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词读音刍议

(2019-08-01 10:19:19)
标签:

文学天地

杂谈


古诗词读音刍议

古诗词读音刍议

昝福祥

自从汉语诞生,在中华大地,随着人口的流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变化,出现许多方言。确实“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哪怕隔一条河、一座山,同一个字发音就可能不同,甚至完全听不懂。当然也产生许多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情况。

古代,随着文字数量的增多,为便于交流,声律论在文人创作中开始广泛推行,反切注音方法的产生,以及在隋唐时期对举子取士撰写诗赋的严格要求,促成了韵书的产生。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韵书,如隋代的《切韵》,唐代的《唐韵》,宋代的《广韵》《集韵》等等。使用时间最久,至今不衰的《平水韵》,也称(古韵、旧韵、《佩文府韵》),已有近900年历史。不过《平水韵》,在同一个韵部的字,用今韵(也称新韵、《中华新韵》)读,也有不少字不押韵。例如:李白诗中《越中鉴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诗押《平水韵·五微》。“衣”和“飞”在唐宋时期,肯定是押韵的。依普通话,韵母分别为iei,它们是不押韵的。再如:

王安石诗作《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押《平水韵·十灰》,但依普通话,“梅”读méi与“开” 读ki、“来”读都不押韵。

”、“ 融”、“ 荣”这三个字,现代都读rong。押《中华新韵·十一庚》可是,在《平水韵》里,“容”押二冬韵、“融”押一东韵、“荣”押八庚韵。可见,今音与古音的不同。 

如果你想知道唐朝人是怎么说话的,粤语是保存古音最多的,浙南、闽西北方言也大致是古音风貌。方言是取消不了的,无论你对古声、今声共存赞成与否,它将长期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凭其优美的韵律传唱当时、流韵后世。而古人写诗填词制曲,均需借助当时的韵书。今天,我们对古诗词到底应该怎么读?有的专家讲,就按着《现代汉语字典》(普通话)去读,笔者认为,这对欣赏古诗词,传承中华文化有些不妥。其道理,作者分四节来讲。

一、关于古诗韵脚的读音

音和韵是两个概念。“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上世纪50年代,我在读高中时,语文老师是南方人。他教我们读唐·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他说,要把“斜”读作xiá,不读xié否则就不押韵了。唐·李峤诗作《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其中的“斜”与“花”是同韵部的字,也读xiá。宋·苏轼词作《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车”读“ch”,不读“ch”。实际上是古、今音读不同。依据普通话来读,就不押韵了。诗,也称诗歌;词是诗歌的一种,是为配乐而创作的歌词。诗词吟诵不押韵,就如唱歌走调。但现实中,甚至学生课本中的古诗词,仍用普通话注音,这是令人困惑的。

当代著名古代文学专家叶嘉莹先生说:“不按照古人的声律读(古诗),就破坏了整首诗美感的特质。而且,用普通话读,读来读去依然是不会作诗的。一定要按照诗歌的格律来背诵、吟唱,才能够真正掌握诗歌的情意,伴随的声音,结合出来的那一份感动。所以,要读中国的旧诗,就不能平板的去读,而是要按照旧诗的平仄读,而且要学会吟诵。当吟诵很多很熟的时候,出口就是合乎平仄的句子,很容易就学会了作诗”。

当然,中华诗词学会提出《平水韵》与《中华新韵》提倡“知古倡今,双规并行”的意见,但强调不能混用。不过,成千上万的诗人,通过大量的学习古典诗词,还是喜欢用《古韵》。如同书法爱好者,都是临古代王羲之、欧阳修、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帖开始逐渐提高书法水平;近现代诗词家也是通过欣赏古代诗词歌赋,尤其是唐诗宋词,开始诗词写作的。至今,《诗词》杂志、诗词网,对写作古体诗,如使用《新韵》要求标注,还是有道理的。

举例,汉·乐府诗《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体裁属于长短句,类似于词。由于汉字是方块字,一个字、二个字就可以组成一个音节。这首诗,押古韵上声马,其上半首“下” 读xi,不读xià,“野”读y,不读y,。下半首苍、茫、羊,押阳韵。“见”字今音有两读,此处不读“jiàn”而是读“ xiàn”,读音不同,意境也不同。再如,晋·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古风诗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飞鸟相与还,其实是念xuán。念huán 时是还家的意思,念xuán时是在空中飞翔的样子,所以在这首诗中应该念xuán。否则,意境不同。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首千年传诵的唐诗高品。作为唐代著名大诗人、状元、博士的贺知章,不可能写出不合律的绝句。这首诗押古韵·十灰。

先看“回”,同“怀”huái音,回字在唐诗中举不胜举,如: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李商隐·《无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金陵五题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杜牧·《早雁》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李商隐·《无题》。

“回”在这些诗作中,读huái才合辙压韵。但唐诗把“回”读 hui才压韵的。但少见。例如,王翰·《凉州词》: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回乡偶书》这首诗,压在韵脚的“衰”,在《新韵》中两读,shuicu,但在这首诗中应cu著名的汉乐府诗《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其“衰”也读cu押韵;读shui走韵。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唐诗中堪称千古绝唱的诗作。其“下”读 xi;“者”读zh都压仄声马韵,这样才会读出作者的沉重感的意境。再看李白·《春感诗》:    

茫茫南与北,道直事难谐。榆荚钱生树,杨花玉糁街。

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却忆青山上,云门掩竹斋。

这首五律,押古韵·九佳。其“街”如果读”ji“,明显不押韵,但如依古韵读成gai,平仄、韵脚都完美无缺。现在,在许多地方,“街”依然读gai。如按着新韵读,就把非常合律的诗作念走调了。这显然不对。诗是诗歌,其读音如乐谱是诗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凡是两读的字,则要根据语境来判断。如“看”,新韵两读:

Kànkn;旧韵也是两读,Kànkn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中“难”“干”“看”都平仄两读,但律诗押平声韵,因此“难”读nán、“干”读 gn 、“看”读kn,而不应该读仄声。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孟浩然·《早寒有怀》:“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崔道融·《梅花》:“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方干·《元日·晨鸡两遍报》:“轩车欲识人间感,献岁须来帝里看

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等等,诗作中,“看”都读kn”。

汉字一字两读的字在古韵中也不少,读平声还是仄声,要看语境。如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是正格平起首句押韵的七绝。首句句型:“平平仄仄仄平平”,第六字读仄声,就出律了,应读平声mán“漫漫”是叠声词,应读作mán mán与干gn、安n押古韵·十四寒。

例:苏轼《望湖楼晚景》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韵脚“斜”押古韵·六麻,读xiá,“蛇”也押麻韵读xiá,不读shé。又例,王安石《南荡》:

南荡东陂水渐多,陌头车马断经过。
锺山未放朝云散,奈此黄梅细雨何。

   “过”古韵平仄两读guguò“过”在韵脚,读平声gu

二、关于古诗非韵脚字的读音

当今,要求诗词作者都能依据古音念古诗词的每一个字,是不现实的。我是赞成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只要不影响古诗词的意境和格调,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诵读。

新韵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韵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已并入到新韵四声中,入声字如何读,我在下一节讲)。

我们知道诗词诵读的一般节奏,就律句而言,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如果是三字句、 五字句和七字句,则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具体说来,古韵根据格律诗句的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说,诵读的重点(除句尾字)是要把“二、四、六”读好就可以了。当然,古人写格律诗,也避免犯“孤平”、“三连平”等毛病。这有助于分辨读音的平仄。

格律诗句式,分仄起、平起;首句押韵或不押韵四种。起句第二字为仄声字,称仄起;首句第二字为平声字称平起。句式决定律句的形式,也有助于辨认读音的平仄格律(当然,孤平拗救也符合格律)。对一字两读、甚至多读的字,要按照诗意去读。例如,王建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一首平起,首句押韵的七绝。末句“平仄仄仄平”,为标准律句,其“思”字在旧韵有s(作动词)、(作名词)两读。如“思”读平声,就会出律(二、四、六字皆为平声)。很明显,此处

应读仄声。再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也是一首平起,首句押韵的七绝,结句“绝胜烟柳满皇都”为律句(平平仄仄平)。“胜”旧韵有平仄两读,此处读shng

超过的意思,不读shèng。又例:刘皂·《渡桑干》: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似故乡。

这是一首仄起首句押韵的七绝。第一句、第四句格律相同,为“仄仄平平仄仄”。“并”古韵平仄两读bìngbng。“并”虽然在句中属于第三个字,但读仄声,此句就犯孤平,平声bng是合适的

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这是一首平起首句押韵七绝。第二句“看”平仄两读。如读仄声kàn,首句为“仄仄仄平仄仄平”,犯孤平。“看”应读kn,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是标准律句。又例,杨万里《春暖郡圃散策三首(其三)》:

春禽处处讲新声, 细草欣欣贺嫩晴。

曲折遍穿花底路, 莫令一步作虚行。

这是一首平起首句押韵的七绝其尾句“令”字平仄两读。此处如读仄声lng ,句式为“仄仄平”,就不符合这首诗作的格律了。而应读líng,句式为“仄仄平”,是标准律句。杨万里另一首诗《万安道中书事(其二)》:

携家满路踏春华,儿女欣欣不忆家。

骑吏也忘行役苦,一人人插一枝花。

这首诗是平起首句入韵,七绝。首句“华”有huáhuà,平仄两读。这首诗押平声麻韵,“华”应读huá。第三句“忘”字平仄两读。“忘”如读仄声wàng,句式为“仄平仄仄”则出律;应读wng,句式为“平平仄仄”,则符合格律要求。

为便于记忆,将旧韵中平仄两读的常用字(依汉语拼音顺序)列下,供参考:

1、新旧韵都平仄两读:

便、奔、长、调、分、缝、冠、和、荷、华、论、间、看、没、

难、骑、强、任、宛、兴、燕、咽、攒、予、教、中、重、正、等。这部分字多读音不同,语义也不同。

2古代平仄两读,现在只读仄声的常用字: 

不、篦、否、过、亢、探、叹、望、忘、醒、嵌、要、誉、撞、纵、治等。

3、古代平仄两读,现在只读平声的常用字:

从、吹、思、疏、凭、听、闻、王、行、衣、莹等。

4、新、旧韵中都有大量平声两读、仄声两读(甚至多读)的字,这要从词意上去分析,得出正确读音,因不影响音调,本文从略。

三、关于古诗中入声字的读音

六朝以前没有平、上、去、入四声的名称。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才给四声定名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水韵》(古韵)虽分上平声、下平声,但音调上没有什么说法,不同于新韵阴平、阳平声调有异。现代普通话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而来的。唐人描述古四声:“平声者哀而妄,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明人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平声平道”就是平平地读,“莫低昂”就是念的时候不要降低,也不要上扬;上声就是往上扬的声调,所以要“高呼猛烈强”,相当于今天我们读阳平(第二声)的调子;去声是往下降的声调;入声短促,韵尾还有堵塞,不能拉长。大致是平声平而长,上声用劲念,去声由强变弱,入声短促别拖长。

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平仄中的三个仄调之一。这个声调短促,有时还带有辅音音尾。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多数演变为去声。如:、“末”、“复”、“度”、“踏”、“那”“纳”、“辣”、“仄”、“侧”、“飒”、“室”“斥”“式”“日,等等;少数演变为上声,如:“笔”、“癖”、“抹”、“发”、“笃”等等。因为这些字在诗词中依然读仄声,按照仄声去读就是了。

入声变化为今读平声的字,要格外注意。如改读阴平的“八”、“泼”、“答”、“塌”、“捏”、“拉”、“匝”、“擦”、“塞”、“汁”、“吃”、“说”、“激”、“曲”、“夕”、“鸽”、“哭”、“黑”、“压”等,以及改读阳平的“白”、“仆”、“没”、“乏”、“答”、“杂”、“俗”、“直”、“察”、“十”、“及”、“席”、“格”、“壳”、“合”、“额”、国“、等等。在读古诗词时,应该按照今音的仄声音调去读,才能读出古诗词的韵味。(可参考作者《古典诗词写作启蒙》一书第45页《古仄入声转平声的常用字简表》)。

当然,这应该准许求证容变。即,仍然可以按照诗词节奏,以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等诗的格律和词谱的要求,加以掌握。只要不影响音调,就不必“字字循规蹈矩”。在一、二节的古诗例句中,有今读平声的入声字,下面讲一下有关读音问题: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句,入声字“石”、“白”处在句中第五字、第三字,按照新韵读是可以的。
    李峤·《风》:“入竹万竿斜”句,入声字“竹”是句中第二字,读仄声zhù(此句格律:仄仄仄平平)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儿童相见不相识”句,

入声字“识”在句尾,读仄声shì。以下例句道理相同:

杜牧·《早雁》:“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一”是入声字,读仄声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急”是入声字,读仄声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句,“独”是入声字,读仄声

崔道融·《梅花》:“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句“笛”是入声字,该仄声

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句,“惜”是入声字,读。“看”都读kn

     刘皂·《渡桑干》:“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句,“十”是入声字,读shì

杨万里《春暖郡圃散策三首(其三)》“曲折遍穿花底路,莫令一步作虚行”句,“折”是入声字,读zhè下面再举例:

刘复的七律诗《夏日》其颔联:

其颔联“银瓶绠转桐花井,沉水烟销金博山”中“博”是入声字,读“

贺知章的七绝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其“出”字,是入声字,读chù。(“出”若读成平声,会出现“三连平”,而且出律)。

元王冕七绝诗《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发”是入声字,读(“发”若读成平声,会出现“三连平”,而且出律。这有助于鉴别古韵中应读平声的入声字)。

四、关于古词的仄声字的读音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是词调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分段(或分单调、双调或上下阕、上下片等)、押韵上都有规定。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但词人不仅按照正格填词,也有变格。所以,词牌相同,格律不一定完全相同。

古词的鼎盛时期是宋词。宋词之所以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与词本身的美妙音乐感是分不开的。这其中,入声字的存在,为词作的音乐感起到了增色的作用,也丰富了语言运用的感染力。此文词谱指《词林正韵》,是清·戈载归纳《平声韵》而来。该书分平、上、去三声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一共是十九个韵部。有的词,一韵到底;有的词押韵有平仄转换。下面讲一讲词的入声字的读音。举例:

唐·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词谱:

中中中中仄中,中中平中仄中。中中仄,仄平,中中中中仄中。(中,表示可平可仄)。

词押《词林正韵》,据词谱,其“白”读入声,读

五代·词人顾敻(xiòng)《玉楼春》(正格,押仄声韵)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

拂水双飞来去燕,曲槛小屏山六扇。春愁凝思结眉心,绿绮懒调红锦荐。    话别情多声欲战,玉著痕留红粉面。镇长独立到黄昏,却怕良宵频梦见。

词谱:

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

词押仄声韵,其“结”“别”“独”是入声字,读仄声;但“独”字处在七字句的第三字,可平可仄,也可读平声。

唐·李白《忆秦娥》: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两阕后三句字数、平仄相同。词牌别体甚多,有秦楼月”“碧云深等。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谱:

平中,中平中仄平平。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这是押入声韵的词,其中的在普通话中均演变为去声,读仄声就可以了。问题是今读阳平,为读出韵感,应读仄声去声。

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谱(正格,上下片二三句押平声韵、结句押仄声韵)这首词押《词林正韵·第七部》: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中仄中平中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中仄中平中

    词中“别”、“说”、“一”、“七”、“八”、“忽”都是仄声,新韵属于平声字。根据词谱,“别”的读音可平可仄;“说”读仄声;“一”可平可仄;“七”可平可仄;“八”读仄声;“忽”可平可仄。因为,这样读符合词的韵律,是没有问题的。

苏轼《水调歌头(变体)》,词押《词林正韵·第七部》,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两仄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两仄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我欲乘风归,又恐琼楼玉,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人有悲欢离,月有阴晴圆,此事古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词谱:

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

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除注意“乘”chéng、“胜” shng读平声外,“夕”、“别”、“合”、“缺”都是今读平声的入声字,诵读这首词,这几字读仄声。

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此词牌有押平韵格、仄韵格两体,变体多。这首词押仄韵格,是变体。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寻寻觅觅》格律: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

“戚”、“息”、“敌”、“急”、“识”、“积”、“摘”、“着”、“独”、“黑”、“滴”、“得”等,皆为入声字,新韵读平声。依这首词格律,都应读仄声。

填词时,只要是词谱要求押入声韵的(如《石州慢》、《雨霖铃》、《满江红》、《忆秦娥》、《念奴娇》等),就要用入声韵。

综上所述,我们读古诗词,就要遵守古人诗词的基本音调,分享古人的高洁情怀、古拙厚重、憨朴纯真、律顺上口、感悟至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