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资料 |
力求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入研究,构建一种新型的小班化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总体目标。使“小班化教育教学”成为我校一种新型高效的教学模式,体现学习研究的新观念、新运作、新效益、评价的新要求,使更多的孩子在小班化教育中张扬个性,发挥潜能,勇敢迎接新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
预计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本课题研究选定了四各子课题:《宽松和谐教育氛围研究》、《学生评价体系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加强器乐教学 优化课堂结构》。每个子课题作为一个研究小组,分别指定一名骨干教师为组长,由组长具体组织本子课题研究的实施。
根据研究内容需要,综合运用以下研究方法:
四年来,本课题研究一直采取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研究步骤,在每一学期结束前,运用评价手段检测实施效度。在进行阶段性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下一年实施研究的侧重点,朝着预定的目标滚动式地前进。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已初步构建了“新型的小班化教育教学模式”的雏形,该模式又是通过“宽松和谐的小班化教育教学模式”、“分组合作的小班化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小班化教育教学模式”、“富有音乐美的小班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来实现的,它集四个模式于一体,体现学习研究的新观念、新运作、新效益、评价的新要求,使更多的孩子在小班化教育中张扬个性,发挥潜能,勇敢迎接新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具体为:
宽松和谐的教育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我们通过对宽松和谐教室空间环境、宽松和谐师生关系、宽松和谐家庭教育的研究,构建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小班化教育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优雅、舒适的教室空间环境使得教学活动周而复始地有效运转,陶冶了学生情操,净化了学生心灵,促使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研究调查证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但要渗透在课内,还要渗透到课外,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家里,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是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为此,做到了
“家长学校”、“家访”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家长的力量,使他们也成为了研究的参与者、实施者,为研究的顺利成功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助一臂之力。
分组合作学习是以分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把一个班级按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为依据平均分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在小班分组合作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中,我们得出了以下成果:
研究初期,学生没有合作意识,缺少合作精神,也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技能。因此,一下子对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验无法适应。随着合作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及合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到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与人合作的重要,产生了既要自己学好还要帮助同学的双重责任感,萌发了追求小组内“人人进步,全组成功”的学习动机。懂得了“齐心协力、合理分工、集思广益”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在合作交往过程中,他们懂得了沟通与包容、尊重与信任,懂得了共同创造与分享。因此,他们能正确地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能热情地帮助身边的同学排忧解难,也能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数据材料,帮助实现他人的计划等等。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另外,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被动式接受者,变为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探究者、发现者、合作者。
合作目标分层策略、合作互动策略、合作问题质疑策略、合作活动定向与转化策略、合作实践策略、合作创新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应该是以过程为主的、动态的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评价的新理念。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我们构建了主要以“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小班化教育教学模式”。
“成长记录袋”概念界定: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与进步状况。“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成长的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成长记录袋”的使用,体现了现行教育的一种新理念、新方法,他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体现学校与家庭对孩子的一种观望。
我们根据学科、年级段、评价目标的不同,设计了“综合型成长记录袋”、“专题型成长记录袋”两种形式,每种形式均有不同研究教师来操作执行,每位学生只研究一种记录袋。
为方便查阅,每位学生的记录袋均规定了记录袋号,并建立了记录袋索引。记录袋的栏目,设计了不同的板块,如“文海拾珍”、“我的成长空间”、“爱心交流卡”、“我的小调查”、“我的小发明”、“我的收藏站”、 “父母在线”、“听听我的声音”、“阳光快车道”、“教师、家长、同学眼中的我”、“说说我自己”等。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在建立“成长记录袋”时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收集学习“成长记录袋”里所规定的内容,锻炼了搜集、整理的能力,较大程度地改善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成长记录袋”的建立,为教师最大程度的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信息,通过观察、探索、协商、面谈、问卷等多种形式,自觉、自主地参与到学生中去,学会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和手段,这对教师的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我们确定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家长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使评价过程与结果更趋科学、合理。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提高了评价能力;教师了解了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家长能从“成长记录袋”中提供的反映学生在校方方面面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起到联系家长的纽带作用,激励广大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为学生更好地健康发展以及共谋学校教育大计献出力量。
素质教育呼唤艺术教育。众所周知,优美的音乐使人赏心悦目,倍感舒适、温馨。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将音乐引进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扩大了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发展了想象力,丰富了感情,陶冶了情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主要以口风琴器乐为主,将音乐引进课堂,首先,通过听录音、看教师范吹等方式给学生进行音乐熏陶,感受音乐中蕴含的美,然后利用口风琴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进行实践。通过对适宜音乐引进教学内容选择的研究、音乐引进技巧与策略的研究,我们得出了只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对教学内容有良好辅助作用的,就可以把音乐引进课堂,让音乐之美发挥的作用惟妙惟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四年的研究中,通过新型的“小班化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班的学生能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中,接受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挥和培养,从而得到了健康发展,快乐发展。2005年6月我们分别对四个研究班与四个对比班进行了调查,并且作了数据分析如下表:
研究班与对比班学生综合素质数据统计表
|
学习兴趣 浓厚 |
学习习惯 良好 |
与他人合作能力强 |
自主探究 能力强 |
学习成绩优秀 |
|||||||||||
人数 |
百分比 |
人 数 |
百分比 |
人 数 |
百分比 |
人 数 |
百分比 |
人 数 |
百分比 |
|||||||
研究班 (120人) |
103 |
85.8 |
106 |
88.3 |
98 |
81.7 |
85 |
70.8 |
97 |
80.8 |
||||||
对比班 (192人) |
95 |
49.4 |
115 |
59.8 |
97 |
50.1 |
102 |
53.1 |
99 |
51.6 |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研究教师通过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运用了小班化教育教学模式,学生综合素质明显强于对比班,具有了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了本课题研究的初衷。另外,小班化教育研究转变了教师观念,提高了教师素质。小班化教育改革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它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有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有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不同个性孩子的能力,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及教学技能上的“一专多能”,针对这些要求,我们利用小班化教育为教师提供锻炼的机会,加强对小班教师的培训,我们欣喜地看到:四年的实践,小班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专业素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师资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与交流,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他们新颖的教学形式及超前的教学思想给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对思维活跃的小班学生和教育改革的形势,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正在加强,教师博览群书,通过多种渠道充电(如上网浏览等)已蔚然成风。
四年的研究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小班化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这一研究课题是具有生命力的,在实践中,我们承担了改革的艰辛,品尝了收获的喜悦,也伴随着许多遗憾,展望未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小班化教育的探索之路会更加曲折,但我们有信心,因为我们深深懂得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唯有创新才能发展,唯有创新才能前进。
以上是我们学校在“小班化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中的点点滴滴,由于水平有限,研究过程和所形成的成果可能存有缺陷或谬误之处,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我们恳切盼望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兄弟学校的帮助。
附一: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领导小组:
副组长:董梅华
组
课题主持人:
研究教师:
刘芳芳 张翠玲 马吉兴 解淑勇 苏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