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元寺。图/刘阳(中国摄影师协会秘书长)

图/叶陶轩(法新社驻台资深摄影记者)

图/黄子明(中国时报摄影中心主任)

图/黄子明(中国时报摄影中心主任)

图/黄子明(中国时报摄影中心主任)

图/黄子明(中国时报摄影中心主任)

图/林世泽(厦门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台海杂志社图片总监)

图/叶陶轩(法新社驻台资深摄影记者)

浔埔村。图/蔡显国(金门摄影家协会理事长)

图/林锡铭(台湾联合报摄影中心主任)

图/黄子明(中国时报摄影中心主任)

图/黄子明(中国时报摄影中心主任)

霍玮(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人民摄影报社长)

图/黄子明(中国时报摄影中心主任)

霍玮(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人民摄影报社长)

霍玮(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人民摄影报社长)

图/林锡铭(台湾联合报摄影中心主任)

图/林锡铭(台湾联合报摄影中心主任)

图/林锡铭(台湾联合报摄影中心主任)
文/蒋铎(台赛评委会主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原副主席、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经过从早到晚一整天的紧张工作,由厦门日报社主办、《台海》杂志承办的《台海新闻摄影大赛》评选终于有了结果。第二天,组委会安排评委一行去泉州采风。先后看了南少林寺、开元寺及浔埔村。
供奉神像的殿堂是神圣、肃穆的,一般不准许拍照,都在醒目的地方挂着“禁止拍照”的牌子或者在照相机图像上打个叉。这规矩可以理解,应该尊重。但这次是个例外。少林寺、开元寺,都对我们开放,随便拍照,很自由。在少林寺,武僧还专门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拳术。对少林寺的历史沿革,几代高僧的故事,一位学者型年轻导游的解说相当有学术水准。在开元寺,寺庙的一位住持出面,为我们讲解寺庙建筑的奥妙所在,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很开我们的眼界。除了闻名遐迩的双塔,庙内有棵1200年的古桑树。1200年啊!为了保护这棵古树,寺庙专为它建了围墙,让古树“安居”在这独门独户的院子里。善男信女、一般游人,只能在院外隔墙观赏。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走近院门,住持掏出钥匙,打开了锁,允许我们进院内拍照。古桑虽历经沧桑,虽已不能结果,却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在古桑树下,记者们或者忙于前后左右寻找角度,或者在古桑下留影。对于这特殊的待遇,我心怀感激。离开这个院子时,我向住持鞠躬施礼。这时住持说了一句令我恍然大悟、感慨万端的话。他说:“应该的,你们是台湾台胞嘛!”我心里暗暗说,噢,原来我是沾了台胞的光啊!这勾起我与台湾同行一起采访期间一些往事的回忆。细细品味起来,我沾台湾同行的光何止这一次,只是当时没有意识到。闽南村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什么?是祠堂。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个规模不等但都精雕细刻的祠堂。在翔安的田墘村,我们进了村里的祠堂。两位老人正坐在角落里休息,对我们的唐突造访,包括拍照,他们并没有介意、表示不悦或者阻止。对此,我已感到十分知足。不知谁说了句“这几位是台湾来的”,老人一听这话,忙站起来,说:“原来是台湾台胞啊,快坐下来喝茶。”喝茶是闽南的传统习俗。北方虽也喝茶,但远没有闽南喝茶的普及并具有那么多讲究。北方茶叶店表演的茶艺,在厦门一带城乡随处可见,是日常生活习惯,只是程序没有那么繁琐和严格。用茶水待客,是对客人的敬重和情意。说话间,老人已经沏好茶水……记者们也不客气,如同到了家。几杯茶下去,话题也多了。来言去语,都是闽南话,我听不懂。据说闽南话,是中原地区的古语,古诗词用闽南话吟咏才有味道。
海峡西岸老百姓对台胞的情意,是无处不在的。一次大约是在冬季,在土楼集中地之一的南靖。古榕树下,台湾摄影记者林国彰,正用28焦距的广角镜头对准一位当地耄耋老者。老人脸上写满沧桑,已经老态龙钟。面对眼前突然出现的镜头,他表情木然。这时有人上前,向老人大声介绍说:“这是台湾来的记者!”,老人一听,立刻来了精神,眼睛随之有了光彩,他仔细打量眼前的客人,微笑着不住地念叨着:“台湾来的!你们要常过来走走看看啊!”这句话我听懂了。后面,他还用闽南语说了许多,我就听不懂了。林国彰先生也耳背。我想老人的话,他也许没听清,但老人那颗热切的心,那真挚的眼神,他一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我获得这个瞬间,不也是沾了台湾同行的光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