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绿色文章铺展活力底色

标签:
365文化 |
移步换景,促目绿意,徜徉于翔安区,满目的温馨,写就了活力底色。
只有在绿色的映衬下,城市灰色的钢筋水泥才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而在多彩花丛间绽放的,不仅是翔安区的吸引力,更是当地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这已经是翔安区上下的共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代表着生态文明,为城区形象“添砖加瓦”。翔安,既有美丽的外衣,更有蓬勃的动力。16年间,翔安放弃了把工业文明作为城市振兴的传统路径,引入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从那一刻开始,不走寻常路的翔安涅槃了。
透过无人机,从高空俯瞰,翔安被青山绿水包围,被公园环抱。新城沿线绿意充满视野。傍晚时分,不少居民在树荫下漫步休闲, 落日余晖给郁郁葱葱的林木披上了一条金色绸缎。阵阵微风吹来,迎着风,到翔安南部新城的鼓锣公园信步走走,十分惬意。
夹道的花木葳蕤 ,绿树随风摇曳,流水潺潺。此时,池塘边的美人蕉花开正艳,热烈明媚的黄色、娇羞的粉色和纯洁的白色……各色花朵随风摇曳和波光粼粼的水面相映成趣。
在鼓锣公园,沿路看到的一个个小细节让人感叹这座新城的精致与舒适,告别了脏乱差,拥有现代田园的舒适静谧,锻炼、遛娃、话仙,和乐融融。很难想象,2015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臭水塘、污水和垃圾的汇集地。海绵城市改造,把这个水塘打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海绵体”。
翔安新城作为厦门两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之一,经过三年的探索,不仅改善了城区呼吸系统,还提升了居民幸福感。
据项目负责人李运杰介绍,截至目前,15.4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共完成项目69项,打造了洋唐居住区、科技中学、鼓锣上下游公园、阳光城街头公园、翔安西路为代表的一批精品项目。
近来连续的降雨浇透了厦门各地,但在翔安区南部新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除了星星点点的水渍,没有一点积水,片区内的多个内涝点也是安然无恙。
“现在再也没了‘雨后一脚水,一路湿透鞋’的经历,这全都归功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家住洋塘居住区翔城国际的居民蓝晨画颇有体会。
梳山理水,保护修复原有生态格局,低影响开发,采用“渗、滞、蓄、净、用、排”六种措施,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建设海绵设施。翔安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已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治理体系。
深化创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因地制宜改进工艺技术,探索“翔安经验”。针对不同的工程项目,综合运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草沟、旱溪、湿地等措施,有效提高雨水径流量控制和面源污染控制能力,恢复城市绿地与水体的吸水、渗水、净水能力,缓解市政排水系统压力,提升绿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愿景,正逐步在翔安铺展开来。
由点及面,连面成片。海绵城市建设其实不只是建设一个个项目,而是要把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据翔安区海绵办孔凡育介绍,为实现厦门“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目标,今年,在原来翔安南部新城15.4平方公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区的基础上,将新增文教片区5.7平方公里作为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片区,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实施方案已经编制完成,现在项目正在推进中。海绵城市建设机制,已在翔安孕育而成,现在全区所有新建的项目,海绵城市理念无不渗透其中,一张海绵生态之城的蓝图,正在翔安各个角落延展开来。
每隔500米就有一个公园
一条条绿带蜿蜒延伸,一片片绿林拔地而起。“城在林中,路在绿中”,这是大家对翔安最直接的观感。
在翔安步行,并不感觉特别累。除了总有树荫,还因为走不了多远,总能见到供人休憩的小绿地或大公园。洪钟大道慢道公园、翔城绿道公园、滨溪公园、东山水系公园、下钟宅村周边公园等,走出家门,便是公园,这是生活在翔安的居民的真实写照。
据翔安区市政园林局工作人员小蔡介绍,截至目前,翔安共建公园20余座,面积达462公顷。眼下,下潭尾湿地公园、后山岩公园、乌石盘等多个综合性公园建设持续推进中。
到2020年,每隔500米就有一个公园。根据《厦门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和绿线划定(2017-2020)》规划,到2020年,翔安区的公园数将增加至113个,为全市最多。换句话说,如果你家属于居住集中片区,每隔500米,就可遇见一个社区公园。
一件件与绿色相关的实事,让翔安越来越美。不仅仅建公园,翔安的各条道路,也在此过程中成了绿茵茵的纽带。近三年,该区完成翔安新城中心区道路绿化景观提升,翔安西路、西亭路、文礼路、东坑路等近30条主要道路绿化建设工作,翔城绿道公园、翔安大道等绿化改造提升工程。目前,全区建成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已超过80%,高于全市平均值。
亮眼的数字背后,与翔安一以贯之的生态发展理念分不开。近年来,翔安大力推进园林绿化和植树造林,建设绿道系统和花园体系,扮绿扮靓界边、路边、水边、山边,把绿色的主旋律奏响在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绿色发展,生态立区,始终挂在翔安人的嘴边,放在翔安人的心里。
一直以来,翔安成长中的每一分变化,都打着“绿色发展”的印记。
堤岸两旁的农田飘出馥郁的蔬果香,白鹭在溪边翩翩起舞,游客在岸边闲庭信步,学生们岸边绘画写生……短短几年,河床清了淤,又黑又脏又臭的“水沟”不见了,脚下的木栈道和亲水景观台环溪而绕。
这是莲溪塘头湿地的一景,经过改造的溪段,俨然成为附近村民每天例行打卡的好所在。然而,最显眼的要数那一块块立在堤岸上的“河长制公示牌”。
为切实强化河(湖)长履行职责,扎实推进河湖综合治理,进一步带动全民治水,接受社会监督,翔安九溪每条流域的堤岸上,都竖起了一块块醒目的“河长制公示牌”。
翔安区河长办工作人员陈艺斌告诉记者,在翔安,小流域治理就是因为“有专人负责、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绵长的溪流才能保持得这么美。
今年上半年,根据河长制工作的总体目标及工作任务,召开河湖专题会24场,区级河长巡河35次,镇级河长巡河228次。新招聘20名河湖专管员,进一步壮大了队伍。不到半年的时间,全区就对去年排查的入河排污口现状、性质进行了复核,并建立“一口一策”档案。
事实上,自2014年以来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至今,已基本实现流域内污水治理站点全覆盖和启动部分村庄的雨污分流。
追根溯源,做实做细污源普查,打牢基础。翔安治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首先在于摸清了“症结”:辖区溪流普遍存在集雨面积小、生态补水不足、自净能力差等客观情况,另外,河段多年未疏浚以及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无序排放等原因也是造成流域黑臭水体的“罪魁祸首”。
据陈艺斌介绍,如今全区三大流域内(东溪流域、九溪流域、龙东溪流域)共有56个行政村210个自然村,目前已按照镇街划分标段分批实施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截至目前实施了188个村的污水治理,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约89.5%。
从发黑发臭,到现在的鸟语花香,1.8公里长的浯溪,俨然一条绿色丝带,乡村美,农民富。
浯溪的蜕变,只是翔安小流域整治的一个缩影。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以前没治理那阵,溪水受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工业污水污染等影响,水质严重恶化,溪水的味道令人作呕,沿溪的百姓深受其害。如今,水污染防治工作开展以来,溪水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功能得到修复。消除黑臭现象,实现水质稳定,眼前的浯溪被视为流域治理的“样板工程”。
结合流域周边自然生态经管,建设湿地水塘、亲水平台、景观水岸、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设施,形成可骑行、可步行、可亲水、可观景的游览路径。预计2019年底,翔安将完成安全生态水系建设69.658公里,初步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编辑 丨 卢燕 吴乔莺
通讯员 丨 林瑞声 黄培真
图片 丨 王火炎 朱毅力 张天骄 张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