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阅兵365蓝北京污染 |
北京要阅兵了,于是天也蓝了。仰头看着近二三十年来都很难见到的湛蓝与雪白,心情没法不好。
不过,这几天的蓝天叫“阅兵蓝”。去年,还有过几天“APEC蓝”。这样的蓝天好是好,可惜都不会持续。因为这种被赋予了某种活动带有名称的蓝,都不是常态化的蓝。我们所知的是,这次的阅兵蓝,其背景是北京大行政区划内长达半个月之久的单双号限行,是北京所有建筑工地和有扬尘或污染的工作区域长达半个月的停工,是包括河北、天津、辽宁、山东、内蒙古等周边省市区对污染源长达半个月的严格控制。
单双号限行,意味着社会活动和上班下班被动所造成的极大不便;工地停工和周边省市对污染源的控制,意味着经济活动、工业生产的大幅被动压缩。半个月是一年的二十四分之一,这半个月所取得的蓝天效果的代价,如果把它延伸到全年中去,对经济数据会产生多大影响,不是一笔难算的账。现在的矛盾是,如何又让蓝天成为常态化,又让经济运行和社会运行不致受到大的影响。换句话说是,限制了人的活动天肯定能蓝,而不限制人的活动天肯定会灰。也就是,有了重大政治活动就限制几天,出现一下“×××蓝”,没有了活动就取消限制,就跟蓝天说再见。这其实并不是一种正常现象。
说到底,北京需要的是“365蓝”,也就是全年365天干干净净、没有污染的阴晴雨雪正常天。我们当然举双手欢迎重大政治活动时有很好的蓝天,但期望的是这样的蓝天,不能以限制了很多的正常出行与正常的生产活动为前提。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重大政治活动由中国主办的频率也会越来越高,假设北京在一年中有12次世界级重大政治活动,都采取像现在这样的限行与限产,其对经济增长和市民生活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北京人欢迎“阅兵蓝”,北京人也欢迎“APEC蓝”。这种一碧如洗的蓝,这种令人愉悦的蓝,体现了大国首都应有的生态环境。但北京人更期望把“阅兵蓝”变成“365蓝”,变得越快越好,在既能保证正常出行、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尽快实现“365蓝”。笔者深知,要想真正实现“365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其中,关键是北京市的相关部门,坚定地贯彻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产业行业的决策,让“阅兵蓝”成为常态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