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敦煌莫高窟第三窟元代造像敦煌壁画  千手千眼观音  元 史小玉

(2014-08-05 02:02:04)

http://3g.tianya200.com/66797_24.html

敦煌莫高窟第三窟元代造像敦煌壁画  千手千眼观音  元 史小玉

 

 

敦煌莫高窟第三窟千手千眼观音像的造型艺术

 

一.敦煌莫高窟简介

敦煌,是一颗丝绸之路上闪闪发光的明珠,敦煌莫高窟更是以它那辉煌灿烂的艺术文化,让世人为之赞叹和仰慕。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砾石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创建于公元353年。[1]至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开凿的洞窟。敦煌莫高窟以壁画最具艺术价值,闻名于天下。现存壁画有45000多平方米,连接起来长可达25公里,被誉为世界现存最大的艺术画廊。

二.元代第三窟简介

    敦煌莫高窟保存下来的元代的洞窟共有九个,尤其是第三窟千手千眼观世音像最为精彩,可以作为莫高窟现存佛教艺术的珍品,元代敦煌壁画的代表作品。

元史简介

元代是中华民族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战乱、分裂、衰败后复归统一的时期。蒙古族入主中原虽然不过百年,却给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建构与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美术方面更是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文人绘画创作空前活跃,占据了主导地位。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促成了宗教美术的多元化发展,元大都城的规划与建设及工艺美术时代风范的最初形成等,都谱写出了有声有色的历史篇章。这是一个既统一又动荡,既钳制又开放,既苦涩又活跃的一百年,美术作为时代精神的反映,就是在这一背景和气候下折射出了璀璨的光华。[2]

元蒙统治时期,沙洲除蒙古族和汉人外,含有更多的回鹘人从事农商;吐蕃人从事畜牧。西方的波斯、大食、印度等国的使节,僧侣,商团等,也取道敦煌而达内地,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一度形成文化、经济的繁荣时期。

元代艺术简介

       元代,文人士大夫们把绘画当做自己个人抒情言志的手段强化了创作中的主体意识和自娱功能,画家们在创作上有了更大的主动权,眼睛不再为具体事物表象所拘囿,而是一任自己的心灵在天地寰宇间自由的回旋审视,在静观寂照中达到天人一体,物我两容的境界。这样,出现在画家笔下的就不仅仅是物的形象的捕捉,同时也是画家主体精神的外现即性灵的运行轨迹。

        历史上文人曾与壁画有过极为密切的关系,顾恺之,宗柄,王维都曾参与过壁画的绘制。但从宋代开始,文人们绘制壁画的热情逐渐淡漠下来,直至元代,更是每况愈下,很少有文人愿意把热情花费在壁画的绘制上,这样,画工的的劳作逐渐成为主体,承担了绘制壁画的繁重工作。

莫高窟元代壁画风格

一般都是在粉壁上或灰砂混合的壁面上以淡墨描稿,施彩后再描深墨线(即湿壁画),在线描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变化极为丰富。色彩清淡素洁。

三、元代第三窟壁画及其作者甘小玉

该窟方形单室,顶覆斗形。西壁正面开一龛,龛内有清代重塑菩萨一身。龛顶中央画团花图案,四披画云头纹、廻纹、卷草、连珠纹边饰;龛内西壁两侧画双钩墨竹,南、北壁画菩萨各两身(南壁之一遭盗);龛门南侧上、下画披帽菩萨各一身,龛门北侧上画披帽菩萨一身,执瓶菩萨一身,主室窟顶藻井内影塑四龙,四披画联泉纹图案。南壁画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变一铺,观音居中,正面立像,头部重叠三层,共画十一面,千臂轮生,为“合形”象。东侧画帝释天,下画趺坐梵天女;两侧画梵天女,下画婆罗门;两上角各画一飞天。北壁与南壁基本对称,亦画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变一铺;观音居中,两侧吉祥天,下为三头八臂金刚,毗那夜迦天,东侧画婆薮仙,下为三头六臂金刚,猪头神。东壁门上画趺坐佛五身,门南画净瓶观音一身,门北画散财观音一身。本文以南壁壁画中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像为研究对壁画充分发挥了传统壁画的线描技巧,如以铁线描表现脸面手臂,富于肌肉的弹性;以游丝描表现鬓发,富于轻松飘渺的质感;以兰叶描表现裙裾,磊落飘洒,又扭转飘举之势。笔法精熟,造型能力过人,线条刚劲中含婀娜,饶有生气。所画帝释天、吉祥天、婆薮仙、金刚、梵天女等形象颇具元代典型特征,帝释天、婆薮仙、金刚与永乐宫等诸神相似,吉祥天、梵天女则与兴化寺之菩萨相似,只是规模尺幅较小。就技法水平而言在敦煌壁画中处上层水平。该窟西壁帐门北侧观音像左下角有作者墨书题记:“甘州史小玉笔”,可知作者为甘州(今甘肃张掖)一代画工高手,生平已不可考。[3]

三.壁画千手千眼观音介绍及造型特点、艺术价值

 

⒈ 造型特点

              头部:第一层以一个正面相为主体,左右各画两个正侧面相,共有五面组成;第二层于头顶中央一个正面相,两边各一四分之一侧面相和一正侧面相共五面;第三层再一个正面相,并加有头光。三层共有十一面,除第三层中央一面为愤怒相外,其余十面均为慈悲相。主体正面相最大,长圆形,丰满圆润,细眉,弓眼,眼神微微下垂,修鼻,樱唇,颈部有三级,仪容慈悲,神情庄严。

第一层的主体正面相,为男相,面容却极尽清秀婉约,丰满圆润,前额宽阔,生有第三只佛眼;细眉、弓眼,眼神微微向下,修鼻、樱唇,唇上有蝌蚪状小髭须;下颌饱满,颌下有三级。整体神情和悦,富态庄严,观之令人心生景仰,敬慕之情。

②千手:古人有“画人难画手”之语,尤其是如此众多之手,以这幅观音经变相号称千手千眼,实际画出七百余手,但画面为平面,若以其排布规律推测,绝不少于千手。分两个部分描绘,层次分明,井然有序,纤毫不乱。

第一,二部分:其中,有二十二对大手带有手臂,显得醒目突出,穿插分布成一桃心状,最醒目的是最高位的一对手举于头顶,双手的大拇指托住一尊有莲花宝座之小坐佛,其余四指分别护在左右,是桃心形的桃尖;其中还有一对主要连肩、臂膀、双手,合十于胸前,这两对手最完整,由手、小臂再到双肩,形成第一层次。其余二十对手都成对出现,只描绘出小臂,手心均绘有眼睛一只。从最高处依次降下,最下一对双手持钵,置于腹前,是桃心的凹处,为第二层次。每一对手的腕部都描绘着精致的环钏,在前方的手臂还描绘出更为精美的臂环。靠近胯部两边的的一对手,左手握杨柳枝,右手持玉净瓶。其余则变呈变化多端的手姿,或抚肩状,或触摸状,或拈物状,姿态万千,状态松弛自然,姿势优美典雅。

第三部分:其余千手的描绘采取简略的方式描绘,以躯干为对称轴,以腰部为中心,呈饱满端正的圆形外轮廓,只绘出手部,共分六层环形排列,外四层环形完整,内两层靠近身体,被前面大手有所遮挡。所有手姿均一致,无变化,掌心向人,四指微曲向外,每一只手上都有一眼,眼形细长,眼神慈悲可亲,手型小于二十二对连臂主手,约为其三分之一左右的大小,摆列紧密,在视觉上造成退远感,既是千手千眼,每一根手指又像是一束散发灿烂光华的光束,整体构成一个圆形的大光轮,富于装饰美感,视觉效果强烈,既丰富壮丽,又很好的衬托了主体,使主体有了异乎寻常的气势和氛围。按由外之内的顺序,第一层约描绘出140只;第二层约描绘出130只;第三层约描绘出125只;第四层约描绘出120只。

③躯干,服饰:肩,胸,腹,腿部

立式,发髻束起,身修长,圆肩,双足足踏一圆形覆莲台,双层莲瓣。裸身,饰项圈璎珞,肩披飘带,并在臂间回绕,帔帛自双肩后绕下,轻搭在腹前的双臂上,又裙下打结后向两侧对称飘扬开。下着裙,腰部有结,有白色腰裙,裙前长长的白色饰带,上以打结、串珠为装饰,垂搭在莲台之上。人物的姿态端正似一盏灯,略显呆板,而帔帛的舞动飞扬,裙裾的柔软飘逸,饰物的华丽精致使得这尊观世音神清气爽,灵动雅致,韵味十足。

⒉ 艺术价值 

元代第三窟千手千眼观世音像,整体造型端庄严正中带着一些生动活泼的韵味,于富丽华美中又透着优雅淡定的气息,带给世人极高的审美感受,其神韵使人久久难忘。

千手的刻画更是独运匠心,带有手臂的二十二对手,略大于其余,造型更细腻生动,显得醒目突出,穿插分布成一桃心状,手臂穿插有前有后,富于立体感,画面纵深感,厚实饱满。

每一对手的姿态为对称形,与其余都不重复,各具风韵,丰硕优雅,细腻生动。

每一只手都刻画的柔若无骨,丰满厚实。手心所绘眼睛,眼形细长,瞳仁幽黑,眼神微微向下,透出恬静,慈悲之情。

色彩的运用上采用了大面积温暖的亮灰色,小块的亮白色的裙裾飘带,土红色和淡绿色做服饰的点缀,色调非常清淡,典雅,明亮,显然源自中原画风。

由富于变化、精致微妙的线条成功的营造出了静穆威严,庄重雅丽,场面宁静却内含强劲的张力,极富艺术感染力的画面氛围。

四.千手千眼观音的人文内涵

⒈佛教艺术文化

藏经洞出土的《千手眼经》说:“叠头如塔,分臂如蔓,千眼遥观,千手接应,应会者闻声,随求者质见。”已将千手千眼观音的的宗教职能说的很清楚了[4]。这一幅的千手千眼观世音的创造者史小玉却没有把它局限于佛教形象和职能,而是在前人无数个千手千眼观世音形象的基础之上,又充分施展了自身的艺术才华,竭力要把自己所体验到的美的体验全都呈现在其中,创造了这一个完美的,独特的千手千眼观世音佛教艺术形象,为敦煌莫高窟增添了一份耀眼的光华。

造型之美能给予信众以虔诚信仰的力量,使人暂时忘却痛苦的现实生活;千手千眼本身就是观世音为人的本质,及他的宗教身份来表现,基于人性多变化的认识,千手千眼会与一身,显示观音无限包容,慈悲为怀的修为。

2民间画工创作时的思想感情,精神寄托

    只有极为理性,冷静的头脑,在最专一、清晰的作画状态下,才有可能创作出这样层次分明,富于变化的画面。

    只有具备极高艺术造诣的画家才可能有这样的庄严,典雅,生动,自然之美。

    只有掌握高超技艺的画家,用线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才能有把对菩萨敬仰之情与绘制之理结合的如此恰到好处,又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01]《中国美术史·元代卷》杜哲森主编  齐鲁书社 明天出版社

[02]《从缘起到广布》白文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9月第 

     一版 

[03]《敦煌石窟艺术研究》段文杰     20078月第一版

[04]《敦煌壁画艺术与疑伪经》殷光明 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12

     第一版

[05]《佛教美术全集·4·敦煌佛影》吴健等著 安徽出版社出版发行

[06]《佛教美术的起源》

[07]《佛像艺术·东方思想与造型》赖传编著 艺术家出版社

[08]《佛教美术全集·捌·观想佛影》徐政夫编著艺术家出版社

[09]《敦煌简史》

[10]《敦煌石窟艺术研究》段文杰著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8月第一版

 

                           

                           西安美术学院2009级艺术硕士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师范分院郝秀丽

                                                      2011-09-05



[1]《敦煌简史》甘肃省敦煌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张仲甘肃文化出版社62{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

[2]《文物中国史·宋元时代》

[3]《敦煌石窟艺术研究》段文杰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8月第一版

 

[4]《榆林窟的壁画艺术》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研究》 段文杰甘肃人民出版社 兰州20078月第一版pp17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