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佳作赏析:王建兰小小说《心安》

(2010-04-07 17:40:53)
标签:

佳作赏析

小小说

王建兰

心安

文化

【佳作赏析】2010.02

 (小小说)        心   

 

                                □王建兰

 

    草长莺飞的季节,她带着6岁的男孩到公园放风筝。天好蓝,风好柔,大地似一袭绿绿的地毯,柔软又舒适。他们尽情的嬉戏,累了,便躺在地上讲故事。阳光那么暖,明晃晃地照在身上,让人生出几分倦意,她从恍惚中醒来,身边没了男孩。四周望去,也没有看见孩子的身影。程程——程程——,没有回声。她慌乱起来,边跑边喊,呼声越来越急促,越来越尖锐。忽然,她听到有人喊道:有个孩子掉到湖里了。

    她奔向湖边,看到层层荡漾的涟漪,像是男孩柔弱的生命发出的最后呼声,她什么都不顾了,纵身跳到水中。抓住那个孩子,托出水面,拼命地往上蹿。幸好,游艇赶来了。

许是极度的惊吓,许是耗尽了体力,她昏厥过去。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把她惊醒,她看到一位母亲抱起了那个湿淋淋的生命。她惊呆了,一下子清醒过来,冲上前去,她看清了,那孩子不是程程。她发疯似的扒开围观的人,哭喊着:“程程——”“我在这里。”这次她听清楚了,是他。她就那么站着,眼泪哗哗地流下来,止也止不住。

    救护车把她和落水的儿童送到了医院,闻讯的记者来了,让她谈谈救人的感受。

    她有点胆怯,语无伦次:哪还顾得想什么?只要把孩子救上来,舍上我的命也愿意。

    多质朴的话语,记者似乎觉得找到了闪光的语言,被救儿童的母亲更是感激涕零。她慌了,忙说:不是这样的,你不必这样,如果知道是你的儿子,我是不会跳下去湖去的,水那么凉,我还不会水,我以为是程程呢......

    仿佛石破天惊,在场的人一片哗然,记者也大吃一惊,为她的真实坦诚。

   “那么是母爱让你奋不顾身以至于忘了自己不会游泳?”

   “不,不是,是责任。”她说,“我只是个保姆,如果小孩出了事,我会愧疚一辈子,一辈子不会安宁。所以,我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让孩子平安,也为对得起孩子的家长。”

                                                                                                          (摘自《读者》2006年第24期)

                                                             

                                 跌宕起伏 引人入胜

                                 ——小小说《心安》赏析

 

    《心安》写的是一位不会游泳的保姆奋不顾身勇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全文短短七百来字,情节非常简单,却写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究其原因,主要缘于作者工于隐藏,妙用误会法,精于构思,巧于兴波造势。

    首先,作者是一个善于叙事的高手,简单的情节能不时出现曲折:“草长莺飞的季节,她带着6岁的男孩程程到公园放风筝”,开篇一派祥和气氛。好一幅温馨而美好的公园嬉戏图,读来安谧恬适,节奏舒缓。正当读者分享着这份宁静时,情节急转直下,孩子不见了,顿起波澜。随着“她”的呼声越来越急促,越来越尖锐,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紧张。直到有人喊叫“有个孩子掉到湖里了”,紧张的情绪一下子升到高潮。于是理所当然地出现了奋不顾身救人场面,“幸好”一词使节奏立时为之一缓,情节的发展似乎正向着尾声推进,给读者的印象的是,程程获救了,矛盾得到了解决;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她”救起的小孩竟然不是程程!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读者的心不禁又悬了起来。所好这只是虚惊一场,程程好好地在,心情又为之一宽。

其次,由于作者把“她”的保姆身份一直隐藏着,面对记者的采访,于是误会连连:“哪还顾得想什么,只要把孩子救上来,舍上我的命也愿意”,她的回答质朴而闪光!也赢得了一位母亲的感激涕零。孰料“她”坦言“如果知道是你的儿子,我是不会跳下去湖去的”——误会了,“她”的思想没有人们看到的那么好?!真是出人意料,然而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水那么凉,我还不会水”;“那么是母爱……?”记者的猜想似乎合情合理,也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可是又误会了,“是责任。”她说,“我只是个保姆”——不是母爱,胜似母爱!人物形象一下子又实实在在高大起来!至此,真相大白,所有的悬念得以解开,所有的误会得以消除,小说在高潮中闭上帷幕,叫人掩卷回味。

    此外,文中还多处注意了照应的圆合,比如“她带着6岁的男孩到公园放风筝”而非“6岁的儿子”,为下文她的保姆身份设伏;“她奔向湖边,看到层层荡漾的涟漪”,并没有看到程程的头脸,为下文误救他人设伏;“抓住那个孩子,托出水面,拼命地往上蹿”,此处用了一个“蹿”而非“划”或“游”,为下文她坦言不会水设伏。前后照应周密,读来丝丝入扣,合情合理,这也使得文章的四次波折更加自然,毫无故弄玄虚之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