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律的“韵”指韵脚,韵律就是韵脚安排的规矩。格律诗的韵律可从它的句脚规则上看出来。它的句脚规则是首句可平可仄,其馀双平单仄。格律诗只押平声韵,这就意味着格律诗的首句或押韵(句末为平声)或不押韵(句末为仄声),而双数句必定押韵(句末为平声)。格律诗每首必定一韵到底,不能换韵。新歌行在押韵方面自由得很,上面说过它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还可平韵仄韵兼押,不妨进一步指出它还允许换韵。宋词押韵的自由程度与新歌行大致相同。
可以通过分析几首宋词,具体了解词的韵律如何区别于格律诗。先看:
晓朦胧,前溪百鸟啼匆匆。啼匆匆,凌波人去,拜月楼空。
去年今日东门东,鲜妆辉映桃花红。桃花红,吹开吹落,一任东风。
贺铸《忆秦娥》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上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前一首押韵字“胧”、“匆”、“匆”、“空”、“红”、“红”、“风”都是平声字。后一首押韵字“秋”、“舟”、“楼”、“流”、“愁”、“头”也都是平声字。再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前一首,押韵字“骤”、“酒”、“旧”、“否”、“否”、“瘦”,都是仄声字;后一首,押韵字“静”、“影”、“省”、“冷”,也都是仄声字。再了解所谓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的问题。下面这首作品就被认为是违反一韵到底、不能换韵要求的:
外戚平羌第一功,生年二十有重封。
直登宣室螭头上,横过甘泉豹尾中。
别馆觉来云雨梦,后门归去蕙兰丛。
灞陵夜猎随田窦,不识寒郊自转蓬。
李商隐《少年》
李诗的押韵字既有平水韵一东的“功、中、丛、蓬”,又有平水韵二冬的“封”。这就叫没有做到一韵到底而换了韵。可见,格律诗的韵律何等严格,同属平声字,仅仅因为它归在不同韵目中(“封“归在二冬这个韵目),而把它用在另外几个属于一东的押韵字里,就成了异类,就被称作没有一韵到底,称作换了韵。当时给犯了这种错误的作品戴上一顶很可怕的帽子,那就是“出韵”。按照格律诗传统的韵律,“出韵”的诗是不及格的(但用普通话的语音去衡量则应该毫无问题)。这种“出韵“的情况,在宋词里却是容许的,请看:
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惜许、沦落在风尘。
王衍《甘州曲》
押韵字都属平声,但“身”、“春”、“神”、“尘”是十一真这个韵目的平声字,而“裙”则是十二文这个韵目的平声字,在格律诗就算“出韵”了,而宋词则尚属正常。不但如此,宋词还有更宽的换韵情形: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张孝祥《西江月》
押韵字“年”、“船”、“然”、“天”是平声字,“面”、“片”是仄声字,两者平仄不同而韵母相同。再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楼”、“钩”、“愁”、“头”是平声字;“断”、“乱”是仄声字。两者平仄不同,韵母也不同。再看:
莫听穿林打雨声,何妨含笑且随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上半首押韵字“声”、“行”平声;“马”、“怕”仄声;“生”又是平声。下半首押韵字“醒”、“冷”仄声;“迎”平声;“处”、“去”仄声;“晴”又是平声。平韵、仄韵互相转换而又交错。
可见,宋词与格律诗相比,格律诗不但只押平声韵,还具有特别严格的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的规定,而宋词既能押平声韵,也能押仄声韵,还可以在一首作品里“出韵“,甚至让平声、仄声两种韵先后出现,以至连续交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