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是指出生至产后28天的婴儿。过去我们很少关注新生儿的心理活动,并错误地认为新生儿每天除了吃就是睡,哪有什么心理活动?初为人母的妈妈经常面对新生儿的各种行为感到困惑不知所措。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就已经发现新生儿有特殊的心理活动。
细心观察的年轻母亲会发现,新生儿每天的睡眠时间几乎比正常人多一倍,有时睡得很熟一动不动,有时却睡得很不踏实,经常出现躯干和四肢不断扭动、眼球转动、眨眼、微笑、作怪脸等。新生儿觉醒时间比较短,觉醒时的表现也不一样,情绪好时喜欢与人交流,不好时四肢不停的运动,甚至大声哭闹。新生儿在饥饿、不舒适、生病、需要母亲安抚时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如果妈妈没有回应他就会哭闹,新生儿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发出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哭声。新生儿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母亲产后患抑郁症时,新生儿可以通过母亲的表情、声音、动作而感知,并可导致新生儿行为发育异常。在一天当中新生儿将处于六种不同的状态:即深睡、浅睡、瞌睡、安静觉醒、活动觉醒、哭。在睡眠中运动说明小儿在浅睡状态,安静觉醒是妈妈跟小儿进行交流的最佳时机,活动觉醒和哭可能是小儿存在某种需求。新生儿的行为直接反映新生儿的心理活动和心理需求,满足新生儿的心理需求如同母乳喂养一样重要。几十年前国外研究就发现;新生儿触觉敏感但痛觉迟钝,新生儿非常需要母亲的爱抚,丰富的触觉刺激就可以给他们带来愉快的情绪,同时使大脑健康发育。新生儿喜欢看人脸,更喜欢看有眼镜的脸,刚出生不久的宝宝就会对着母亲的脸注视。新生儿对红颜色异常敏感,能对一个直径5-6公分的红球进行180度连续追视,新生儿喜欢看黑白反差大的剪影图,喜欢柔和的声音对噪音表示反感,喜欢甜水的味道,喜欢闻宜人的花香拒绝不良气味。
了解新生儿的心理活动,有利于母亲和婴儿之间的良好沟通,可以让新生儿得到更多的愉快感和满足感,这种愉快的沟通和交流被我们称作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应该从新生儿出生的第一天开始。早期教育就是根据新生儿的心理活动特点与他们交流沟通,促进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同步进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