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2013年教育部审定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2页例3(连乘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含义、两位数乘两位数、能初步用乘法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及解决问题,逐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复习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解决的乘法问题,不仅唤起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记忆,更为后面的两步解题做好准备。接着,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结合文字,让学生收集和整理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着重考虑了下面几个问题:1、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和补充的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主动收集情境中的信息,渗透一些整理数学信息的方法,如以表格的形式整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自由组合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3、重视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解题思路,鼓励他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找出不同解题方法。
学生们在交流碰撞中很快就找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即:
方法一:
方法二:
1.先求出每箱卖了多少钱?
1.先求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
算式:45×12=540(元)
算式:12×5=60(个)
2.再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2.再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算式:540×5=2700(元)
算式:45×60=2700(元)
列成综合算式:45×12×5=2700(元)
列成综合算式:45×12×5=2700(元)
在学生重点汇报完几种不同方法以后,我并没有急于结束此题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有什么新发现?问题一出,原本热闹的教室立刻变得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思索。很快就有学生发现:同样是一道题目,由于我们开始选择的信息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这对于以后用多种方法解题是多大的一个启示啊!从学习效果看,我发现多数学生在叙述完解题思路后的答题更清楚、正确。
这时,我向全班学生说明:既然是同一道题,解决同一个问题,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但是,参与列式的运算数字相同,解答的结果必定也是相同的,假设解答的结果不同,就是列出的算式是错误的,或许你的计算过程或者你的计算结果出现错误,这时,你必须做好认真检查这一环节,以保证无错。
最后,我列出一道算式:45×5×12=2700(元)
,让学生分析算式是否符合题意,并说明理由。由此,我特别强调:不是列成一道乘法算式就是对的,或者计算结果一样那就是对的,不以为然,你还要对算式的每一步表示的意义加以理解,算式是否符合题意。
只有这样,既能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顺,更能加深对算式表示的意义的真正理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