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标签:
文学天地文化 |
分类: 散文·杂感 |

古诗词意境图片(来自网络)
浅谈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昝福祥
例如:都是写梅、兰、竹、菊;都是写桃、柳、松、竹,都是写天地景物,风、云、雨、露等等,但意境不尽相同。不但有实写与虚写之不同,也有借景物喻人、喻事、生情、咏怀之异。以咏梅为例: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指水墨画的梅花。洗砚池,指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这是一首意在述志题画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宋代文豪王安石的一首《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20个字,字字珠玑。要赏析这首诗的意境,需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王安石已年过半百,其变法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此时,它已对政治心灰意懒,非常郁闷。《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冷清,看似狭小,却联想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 “凌寒”渲染了特别的气氛。 “独自开”,显现梅的卓然品格,清纯雅洁的形象。“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相映成辉,如是一体。 “暗香”无色,却有动感;梅之昂首怒放,独具风采。两首《梅》诗,各有虚实,以梅喻人,但意境不同,也体现了诗人不同的感情寄托。
能否品出诗词作品的“诗味”与“意境”,与读者的鉴赏能力有很大关系。鲁迅说:“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因读者而不同”。获鲁迅文学奖的周啸天教授在《诗词鉴赏七讲》一书中的“会意”一讲中写道:好的文艺作品,必然是真切的人生体验;其好坏程度,也有赖于此种体验的深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其意在告诉人们,对人生观的看法既要深入探究,又要能随时跳出思维的局限。诗评家说,功夫在诗外。这主要是指“人生阅历”。阅历,指一个人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以及这些经历的理解和收获的知识。经历也体现人生的功力。但无论是赏析、还是写作意境融彻的诗词,都要从诗词鉴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