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俏妞在楼下瀛小姨家吃过晚饭,两岁的小妹妹一直追逐着俏俏姐姐的身影,走到哪儿跟到哪儿,十足的小跟屁虫。
我在厨房洗碗,忽然听到俏妞从客厅里发出的恼怒声:“你挡了我的视线!”随后又一声。
我猜想对方肯定是那个小小人儿。
紧接着,我听到了小妹妹的哭声。第二声明显上扬起来。小姨跑过去抱起孩子。
俏妞随即一脸泪水跑到我跟前,连声说:“妈妈,你打我吧!打我吧!”
我猜到了几分。转身问她:“妈妈为什么要打你?我从来不会打你的。你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我把小妹妹推倒了。”“那你为什么要推倒她呢?”“她挡了我的视线。”“她挡住了你的视线,她不让开,你可以选择绕过去。不论怎样,你的力量比小妹妹要大好几倍,你不应该推倒她。”
这时,小姨抱着小妹妹走过来。小姨说:“没事没事,你们两个都有责任,你看小妹妹也不哭了。你们两个和好吧。”小妹妹重复着妈妈的话“和好”。
当小妹妹按照妈妈的说法,伸出小手去摸俏俏姐姐的头时,尚未缓过情绪的俏妞恼着说“别碰我的头”。
我问俏妞:“这件事,你做的不对,你不打算跟小妹妹道歉吗?”俏妞在一旁仍旧为自己辩解着“她挡住了我的视线”。
在一旁的小姨问我能否跟俏妞说几句话,我以为她会站在一个比较中立的角度跟俏妞谈这个事,就允许了。
可是,小姨的口气渐渐不对头:“俏俏,你不觉得你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吗?为什么还一个劲地说小妹妹怎么样,总给自己找借口。你刚才对妈妈那是什么态度,我看就是你妈妈给你惯的……”
俏俏一动不动,我在俏妞身后对着她小姨做了个暂停的手势,小姨怒气余消地停下来。
我带着俏俏离开,小妞在楼道里悠悠地说:“妈妈,我有话跟你说。”
进屋,她半仰在沙发上对我说:“妈妈,能抱抱吗?”我说当然可以啊。
我把她抱在怀里,孩子大声哭出来:“我把小妹妹推倒了,小姨夫过来把我推到一边,还说‘一边去’,好像我杀了人似的!,妈妈,你不该让小姨那么说我!”
我让孩子换位思考,把她变身小妹妹的角色,俏爸变身小姨夫的角色,出于一种心疼孩子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有欠考虑的地方。
虽然我也对瀛妹妹当时的语气有质疑,但觉得她说出孩子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是正确的。所以,我对孩子也重申了这一点,不能逃避,要面对自己的错误,不能找理由推卸到别人身上。
我告诉孩子,妈妈理解她当时跑到我身边时,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点严重,所以才提出让我打她。
我明白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好面子,因为独立思考的开始,心里想的常常和嘴上说的正相反,她明白自己的错误,但说不出口。
我没有逼迫孩子让她第一时间道歉,如果孩子没有真诚的意愿,道歉就变成了大人的面子工程。我觉得应该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机会,让她把自己认为委屈的幕后情况都倾吐出来,让她沉淀并思考后心服口服地认同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孩子的情绪缓解了很多,她因我的理解明显举动更加亲切。我问她既然咱们做错了就应该道歉,我给她出了两套方案,其一是第二天下楼继续在小姨家吃饭,她和妹妹到一边解决问题,大人不参与,其二是第二天下楼去小姨家但不吃饭,她和妹妹私下解决问题。然后,我问她是选择A方案还是B方案,还是她自己想出C方案。孩子想在电话里跟小妹妹道歉,我答应了。
第二天考虑这件事应该让孩子面对面去解决。恰好第二天小姨夫值班不在家,俏妞仍旧有点打怵,担心小姨数落她。
我说这件事咱们必须跟小妹妹当面说,我们送她一样小礼物表示和好,小姨也不会再说我们了。
俏妞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当晚,她陪着小妹妹开心地玩,还给小妹妹喂饭,两个妞的感情更好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