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响处夕阳远-书评《城南旧事》
(2023-02-17 08:15:16)
标签:
文学天地杂谈文化 |
分类: 散文·杂感 |
驼铃响处夕阳远 - 书评《城南旧事》
昝福祥
长篇小说《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堪称经典。《序言》有句:“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动人的自白,淡淡的愁绪,让读者感同身受。
此作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1999年列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北京图书大厦联合发起选出的“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书单。书中篇目多次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真是不可多得的现代小说名篇。
书中,作者没用华丽的辞藻,却文笔温婉、语言朴实、情感细腻、善良童真;读来犹如吟诵一首动人心弦的长诗,令人过目不忘。正如余光中先生说:“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 。
林海音小名英子,其父林先生是台湾苗栗县人;祖籍广东,属于客家望族。1917年林先生到日本发展,翌年林海音生于大阪。她于1921年随父母返回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的台湾。1923年,林海音一家迁至北京南城。因林先生在报社,后来在邮局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家境殷实,住进了南城小胡同的四合院。
1934年,林海音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城南旧事》就是以“主人公”英子7岁至13岁的经历,写大人的世界,实为作者成长的自传体小说。那椿树胡同、新帘子胡同、绒线胡同、虎坊桥大街、南柳巷,都留下了她儿时的身影。夏天去了,秋天去了,冬天又来的骆驼队;惠安馆、胡同的坎儿井、小商铺、草垛子,这些耳熟能详老北京市井生活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都掩映在寻思着的愁云惨雾之中。
记得若干年前,我一口气读完这部小说后,还去了虎坊桥大街一带,寻找林海音当年的履迹,追忆英子那令人魂牵梦萦的童年。通过默默地吟诵书中引用的,李叔同先生的《送别》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深感岁月浮动,逸宕着留恋与期待、忧伤与惆怅。
小说富含诗意又质朴感人,戳人泪点。作者笔下,看似胡同里市民平淡的生活,反映的却是时代背景下的动荡不安。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萦绕着林英子天真无邪、富于友爱的浪漫淳朴。她交的几个朋友,都以惬意的相遇开篇,却以离英子而去的悲剧结束。
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是一个妙龄少女。由于她深爱着的北大学生思康,远走他乡;她意外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秀贞的父母扔在齐化门下,以至她精神恍惚,半疯半傻。英子却觉得她可怜,不仅帮她找回小桂子,还将手表送给秀贞作盘缠,去找思康。可惜,秀贞母女出发后命丧火车轮下。
英子在捡皮球时,在草丛中意外认识了一个大哥哥。她分不清好人和坏人,与大哥哥很似谈得来。英子非常想看清楚,太阳是从大海的波涛里,还是从远处的天边升起来的。他们约定一起去看海。不知,这位大哥哥为养活老母和供弟弟上学,以收破烂为名却偷人家的东西,落得被警察带走的下场。让英子童心失落。
兰姨娘,本是施姓人家下堂的姨妈,后被好心的林先生收留。英子同情兰姨娘的遭遇。兰姨娘性格开朗、给林家增添了些许欢乐;但她的到来,让林先生不淡定了。英子发现父亲与兰姨娘暧昧,她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她替母亲担忧,也怕这个家会崩塌。这时,她父亲约来在家常住的,北大进步青年德先叔进入了她的眼帘。聪明伶俐的英子,在兰姨娘和德先叔间着意搭桥,暗送款曲,撮合成功。这一对新人就离开了林家。她聪明的化解了家里的重大危机,却又失去了相处日久的朋友。
《驴打滚》一章,写的是林家佣人宋妈的不幸遭遇。她家居农村,儿子淹死了,女儿被丈夫黄板牙给卖了。她心里凄苦,到城里谋生。这位社会底层的良家妇女,为人厚道、吃苦耐劳、善良隐忍,对英子照顾有加。英子同情宋妈,曾几次带她不辞辛苦,走街串巷去寻找女儿。在街上,宋妈会给英子买名小吃驴打滚。但多日奔波,竟无所获;宋妈还是被丈夫拽着毛驴驮走了。这似乎也驮走了英子的童年。
爸爸的花落了,是小说尾章。林先生是家里的顶梁柱,是一位勤奋好学、开朗豁达、乐于助人、爱孩子顾家的人。他一有空就在院子里侍弄花草。可惜,就在英子要参加小学毕业典礼的时候,其父因患肺病离世。虽然驼队去了又来,铃铛声悠长悦耳,但英子欢乐的童年却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有令人伤感的往事回忆。
城南旧事,透过历史的沧桑,看烟波淡去,留下的一长串感人肺腑的故事,常使读者潸然泪下。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这部小说的字里行间,却又洋溢着温馨和令人难忘的亲情。书中弥久恒馨的文句,富有哲理,又满是人间烟火味。这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拙文搁笔,意犹未尽,一韵即成:
城南旧事梦萦怀,浸满童真敏慧开。
情致消魂揉岁月,凡来俗往几徘徊。
驼铃响处夕阳远,古道西风入画哉。
掩卷寻思悲悯至,人生冷暖戏一台。
2022年8月9日于北京·涵养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