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自然之神
(2024-02-02 19:32:07)
标签:
文学天地文化 |
分类: 散文·杂感 |
风·自然之神
什么是风,按照词典的解释,就是流动的空气。但“风”是乎也难以定义了。如:太阳风、宇宙风暴、量子风暴等等。那侃起来就无边无际了。此文仅限从地球和人类活动有关的“风”,说开去。
有人说地球是风创造的,我想这有道理。没有宇宙的运动,就没有地球,而只要有运动就一定有风的。也有人说,地球上的山丘原野、川河海洋都是风梳理出来的,我想这也有道理,因为风不管经过那里,都会留下痕迹。这痕迹有时是被巨风如锋刀利剑般胡乱砍杀或翻卷捅掀的,有的是被轻风如丝绸贡缎般搓来柔去或抚摩吻润的。有人说,你看,外面风真大。其实,风是流动的空气,那有什么颜色,但你看到的是风,它会作态,留下表象。这种表象,你感觉到它的张狂迅速,它的自由变幻;你感觉到它的无形中的有形或有形中的无形。风是值得赞美的,它是自然界伟大的艺术家。风是值得调侃的,它能带给我们酸甜苦辣。
在那没听说过啥叫空调的年代,北京夏天常湿热难挡。单身年代,曾在晚上泡在办公室里,甚而,睡在办公桌上享受电扇的微风。“老北京”,夜晚大多在四合院的枣树、槐树下,摆上小桌,泡上一壶茶,边扇着扇子,边喝得汗流浃背。“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男人光着膀子,女人露着胳膊,汗出痛快了,也是爽快。到了星期天,年青人喜欢到远郊去避暑。一早骑车去颐和园、八大处、香山为多,也有不少倒车去八达岭、十三陵水库的。市内,去北海、景山、八一湖的也很多。总之,人们都愿意到空旷的地方消夏。因为这里总会有点风。风在密林的枝叶中,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用切切私语,显示它对生活的热爱、多情。三伏天,也会突来一场大风,往往能带来一场大雨,不仅能浇一浇人们心头的火气,也使干渴的大地得到滋润。
熬过三伏,秋风送爽是大自然给人们最好的礼物。秋风吹过,高粱红红的,苞米黄黄的,稻谷橙橙的。秋是收获的季节。“秋之韵”是大自然最动人的乐章。东北的秋天是很短暂的。记得念中学下乡秋收:当夜凉如水,虫声四起,繁星满天的时候,收割那沾满寒霜的高粱、玉米、稻谷的情景,真是辛苦有加。北京的秋天是美丽的。不仅五彩缤纷的秋菊点缀着京城的大街小巷,“西山红叶”更是北京金秋的杰作。京城的大小公园,游人如织;被高楼大厦挤得透不过气来的城里人,驱车到远郊,或采摘、或登高、或吃农家饭,或赏中秋月,也是乐趣无穷呵。但秋是冬的前夜,“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场秋雨一场凉” “秋风秋雨愁煞人”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燕群”,秋又易给人带来伤感。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那简直是对秋风的谴责了。欧阳修的名篇《秋声赋》,读来,由感自然而叹人生,令人百感交集,黯然神伤。人到了退休的年龄,那是人生旅途的秋天呵。但对风景的感受,实在是因人的心境而异,还是乐观豁达的好呵。对秋日理当格外的珍惜呀。
如说凉是秋之性格,那寒冷就是冬季的写照了。家乡的冬天,风沿着辽河两岸,在广漠的原野上,尽情的呼号,显示它对丑恶的愤怒和狂暴。在玄色的天地中间、群树挺拔,河海坚实,人也格外的坚强。我靠妈妈做的棉衣,抵挡上学路上的风雪,抵挡帮助爸爸推着排子车卖蔬果,遭遇的冷寂和刺骨的寒风。
小时候,冬天里常跟爸爸到农村附近去打柴草。有一次,在稻田边刚把打好的柴草捆绑好,爸爸说:抽袋烟咱就回家。没想到,爸爸点烟的火柴顺手一丢,火乘风势,呼啦一下子把野草点燃了。我和爸爸慌得不行,赶紧用靶子灭火。但那火四处奔撩,远处还有农舍,多是茅草房。若是火进村了,爸爸得坐牢啊。但爸爸没有慌。他向四周查看,终于发现稻田的四面不远处有旱渠沟,火不易过去。我们就沿着旱渠沟寻找余火。经过半个多小时,终于把火扑灭了。在寒风中,汗流浃背。我深深地感觉到生活的不易。
北京的冬天,没有太大的脾气。伴有一场大雪,人们会感到欢喜,孩子乐得想在雪地上打滚,情侣们会在雪地上拥抱,留影。老人们伸展双臂,呼吸着难得的被雪清洗过的空气。“燕山雪花大如席”,实在难得。雪下的越大越好,这叫瑞雪兆丰年。寒冬是春天的孕育者。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四季的风呵,你是自然之神。风是地貌的雕刻师,造就了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残丘、雅丹地貌等等。也因为有风,地球村才有了山川草木;因为有了你,地球村才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万物之灵的人们,正在认知你,适应你,驾驭你。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为的刮风,夏天吹热风,冬天吹冷风,你如何受用。如果乱刮风,给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会带来烦恼。风,读懂你不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