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封面故事|第七届台赛评选活动现场侧记

(2018-08-14 17:27:05)
分类: 特别策划

封面故事|第七届台赛评选活动现场侧记

6月1日和2日,第7届台赛获奖结果在长泰连氏大酒店揭晓。图为来自两岸6位评委合影(从左到右依次为:郑超文、黄子明、潘朝成、郑石明、刘阳、林世泽)。图/《台海》杂志特约摄影记者 王火炎



《废墟下,母亲打来求救电话》获金浪奖

——第七届台赛评选活动现场侧记

 

/《台海》杂志记者  卢燕

第七届台海新闻摄影大赛(简称台赛)获奖结果在漳州长泰连氏大酒店揭晓。连氏大酒店作为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对本届台赛评选鼎力支持。大陆摄影师赵用选送的组照作品《废墟下,母亲打来求救电话》获得年度最佳台海新闻照片奖,即“金浪奖”,他也将获得3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531日至62日,正式迎来了第七届台赛的评选环节。经过三天紧张激烈的评选,第七届台海新闻摄影大赛七大类共54个奖项的获奖作品已经全部产生,包括铜奖33个,银奖13个,金奖7个及金浪奖1个。

本届台赛共收到来自两岸的8568幅参赛新闻摄影作品。台湾新闻摄影研究会创会理事长、台湾《联合报》资深摄影记者郑超文坦言,虽然是第一次参与台赛评选,但从参赛作品的数量、质量而言,不管是作品题材的选择还是图片的经营,都可圈可点,不亚于两岸其他新闻摄影赛事。

来自两岸的6位资深著名摄影家组成评委会,严格遵循公认的大赛规则,力求公正公平,体现专业水平。本届比赛最高奖——金浪奖作品《废墟下,母亲打来求救电话》摄影语言朴素又不落窠臼,多个画面一气呵成,组照编辑细致,是很有温度的一组影像,值得称道。其他获奖作品,也都是富含创意、令人过目难忘的优秀摄影作品。

结果让人期待,评选过程,也令人好奇。在众多作品中,来自两岸的资深评委们如何取舍,这个过程中,他们更看中什么,在影像选择上,又出现了怎样的碰撞与交锋?为了还原当时的评选的场景,本刊特别带您一起,探寻奖项背后的精彩瞬间。

 封面故事|第七届台赛评选活动现场侧记

评选现场,评委们对每幅作品反复斟酌。图/《台海》杂志特约摄影记者 王火炎

经过三轮筛选才进入复赛

浏览、审视、初选、讨论、复选、辩论、终选、查证……依照往届的惯例,所有的参赛作品都经历这样不断被投票、被筛选的过程,可以说,能够获奖的作品,不管是拍摄水准还是内容的丰满度,都是经过反复推敲跟考验的。

评委投票时,采用激光笔在播放参评作品的屏幕上打点的方式;参赛作品只显露标题,不显示作者姓名。每一组别的评选,都是先由工作人员按照无记名的编号,在屏幕上打出一幅又一幅参评作品,先让评委全部浏览一遍,随即在对作品进行第二遍的播放时,评委们一边看一边用激光笔来投票。在每一个赛组的初选中,要先从获得超过一半票数的作品中,按得票多少,从高到低选出前8名。然后由评委对这8组作品进行复选,再次按票数高低排列,选出前3名。这3组作品将进入最终的评选,争夺第一。在终选环节,每位评委只能投一票,最终选出每一个类别的金奖。

整个评审过程中,评委们无不以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张照片,共同见证了通过评审的决议后的每一个奖项的诞生过程。在进入最后有关金奖的投票之前,每位评委都会就入围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还会带上一轮激烈的讨论,今年自然也不例外。在为期三天的评选时间里,两岸的评委都真诚表达了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也时不时地引起一波波辩论高潮。

台湾慈济大学传播学系助理教授潘朝成第一次作为评委参与到台赛评审,虽然是第一次参加,但他坦言,这次给他留下很好的印象,“透过这一系列来稿作品,我看到的是两岸的新闻摄影师都是很专业的,参赛者的职业精神、职业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家在学术上、专业上都是有主见、有想法的。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这一赛事能够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

好作品极力争取,不够优秀的,宁可奖项空缺。在两岸重大新闻类的5组铜奖作品投票中,鉴于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经由评委投票表决,铜奖空缺一个。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两岸议题新闻的评选上,银奖空缺一个,铜奖空缺一个。评委黄子明表示,经过几届的评选,两岸议题新闻类参赛作品一直比较少,质量也不是很理想,他提议从下一届开始,取消该赛别。关于他的提议,众评委一致表决通过。

 

选对参赛类别也很重要

横挑鼻子竖挑眼,对于每组作品的评选,评委们总是反复斟酌,不错过任何一组好的作品。

在这次,多个类别有资格进入决赛的作品中,有不少作品拍摄题材相同,例如在两岸重大经济新闻类的参评作品中,有两件都是反映老店经营的作品,分别为组照《时光你慢些走,等我再拍拍这些老铺头》和单幅《穗小村理发店经营108年已传至第4 只为男士服务》。有评委指出,为了让入选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尽量保证前三强的作品都有不一样的题材,因此可以先对题材重复的作品进行投票,选择一组参与接下来前三名的评选。评委们表决通过该项提议,并针对这两件作品进行投票,最后,《时光你慢些走,等我再拍拍这些老铺头》进入金奖角逐。

参赛过程中,选择何种类别参赛,要慎重。在两岸生活民俗新闻类的初选中,黄子明认为该类别的参赛作品《九旬基隆老人回厦门主持送王船》、《迎湄洲妈祖,牵两岸情谊》虽然属于该赛组范畴,但更切合两岸议题新闻类,于是他提出将两组作品投放至两岸议题新闻类别,经由评委表决,一致通过他的提议。最后,《九旬基隆老人回厦门主持送王船》、《迎湄洲妈祖,牵两岸情谊》进入两岸议题新闻类,最终分别揽获该赛组的银奖、铜奖。

每一届台赛的评选,总有一些作品初选、复选时容易被忽视,但在经过评委复议讨论之后,还是取得不错的成绩。

在环保科技新闻类的评选中,组照作品《绿色疗法祛“疤痕” 湖州矿坑获重生》在复选中,没能进入前三。但评委郑石明提出对没能进入3强的5组作品再次进行浏览,并提出查看《绿色疗法祛“疤痕” 湖州矿坑获重生》的图说,他认为这一影像题材好,画面讲述矿坑从被破坏到重建过程,整个叙事结构很完整,较于进入3强的组照作品《“死亡医院”里的矽肺患者》,它的议题更为新颖。

对此,评委郑超文也颇为认同,他也觉得《“死亡医院”里的矽肺患者》题材比较老,影像经营缺乏新意,他也同意《绿色疗法祛“疤痕” 湖州矿坑获重生》取代《“死亡医院”里的矽肺患者》进入前三。

 封面故事|第七届台赛评选活动现场侧记

第七届台赛台海经济新闻类铜奖作品
《穗小村理发店经营108年已传至第4代 只为男士服务》
作者:陈忧子
2017年农历二月初二,小洲村东方理发店的客人络绎不绝,今年60岁的老板陈大亮已经是第四代传人。对令很多理发师头疼的“给孩子剪发”,他有自己的妙招,他用自己的剪发理念和技术,吸引了一群忠实拥趸。

注重表现手法的新意

题材好,还得会经营。组照《中国蓝盔  勇趟雷区》投在人物新闻类,评委对其是否进入前三,有一番争议。郑石明说,这是大陆地市报首次派记者走进维和部队,用镜头和笔触见证、记录维和官兵在被称作“死亡地带”的极端危险雷区作业的过程。这样的题材,他认为十分难得。黄子明虽然认同这一观点,不过他指出,该组作品在拍摄手法处理上较为单薄,图片表现宣传味太浓,如果用纪实报道的角度去经营,会更理想。

影像作品评选,不仅要紧扣主题,形象生动,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更看重影像表现手法的新意,这是两岸评委的共识。

在生活民俗新闻类的复赛竞争中,黄子明极力推荐组照《重障者的情欲身体》。在他看来,这不纯粹是情欲,而是从人权的角度思考重障者的需求,在欧美先进的思潮中,这种现象是容易被理解的,在东方社会,谈到这个比较会令人产生负面的印象和影响;但不管怎样,这组影像所呈现的视觉语言、拍摄手法在本次比赛中,是难得一见的新手法,他十分看好。最终,该组作品进入决赛,并获得该组别银奖。

在艺文新闻类金奖角逐的过程中,对于组照作品《寒夜追梦人》,评委刘阳、郑超文、林世泽都一度给予高度评价,议题别出心裁,让人眼前一亮。但评委潘朝成表示,这组作品虽然内容完整,但不管是拍摄角度还是场景选择都过于单一,较于竞争对手之一的组照作品《温州南戏 借“机”重生》的影像经营,存在一定落差。经由评委最终投票表决,《温州南戏 借“机”重生》摘得艺文新闻类桂冠,而《寒夜追梦人》获得银奖。

 封面故事|第七届台赛评选活动现场侧记

第七届台赛台海人物新闻类银奖作品
《不离不弃》  作者:白雪
徐州市肿瘤医院透析室两张相邻的病床上,一边躺着70岁的婆婆,一边躺着42岁的丈夫,耿沛芳坐在两个亲人中间,握住他们瘦弱的手,看着他们灰暗的脸色,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扑簌簌往下掉。像这样的日子,耿沛芳坚强地挺过了五年,每天不仅要照顾好患有尿毒症的婆婆和丈夫,还要带好11岁的女儿,她没有放弃,也没有抱怨。这个月初,她的家庭被评为第四届徐州“最美家庭”,并对耿沛芳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不离不弃、不怨不艾,以母女之情、夫妻之爱坚守生活。



情感真实 感染力强

在八大赛组中,人物新闻类一直是最受参赛者欢迎的组别,它的参赛作品也是本次所有赛组当中最多的一个,因此能够进入到八强的作品,质量水平也相当过硬。但,这也让评委在评选金奖时难以取舍。

对于进入金奖角逐的三组作品,《15岁起我这样养活自己》 、《不离不弃》、《阳光女孩笑对袖珍人生》,评委们都很满意,不论题材还是内容选择都更别出心裁,看得出拍摄者是花了心思、下了功夫的,整体水准给他们带来很多惊喜,任何一件作品获得金奖,都是站得住脚的。

经过反复的讨论,金奖落在单幅《不离不弃》与组照《15岁起我这样养活自己》的抉择上。评委郑石明表示, “《不离不弃》我一开始并没有特别注意,但多次浏览之后,我也在思考,这张照片第一眼看上去感觉容易被忽略,但仔细看,画面流露的情感极具感染力,很真实。”评委林世泽也很认可,他觉得比起组照,单幅作品要说明问题难度更大,情绪的表达也相当到位。

不过,黄子明和刘阳则力荐《15岁起我这样养活自己》。推荐《15岁起我这样养活自己》的评委认为,作者经过比较长时间的经营,通过不同的生活、工作等面向,叙述失去父母的边缘青年如何工作、生活,反映了当下一种社会现象,影像表达相当到位,图片编辑逻辑性很强,最后一张的光影,用隐喻的方式作为结尾,给人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间。

黄子明坦言,虽然自己也很喜欢《不离不弃》,因为拍摄者对人物神情掌握到位,但有一点缺憾的是,这样的作品,如果仅从画面,很难诠释背后的故事,他觉得要进一步开发。刘阳和黄子明的观点,也得到了其他评委的认可,最后,《15岁起我这样养活自己》以绝对优势力压《不离不弃》,摘得金奖。

 

情绪饱满,手法十分专业

随着人物新闻类奖项的尘埃落地,本届台赛评选最重要的一个奖项——金浪奖的评选随即展开。按照以往惯例,金浪奖是从之前评出的七个赛组的金奖中,由评委投票决出。

本届七大项的金奖分别为《过剩单车 堆积如山》、《15岁起我这样养活自己》、《温州南戏 借“机”重生》、《南美洲红火蚁危害广东乡村》、《你,永远在我们心中》、《废墟下,母亲打来求救电话》和《首批台湾籍空姐入职厦航》。对于七组作品,在投票之前,每位评委都可以对自己喜欢的作品发表看法。

每件金奖作品水平都很高,都具备获得金奖的条件跟能力,这是来自两岸的评委的共识。不过,较于往届,本次金浪奖比赛,在票数上相对分散,每个评委都有自己的支持对象。

郑超文支持单幅作品《南美洲红火蚁危害广东乡村》,他认为这一作品画面震撼,冲击力强,直击人心;潘朝成选择组照作品《你,永远在我们心中》;黄子明力挺单幅作品《过剩单车 堆积如山》。

黄子明表示,《过剩单车 堆积如山》在主题上,非常符合台赛的特色,过去的一年,不管在台湾还是大陆,共享单车都是相当具有话题性的议题,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提供两岸民众生产生活新的商业模式,甚至直接连接民生。不管从新闻性还是视觉表现而言,都足以问鼎年度最佳。林世泽也同意黄子明的观点,他补充道,《过剩单车 堆积如山》用最简洁的视觉语言,阐述时下两岸正夯的话题,很应景。

对此,评委郑石明则给出不同意见。他认为《过剩单车 堆积如山》拍摄难度不大,很多人都可以拍得到,且这一两年同质作品太多,他觉得缺乏说服力。讨论中,刘阳也表示赞同最初郑石明的观点,对于《过剩单车 堆积如山》这幅作品,自己的看法也在转变,之前也很喜欢,但看过太多同类作品,作为摄影者,要拍到这样的场景并不难,他反复考量后表示,在新闻摄影赛事中,照片的难度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量点。

在金浪奖的选择上,刘阳推荐组照《废墟下,母亲打来求救电话》,“作为新闻摄影,题材和现场的真实性是两个很重要的元素。这组作品在整个编辑过程和说明上都非常翔实、到位。”刘阳说。

 “《过剩单车 堆积如山》这组作品,在台湾、大陆等地,用同样拍摄手法的作品非常多,它只是赢在议题上的特殊性。另外,纵使《废墟下,母亲打来求救电话》这组照片,在题材上并不是最突出的,但在影像的处理上十分专业,画面感很强,容易使人产生共鸣,所以,我也是推荐《废墟下,母亲打来求救电话》。”郑石明如是说。

讨论的最后,刘阳再次发声,他认为《废墟下,母亲打来求救电话》的作者,对影像的掌握是比较细腻的,也许你第一眼看到这组作品,你会觉得这很简单,没什么技术,但实际上这是一组蛮耐看的作品,拍摄者非常有心,除了好,更是特别,是有想法、有情感地记录与拍摄。”

 

刘阳的论点,让其他评委再次仔细审视了《废墟下,母亲打来求救电话》,最后的一轮投票,《废墟下,母亲打来求救电话》以5票过半数的优势,登上最高奖的宝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