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第一次注意到对方是在大学的课堂上,当时他们就聊了起来。很快,他们就坐到了一起;然后有一天,他们一起出去吃饭。约会阶段就这么开始了,一直持续到毕业。他们无话不谈,或者至少看上去是这样。那些都是十年前的事情了。结婚8年以后的今天,他们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但是俩人却很少交谈了。来听一听他们的故事吧。
“我和吉姆约会的时候,我们相处得很好。我是说,我们之间有说不完的话。好像没有什么限制。我的问题总能得到回答,而且吉姆好像也对什么都感兴趣。当然啦,我们都知道往往是我讲话比较多,但是,那好像也并不是什么问题。重要的是,我用不着逼着他说话。
“但是,结婚一个月之后,我们之间的交流就变样了。我没有变——是他变了。他的话开始变少了,大概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而且,没有好转的迹象。他变得很注重自己的隐私。我知道当时我做的也不对。我给他施加压力,逼他说话,而且,我说的话更多了。我试图弄清楚他为什么会那样,但是没有结果。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让他变得不爱说话了呢?男人怎么能在求爱的时候那么健谈,而一结了婚就哑巴了呢?难道当初只是为了得到我而做戏?我觉得自己被骗了,被辜负了,中了他的圈套。”
男人和女人结婚以后,两个独立的个体应该经过磨合,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婚姻是两个人的融合,不过,每个人都保留着自己的个性。下面这个类比描绘了一个理想的融合。如果你一只手里拿着一块深绿色的胶泥,另一只手里拿着一块淡绿色的胶泥,你能清楚的分辨出这两种不同的绿色。不过,如果你把两块儿胶泥放在模子里压成一块,乍一看,那是一块绿色的胶泥。但是,离近了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胶泥上有着泾渭分明的深色和浅色的纹路。婚姻就应该像那胶泥一样——两个人融为一体,在一起能够正常生活,但同时又各自保留自己独特的个性。
但实际上,情况通常不是两人的融合,反而像是两个世界的碰撞。这两个世界沿着同一个轨道并排运行,但是中间却隔着一道鸿沟。所以,如果只有一方完全敞开心扉以求融合,而另一方只是部分的,甚至是不情愿地给予回应,那么,鸿沟将永远存在下去。融合只有在双方都“开诚布公”——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对方的时候才会发生。但是,通常是男人充当“不情愿的展示者”,不愿意流露感情。
有什么办法吗?当然有。
首先,妻子必须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让丈夫能够克服不愿意交流的心态。
其次,妻子需要找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丈夫那么不愿意交流。她可以通过小心地询问找到答案。
最后,丈夫必须有决心去冒险、学着去交流、去实现最初上帝赋予他们的建立良好夫妻关系的潜能。
摘自(美)诺曼 莱特著《男人到底要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