华士,右手啤酒瓶”的生活。因为酒喝得太杂,每回一送走客人,他便冲进厕所开始吐。从那以后,胃药就不曾离开他的荷包。
“外人常认为我醉酒是自找的”,税青猛喝了两口茶:“他们怎么知道,在酒吧最艰难的时候,有两瓶洋酒放了一年都卖不出去,亏损时间长达4个月。现在来酒吧的客人,70%都是当时的回头客。我不是个嗜酒的人,但只要朋友乐意,我就喝。”
新老酒吧唱对台戏
记者调查了解到,酒吧街上一家实力中上等的店面,淡季收入约为500元/天,旺季2000元/天,过节可达到6000元/天。扣除每月近2万元的水电、房租、人工开支,所剩不多。随着“分蛋糕”的队伍日益庞大,看似红火的酒吧街,内部已悄然发生分化:
老一批的酒吧格调一致,仍坚持打着“文化牌”,固守着小资情调,为自己的文化情结守生意,老板之间不仅常串门,还一起商量进货、经营;另一批酒吧打纯商业牌,纯粹是为谋生赚钱而开门,生意清淡的时候,甚至派伙计到街上四下拉客。
酒吧街上的“老臣”认为,既然酒吧毗邻高校,就应该突出品位和文化,不宜掺杂太多商业色彩;而后进入的“新兵”则声称,酒吧应紧随市场步伐,赚钱是安家之本,商业化操作是大势所趋。
业界资深酒吧人士、红色恋人酒吧总经理黄春波认为,酒吧本身是舶来品,也是西方文化的象征。武汉相当一部分酒吧是纯商业性质,但开酒吧不能只满足于赚钱,有个性品位才能长久,这与市场环境和老板底蕴都有关。不过,小酒吧首先应该生存,再来谈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