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感恩教育中的误区

标签:
杂谈 |
http://s2/mw690/4fa2334btcd6700b211c1&690
(摘自根基编辑部策划 2008年《亲子根基》“本期关注”栏目)
11月的最后一个周四是美国感恩节。现在世界很多国家的人们都利用这个机会来表达感恩之情。当然,对于父母们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教导孩子们发展感恩的品格。
感恩教育是几年来国内思想品格教育的一个热点,各地区的家庭和学校都摸索了很多感恩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但是究竟效果如何呢?
据媒体报道,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广州市某中学为学生布置了一次特殊的作业:为父母洗一次脚,然后写一篇作文。但是,教师的“良苦用心”却没有得到学生们的积极响应,作业虽然布置了一段日子,但按时交作业的只有十几人,其中还有三四个学生的作业是凭空捏造的,他们压根就没有帮父母洗过脚。
显然,在感恩教育中出现了不少误区,本刊利用11月感恩节这个机会,组织了多角度的文章,来讨论感恩教育中的误区,感恩教育的正确原则和方法,以帮助父母们能在感恩教育热中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真正有效地培育出有感恩品格的孩子。
感恩教育中的误区一:你必须要感恩!
在重庆万州发生过一起官司。有一个企业家起诉一位北大学生,原因是:在这个学子考上北大后,因为家里贫穷没有钱上学,这个企业家得知后慷慨解囊,赠与学费,资助该名学生上学。后来,这个学生并没有向这名企业家表达一丝感恩之情。所以,一气之下,企业家愤怒起诉,要求此学生归还当年的馈赠。该事件披露后,引起轩然大波,大部分责备学生没有感恩之心,企业家起诉有理。在学校论坛上,还有人发帖:“大喝一声:贫困生,你必须感恩!!”
帖中提到:
这就是当施与者要求你必须感恩的时候带来的情景冲突!同样,家庭感恩教育中的一个很大的误区是父母向孩子付出后,会对孩子说:你应该感恩!比如:父母花了很多钱让孩子学弹钢琴,孩子不想学了,父母便会说:你有没有感恩的心,爸爸妈妈花这么多钱,你怎么说不弹就不弹呢?
当我们向孩子们索取感恩的时候,孩子学不会感恩;如果回应感恩也大大贬值。
感恩教育中的误区之二:让孩子吃苦就学得会感恩
有很多父母都认同孩子现在没有感恩意识是因为孩子生活条件太好了,想当年我在农村是如何艰苦,然后苦读出来,格外珍惜现在的环境。如果我也让孩子去吃苦,他就懂得感恩珍惜了。
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个人经验导致的逻辑错误。吃苦会给一些人带来珍惜和感恩的心态,但不是产生感恩心态的必要条件。北欧,美国相比中国来说,生活富足程度高了许多,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富足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下,在感恩品格教育当中,并没有听到他们的专家强调要让孩子多受苦。再说,农村只有少部分孩子从艰苦中奋斗出来,但是贫困扼杀了更多农村孩子的梦想。
那些主张让孩子吃苦的父母们应该学会不再包办孩子的一切,而是设立界限,让孩子完成自己的职责,这样孩子不用吃苦,也能培养出感恩的品格。有个家长告诉我,他的9岁孩子每天饭后必须负责清理餐桌和碗筷。有一天,孩子身体不舒服,妈妈帮助他收拾了。孩子到厨房来,看到自己份内的事情妈妈帮做了,他发自内心地对妈妈说:谢谢你,妈妈!
感恩教育中的误区三:感恩是一些回报的行动
在感恩教育中家长或老师让孩子做得最多的是一些行动:为妈妈洗脚,为爸爸捶背,为老师端水等。如果仅限于此,实在是把感恩理解成一种回报,有理解简单之嫌。德国哲学家齐美尔说:“感恩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回报而在于意识到无法回报。”中国唐代诗人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感恩是一些回报的举动时,就会让人变得算计。比如生活中会有这样的对话:
父母:我们这么爱你,你怎么就不知感恩,好好读书回报父母,你看看考成什么样子?
孩子:我虽然这次总体没有考好,但是数学进步这么大,还是对得起你们的吧?
当感恩被视为回报的举动时,感恩的回报对象被狭隘地定位为施恩者。将感恩升华为一种无法回报的意识后,整个感恩的境界就扩张了。这样的人不再算计,更重要的是不再是狭隘地向施恩者回报,而是向更大范围的人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