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傅人长:音乐的真谛,是我想带给观众的礼物


标签:
傅人长指挥家厦门爱乐文化 |
分类: 文化 |
傅人长:音乐的真谛,是我想带给观众的礼物
结缘音乐近40载,但一谈起音乐,他的热切,他眼中放射出来的光芒,依然如同一个刚与音乐陷入热恋的孩子。他坚信,古典音乐带给他的永远是最新鲜的气息,于是,夜以继日的专注与时时刻刻的思索,铸就了他的筑乐之旅。挥舞、轻点、飞扬,一个手指头,或者一个眼神,也可以引出非常美妙的音乐。在寻找古典音乐本质力量的路上,他忠于自己的内心,那是一种很纯粹的、来自对古典音乐的热爱。
傅人长
柏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
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
文/本刊记者 刘舒萍 图/厦门爱乐乐团提供
2013年10月,傅人长正式接掌厦门爱乐乐团,面对新的职务,他满怀信心带领乐团在新的时代走出新的气象。傅人长告诉记者,他们刚刚录完大陆第一张3D音乐会实况录像。未来乐团想尽量多参加一些与台海有关的活动,让台湾朋友更感性地了解厦门爱乐乐团; 也特别希望厦门爱乐乐团今后能够与台湾的交响乐团有交流合作的机会。
在厦门,傅人长的名气没有郑小瑛大,但他属于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 2000年,受柏林交响乐团邀请,傅人长成为该乐团的客席指挥,这支乐团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深受柏林观众的喜爱。由于傅人长出色的指挥才能,2005年,他被任命为柏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也是这个乐团历史上惟一的亚裔首席指挥,奠定了他指挥艺术驰骋世界乐坛的华丽登场。值得一提的是,从2005年起,他已连续九年元旦在该厅指挥柏林新年音乐会,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精通古典音乐的人,都知道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无论在艺术性的高度、精神境界和哲学思想的深度与广度,还是在内涵的丰富与多面、结构的庞大与严谨、气势的恢弘与壮丽、技法的复杂性与创造力等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不是其它作品可同日而语的。连续九年在交响乐的故乡指挥一支德国乐团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来迎接新年,这足见傅人长的指挥功力和对乐曲的驾驭程度,也从中看出柏林音乐家和观众们对傅人长的信任和爱戴。
最看重乐团和观众的认可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使他在音乐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他当初为何会选择走指挥这条道路?“一方面是命运的安排,一方面是我自己有这方面的追求。”在厦门爱乐乐团的办公室里,刚结束完彩排的傅人长笑着回望过去的自己。
4岁那年,傅人长受叔叔引导,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10岁那年考进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小学,也从此开始他的音乐之路。在上海音乐学院,傅人长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先后学习扬琴、钢琴、作曲及乐队指挥,这样的发展之路是在其音乐才能、刻苦勤奋和良好机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下形成的。早在念上音附小和附中时,他在扬琴演奏上已经出类拔萃,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并在十四岁时就作为中国音乐家小组中年龄最小的成员,与俞丽拿等知名音乐家被国家委派去北美巡回演出;十九岁时,就由新加坡的公司录制了中国第一张个人扬琴专辑唱片;高一开始学习作曲,高三时,在钢琴老师的推荐下,傅人长跟随中国最著名的指挥教育家黄晓同先生专研乐队指挥;1993年以全优的成绩被特批提前一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并在全国首届指挥大赛中获奖。1994年,傅人长远赴德国深造,先后在柏林艺术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指挥,并以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大师级考试文凭(Meisterklassenexamen,德国音乐表演专业的最高学位)。毕业那年,他即被柏林交响乐团邀请作为客席指挥。
一连串的成绩看下来,人们会以为傅人长的音乐成就来自于幸运和天赋,没有天人交战,没有家庭革命,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跟他合作过的演奏家们却知道,他谦谦君子的风度下,最不缺的是专心致志、肯钻研与肯分享。他不自恃天分高,对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加上底子打得深厚,对乐队的把握能力很强,见解讲得在理,大家自然听得明白,就像熟透的果实落入口袋那样理所当然。这就是他的一路领跑的来源,也是他战胜自己的法宝。“我愿意踏踏实实做音乐,我所看重的是乐团对我的认可,观众对我的喜爱。”被专注、踏实与热情所滋养的种子,经过奋斗,终于破土而出了,长成了一棵音乐大树,开花结果。

古典音乐是毕生的养分
演奏现场,许多音乐爱好者常有这样一种冲动,跟着台上的指挥家一起比划,但实际上真正要去指挥,难度太高了,因为乐队指挥绝不是我们眼见的那样比划一番就可以了事,这个职业所要求的东西非常广。正如傅人长所言,如果想成为一名好的指挥家,除了天赋,还必须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学习包括对听力的训练、演奏多种乐器的能力及研读总谱的能力等,需要对和声、复调、曲式结构、配器、作曲家特性、创作时代的背景,甚至其它艺术和文学等方面都要有所研究,这样才能诠释好音乐作品的内涵,这些都是作为指挥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要能听到和辨别各种乐器的音色,需要非常好的音乐感、节奏感和音高感,需要有感染力和领导的气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积累大量的作品。”傅人长说,源自欧洲的古典音乐拥有深厚的传统和无数的经典作品,要掌握它们,并且把每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音乐作品恰如其分的演绎出来,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指挥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要求音乐造诣深,知识广,因为“作为指挥,你的工作就是要求别人,每天都在挑刺,找毛病,乐手演奏时有什么问题,你必须马上就能抓得到,而且有好的办法去解决。”
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在别人看起来,傅人长好像工作很辛苦,就连静静坐在台下听音乐会,他的大脑也在迅速运转,思考别人是如何诠释这个作品,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对方什么地方做得很漂亮可以借鉴、什么地方有问题可以避免等,这些潜意识的东西一直在他的脑海里运行。实际上,傅人长是乐在他的兴趣当中。对他而言,音乐既是工作,也是生活,他愿意不断去追求音乐的完美和极致,每一场音乐会对他而言,都是一种积累,也是一次学习。傅人长经常受邀参加欧洲许多重要的音乐节,与许多当代大师级的演奏家有过成功合作。然而,自2007年受厦门爱乐乐团聘请,担任艺术副总监、常任指挥以来,傅人长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这支本土乐团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名乐团。为此,他大胆尝试各种新形态的演出,运用创意、创新和实力,成功策划和指挥了许多别具特色的音乐会,如“古典也疯狂”、“当秧歌遇上探戈”、“来自圣诞老人的问候”,颠覆了许多观众的想象,让人引颈期盼,不少音乐会门票一票难求,甚至破天荒的出现了卖高价票的“黄牛”现象,也曾遇上了连续10天演出10场的记录。
把厦门人的喜好融入交响乐
在世界不同乐团指挥的经历,对傅人长来说非常宝贵。他认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容易麻木掉,而不同的音乐环境和文化环境则可以给他带来很多灵感。德国柏林,对傅人长而言,是世界上音乐氛围最好的一个都市,每次去柏林,都会给他带来大量丰富的养分,在爱思考的德国人的耳濡目染之下,傅人长平时就非常喜欢思考。他注意到,在古典音乐方面,德国虽然已经拥有深厚的传统和稳定的观众群体,做古典音乐相对会比较简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即使在德国,古典音乐的市场也在面临萎缩的困境。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新鲜事物发展太多太快,诱惑很多,他们不一定都会对古典音乐感兴趣,所以西方各国的许多乐团也都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以吸引更多青少年喜欢古典音乐。而古典音乐本不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如果我们还是照搬多年前西方古典音乐市场模式来做的话将是非常困难的,毕竟交响乐是一个西方外来的艺术。
对此,傅人长坦言在回国做交响乐确实辛苦很多,要花很多心思来想点子、搞策划、搞创新。他认为在中国传播西方古典音乐的同时还要因地制宜,把当地老百姓比较熟悉的曲子融入在音乐会里,结合交响化和富有时代感的形式加以表现,以吸引更多的人们去走近交响乐。比如用交响乐队的形式把《赛马》和《金蛇狂舞》等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国乐曲进行改编与深化,既让人们感受到交响乐队的魅力,也轻松拉近了人们与交响乐的距离;有些作品在内容方面融入厦门的元素,让作品更接地气,更符合本地市民的口味,比如去年创作的《梦中的鼓浪屿》就是一个代表性作品;还有些作品将富有现代气息和多元化的民族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将爵士乐节奏加入到巴赫的作品里面,或是将爱尔兰的踢踏舞、阿根廷的探戈、巴西的桑巴等元素融入音乐会曲目中。全新的编曲,让观众觉得又新奇,又有时代感;也让这些经典作品被赋予崭新的生命,让音乐焕发出一种新意。
仅这两年,傅人长就在繁忙的指挥工作中利用业余时间改编、创作80多首曲子,通过这种形式,吸引了更多观众对古典音乐的关注和热情。之所以花这么多功夫来做,一方面是考虑到时代和地域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傅人长对厦门爱乐乐团充满信心。他认为,这个团,虽然年轻,但富有朝气和热情,因此当初他到厦门爱乐工作的时候,他就在想,这支乐队应该保持这种充满朝气和创新的特色。今日的创新,可能是未来的传统。毫无疑问,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无论在演奏质量上,还是在节目的编排上,都严格认真地去对待,并要求乐队认真演奏每一场音乐会,要让观众感动。至于会不会担心观众看不懂乐团在音乐中所表达的意思?傅人长摇摇头,表示一点都不。事实证明,人们反而更容易走进古典音乐了。因为这些音乐会的效果太好了,经常是一票难求,还要再加演,极大激发了观众走进音乐厅听交响音乐会的兴趣和热情。
傅人长,希望带领着青春洋溢的厦门爱乐乐团团员,书写着另一页的音乐传奇。他们要做的就是尽力去推广古典音乐,尽可能地兼顾到社会群体的各个层面,即使听的人仍然是少数,但是多了一个,多了两个,他们就觉得欣慰。傅人长告诉记者,他有很多欧洲的音乐家朋友,来厦门演奏时都很惊讶,“你们的观众怎么那么年轻,真的是太有希望了。”

2012年,傅人长带领厦门爱乐乐团做了10场的“走进校园音普音乐会”,他们尝试用一个小时时间,为学生们做一套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专场音乐会,反响很不错。
让音乐唤醒打瞌睡的年轻人
傅人长说,要想做好古典音乐在青少年中推广工作,高品质的艺术质量固然是重要的,而用与众不同的形式来吸引年轻的族群也是关键步骤之一。如何让高雅音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欣赏到并融入其中,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我清楚地记得前几年在为中小学生做普及音乐会时,我们满腔热情的演奏却没有打动学生们,他们很多人不是在聊天就是低头看书看手机或者干脆打起了瞌睡。这给我一个很大的打击,也引起了我的深思——该如何做音乐的普及?”
为此,傅人长近年来一直热心致力于青少年的交响音乐的普及工作,2013他带领乐团做了20场“走进校园音普音乐会”,在作品的选择和音乐的表现形式上做了很多的尝试和创新。傅人长说,对初来听交响乐的人,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让他们感受到乐趣和培养他们的兴趣,远比上来就让他们听一首完整的交响曲来得更实际和有意义。那该如何激起人们的兴趣?傅人长所尝试的方法之一是从一些他们所熟悉的音乐开始,而且不宜太长:于是乐队在小学生的普及音乐会中演奏了他们熟悉的《超级玛丽》中的音乐,傅人长也特意用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小星星》的主题编配了一首乐队演奏的变奏曲;让学生走入乐队,一起参与演奏、指挥和互动……音乐会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方式起到了极佳效果,受到了各校学生们热烈的欢迎。
乐团最近还推出了形式多样的音乐会类型,比如在“家庭音乐会”中,让一些乐团的演奏员带着自己的学生来表演,或让观众走入乐队一起参与演奏和互动。在票价方面也进行了调整,分为不同的价位,以便更加全面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详见2014年1月号台海91期 责编/刘舒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