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海澄古早味 庄奴赋歌真正港

标签:
月港小吃 |
分类: 文化 |
文/《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月港是吃货的天堂,东美香脯糕、海澄双糕润、白水贡糖、东园粉粿、浮宫杨梅、浮宫土笋冻、石码五香、蚵仔煎、古街肉粽、江东鲈鱼、锅边糊、仙草……种类繁多,令人直咽口水。由于这里的小吃之美名早已在外,记者便决定以采访之名赴海澄行吃货之实,来趟味蕾的旅行。走在月港的核心区域——海澄,三步一小吃、五步一大吃,不讲究排场,在摊子、小肆、骑楼下等随处坐下,香味扑鼻而来,某些犄角旮旯,藏着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小吃,看似简单,却口味实在,随处随地即可便利享用,不得不感慨,这里真的是吃的王国。
张妈五香:既继承又创新
早晨的霞,如彩火一般燃烧得炽烈,窗户被一扇扇打开了,垫子、被单被一条条从窗框里抛出来,阳光从窗户照射进来,此时,桌上已摆好了碗筷。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吃顿丰盛早餐。如果在家里自己做的话,当地人的早餐主要集中在粥,当胃口还没完全打开,喝上一碗白粥或地瓜粥,配上肉末炒豆豉或加一点酱菜瓜、萝卜干炒蛋,再配上传统的点心,如炸五香,会觉得神清气爽。如果外出就餐,来一碗卤面,吃一条五香卷,在杯盘碗勺中开启一天的工作。
五香从解冻到炸熟上桌,看似不到十分钟时间,但其背后却有着很深的门道。五香是龙海传统名小吃,长期以来,每逢过年过节、婚寿喜庆,家家户户必备卤面,配以五香条招待亲朋好友。提到五香,很多人向记者推荐石码的“新行头五香”。经解释,原来新行街是龙海小镇的一条街名,这间盛名的五香店以前不叫这个名,但因为就在街头做着生意,久而久之,小镇上的人,包括慕名而来的人,都称之为新行头五香。“月港张妈五香”是五香界的后起之秀,在当地宣委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直接登门寻找美味。
“我就是张妈,你们先吃,尝了我们五香再聊。”今年69岁的张美华一脸乐呵呵,这原本是母亲传授给自己的手艺,是一道私房菜,在儿子娶了媳妇之后,担心媳妇没有工作,小两口日子会拮据,张美华决定手把手教儿媳妇做五香。“张妈”对于五香有一套自己的家法:该继承的继承,该创新的创新。“继承”主要有二,一是肉质要有保证,一定不能注水,瘦肉必须是猪前腿的,还要剔除油花,二是坚持手作;“创新”主要在于配方,需要用到白糖、鱼露、盐、白葱、麻油、五香粉、高粱酒等调味料,其中,最为关键是五香粉,主要是媳妇苏燕妮一步步实验改革出来的。
五香再好,也会发腻,最美的搭配是来一碗卤面,把捞过的碱面配上豆芽和韭菜,辅以刚刚出炉的五香,一口一口将面和汤一起吃掉。开店10年以来,生意一年比一年好,现在一天起码能卖出100条现炸的五香,更不用说,40条一箱的五香伴手礼,尤其是春节期间,更是卖到断货,一个月差不多可以卖五六万条。

荣珍肉粽:手艺三代相传
如果吃腻了五香与卤面,在张妈五香附近一带,有两间传承了几代的肉粽店,一家叫江海,一家叫荣珍,都是起源于龙海海澄珠浦村。今天要带大家去体验的是荣珍肉粽,这是一家祖孙三代共同经营的老店,现在主要具体负责人是80年出生的苏春河。
对苏家人而言,踏实放心的一天,是从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天微微亮,一家人陆续起床,上午7点,一家人开始忙活起来,必须保证在9点前将粽子的各种馅料备好,因为9点就开始包粽子了。一颗粽子的出炉,至少得经过淘米、炒米、配料、包扎、成型、入锅煮制等7道工序。在现代化流水线上,粽子这个古老的食物,呈现出与传统方式不一样的生命力。苏春河说,香气浓郁的古早味,在于坚持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好比店里一直坚持用传统的木炭炒糯米,“虽说比较慢,可炒出的糯米香是现代工艺不能匹敌的。”在这里,一天差不多要做一千个肉粽。
苏春河的爷爷常跟他唠嗑,千万不能忽视做肉粽的基本功,一大锅米在锅里翻炒,得巧用手的力才能炒匀,炒米中还要加入卤汁及各种佐料,什么时候什么佐料加多少全凭祖训和实践。祖训也告诉他,想煮好料,就要选用好材料,也要舍得加料。肉粽选用优等糯米,柔软质优,经过滚煮过,会特别香软,几乎像是糯米捏制成糕,却又包含香菇和瘦肉的鲜甜,卤猪肉则做到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除了竹叶本身的清香外,还增添了板栗、香菇、蛋黄、干贝、香肠的好滋味。
言及店里的生意,苏春河的妻子陈燕芬笑着说,每到端午节,店门口总是门庭若市,如果分时段,平日里,夏天的傍晚生意比较好;冬天则是一整天都有顾客,上午11点多到下午1点这段时间是高峰期。
刘坑米筛目:米香足鲜度够
“传说中的刘坑米筛目啊有木有!”、“山后的刘坑米筛目神马的,最好吃了。”、“到龙海必吃料多实在便宜又好吃的米筛目,连名字都很神奇的古早味。”在造访刘坑米筛目之前,记者就在网上查了网友的点评,几乎是清一色点赞,有趣的是,随行的单位司机也是一脸神秘,他说,当地朋友向他推介了一家美食,准备带我们过去体验一番。一到目的地,简陋的店门口外只有一个简单的招牌,写着“刘坑米筛目”五个字。“奇袭”的结果却是被告知来晚了,当天的食材全部卖光,且接下来要休息两天。为了一顿美食,第四天,我们再次慕名而来。因为在那三天,凡是提到“米筛目”,当地人十之八九首推的就是这家,那可不能白来一趟。
老板娘周玉华已年过六旬,脸上却不怎么见皱纹,年轻的秘方就是一碗自家的米筛目。在这里,食材的挑选、处理的过程、制作的方法都有一套既定标准,与网上的做法大致相同,因为坚持传统做法,加上自己严格把关,选米、浸米、磨米都相当讲究,店里的质量始终如一,绝不走味,吃起来Q软滑溜,米香四溢。
“我这是原滋原味,没有掺杂其他东西,鲜度够,米香自然就足。”周玉华介绍说,自家的米筛目以优选米来精制,讲究新鲜卫生,透早就得到市场采购当天的食材,确保新鲜,加上以大骨头和独家配方熬煮的汤头比一般店家浓上十倍,十分够味,令人十指大动。下午三点多,还不是饭点时间,店里客人却不少,约有2/5的顾客。按照平日的惯例,到傍晚5点左右,熟客一一上门了,如果来慢了,可能就得明天再来了。因为周玉华的原则是每日仅做当天份量,卖完就收摊,这样做倒不是因为什么“饥饿营销”,实在是一天忙了十多个小时,真的太累了。
从三十多年前,搭着草棚在街头叫卖,到如今的顾客盈门,一吃就是二十多年,周玉华分享说,一直以来,店里坚持用山泉水,所有东西都要当日做,且是传统手工作业,只有这样才会Q软,再者,客源多,销得快,间接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周玉华表示这些因素缺一不可。由于生意实在太好,小女婿最后干脆辞职来店里帮忙,大女婿下班后,也会赶来一起帮忙。

海澄双糕润:逢节喜事的必备
“双糕润呀香四方,QQ好呷真正港,眼睛盯住双糕润,头壳碰在石牌坊……”台湾词坛泰斗庄奴先生在品尝了海澄双糕润之后赞叹不已,并根据双糕润的由来故事,特地创作了这首名叫《双糕润之歌》的曲子。双糕润是海澄的特产,到今天已经有180年的历史了。它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砂糖和橄榄油,可以做成芝麻、花生、绿茶等多种口味,是亲朋好友相访欢聚,泡茶品尝的不错选择。
登门拜访,或者每逢节日,带上双糕润,非常喜气。据说,很多台湾同胞到漳州旅游,离开前也要特意带上两盒,因为虽然台湾屏东也有生产双糕润,但是要本土本乡的老味道,还是海澄最正宗。这恐怕也是庄奴免费代言“海澄双糕润”的缘故吧。
走在海澄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双糕润的身影,坚持沿袭旧手艺传统手作的老师傅却不多。经过多方打听,记者找到了62岁的曹港河师傅,据说,他是目前唯一坚持手作的。老曹告诉记者,自己其实在30多岁的时候才开始学做双糕润,双糕润传统制作方法是,糯米要渗透,糯米蒸熟后加冰糖、加上等熟猪油,用“舂臼”手工炼成糯米泥后再撒上芝麻,凉却以后,甘甜适口、质纯不粘的双糕润就完工了。
老曹回忆说,二十多年前,海澄双糕润在外名声很大,他们这些家庭小作坊跟着赚了一些钱,自己做的双糕润也远销外地,但随着品牌的做大,各种口味层出不穷,加上一些厂商打出了品牌,自己的双糕润市场腹地逐步缩水,现在大多是村里人订制的比较多。
不论四季更迭,生活如何进步,双糕润的本质始终不变,每逢小孩满周岁、老人过寿、新人结婚等节日,一个电话过来,老曹就要开始忙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