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8月6日,来自台湾多所高校的77名师生与漳州师范学院的50多名师生齐聚漳州研习闽南文化。2012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由漳州师范学院主办,闽南文化研究院承办。《最闽南》栏目组记者应邀随团报道,与营员们一同切磋学艺、寻幽访胜。

参加素质拓展训练,营员们笑开怀。
文/本刊记者 刘舒萍
毛淑杰(实习) 图/本刊记者 林世泽
2012年7月27日中午1点半,《最闽南》栏目组记者赶到漳州师范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那天是研习营开营的第二天,再过不久,营员们就要从这里出发,到漳州历史古街、文庙、南山寺、威镇阁等地实地考察。
翻开学员活动手册,记者才知道课程之多样,行程之紧凑,学术韵味之浓郁。研习营一共选拔出77位台湾学员,涵盖了正在台湾成功大学、中央大学、台南大学、金门大学、明道大学、屏东教育大学等学校任教和就学的师生,主办方漳州师范学院也遴选一批优秀辅导员及学生代表参与研习、互动和交流,阵容之坚强,均可谓一时之选。营员们将在漳州、厦门、泉州等地,通过听取专题讲座、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座谈、实地考察以及开展篮球友谊赛等活动,感受闽南文化。
融入闽南文化非常享受
为了让营员们听到多样化的表述,展现多元的闽南文化元素,开拓不同领域的视角,主办方在专题讲座老师人员的甄选上颇费心思,邀请了在闽南文化历史、民间信仰、联宗家族、诗词吟诵、妇女史等领域上学有专精之学者,为营员们讲学。
大多数营员也都是来自上述不同专门领域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及教师,虽然大家的研究课题不见得都与此次的“闽南文化”主题有直接的关连,部分营员主修企管、建筑、海研等专业。由于这种文化杂糅的复杂性,大家各自学有专精、程度相当,留下了很多可以探讨的空间。
讲座上,与会的各位师长畅谈研究心得和成果,传道、授业、解惑,营员们也相继出招,陈述各自的学术见解。讲座现场,有赞同,有补充,也有质疑。由于成员们大多已在学界耕耘有年,谈论的话题与彼此之间的交流总是灵光四射。营员们说,收获是多方面的,有些影响也许现在并不明显,但学术的种子已然播下,一定会在之后的研究中慢慢发芽。
来自金门大学闽南文化研究所研四专业的翁沂杰告诉记者,尽管之前已经不止一次的到过闽南一带,她还是非常享受能够再一次充分融入闽南文化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有机会聆听大陆重量级教授的学术讲座,实在是一次难得的精神盛宴。
“台湾文化属于闽南文化范畴之内,真实的闽南文化是什么样的,我有些好奇,所以我就来了。”明道大学中文系易经硕士刘纪何对闽南文化一直很有兴趣,也正是这次难得的机会,让她能够来大陆看看台湾文化与闽南文化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体验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

营员们拍漳州中山公园里记录七星池历史的石牌。
徜徉于一个个考察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行程的安排,可以看到主办单位的用心,上午讲座,下午考察,不仅重视时间的维度,也重视空间的跨度,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结合,使学员兼具思想激荡和实地考察的经验,不但开拓视野,更增亲身体验的深刻印象。
研习营安排的考察点,很多是极具闽南特色的地方,足迹遍布漳州主要文化地带。主办方表示,一连串的古迹游、寻根游、朝圣游、名人名馆游、红色经典游和绿色休闲游,就是为了帮助营员们了解实地情况,有更深入的视野,而不仅止于走马看花,进而反观闽南文化。
带队的老师一开始十分担心营员们借考察之名,行旅游之实。营员们坦言,旅游的确是有的,因为他们都亲临了各个考察现场,但在上课、考察、讨论的全方位“练功”之下,大家不自觉脱离游客式的眼光,逐渐聚焦在考察的视角上。营员们从自身的专攻领域出发,感受并碰触到随时空变迁与演进的闽南文化痕迹。
“古老的风儿唱了千百年,悲悲壮壮唱响海峡两边,一群苦难的人铁打的汉,怀揣妈祖怀揣族谱唐山过台湾,唐山过台湾……”在漳州文庙的国学堂里,营员们邂逅了芗城老年红歌团。营员们为这真切熟悉的乡音而驻足聆听,来自屏东教育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系硕士生赵久骅和陈湘华,和着曲调,与老年红歌团的阿公阿嬷们一同演唱《唐山过台湾》,场面温馨动人。
令人意外的是,这是陈湘华第一次听到歌曲《唐山过台湾》。陈湘华说,歌曲《唐山过台湾》旋律朗朗上口,歌词也很简单,听一次就可以上手。翁沂杰说,她很早就知道大陆的唐山,此“唐山”非彼“唐山”,指的是当年渡海到台湾的人,记录了祖先从大陆漂洋过海到台湾的情景和心情。
台南大学国语文学系主任林登顺表示,实地考察对于弘扬和传承闽南文化,促进两岸高校青年学子之间的相互了解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同徜徉于古与今的闽台文化的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生动和活跃起来,彼此间从陌生到熟悉,不仅开阔了视野,更结交了在学术上的各地“道友”。

营员一进漳州文庙就虔诚地拜拜。

营员探访漳州台湾路。
在差异中体会着认同的乐趣
在金门看大陆时,金门大学企管系的黄振洋总是说,“哇,那么高的楼啊。那就是厦门。”
黄振洋说,他很羡慕大陆悠久历史和文化资源,“台湾地方太小了,历史感特别浅”,这次的研习营,让他找到了真实的闽南文化,有机会的话,他未来想来大陆发展。当然,仅仅十二天的研习营,对这有着千百年历史的闽南文化古都,谈不上有多深入的认识,但这研习营无疑是个很好的契机,开启认识闽南文化的门窗。
营员王建成告诉记者,他已过退休年龄,目前正就读于金门大学闽南文化研究所,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尽快找到家族在大陆的族谱
。高中生朱咏嘉与他的两位伙伴是整个团队中年龄最小的成员。为了参加本次研习营,小伙伴放弃了暑期补习班,专门请了一个月的假期,就是想看看长辈口中的大陆是什么样子的。
营员们带着不同的经历和预设而来,却在这些微妙的差异中体会着认同的乐趣。事实上,就连本次研习营主办方漳州师范学院,都是很值得大家继续深入研究的地区。
连素食桌都准备了
参加这次夏令营活动的台湾师生,大多是初次来漳州,为了让营员们宾至如归,主办方工作巨细靡遗,思虑周密,还专门安排了素食桌。目睹营辅导员和志愿者为会务奔走忙碌,营员们心中的感动莫可名状。屏东教育大学领队老师林志隆称赞道,“大家笑容可掬的,很能调动气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志愿者主要分为引导组和导游组两组。引导组成员来自学校不同系别,大部分都是校学生干部,主要负责校内活动组织和双方交流。导游组来自旅管专业5名同学,负责外出各景区解说与带领。每次出游,为了防止游客掉队,一人开路,一人压尾。12天的行程中,只有30号一天可以休息,但“累是必须的”,因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伴随活动的展开,营员们与营辅导员和志愿者远离了紧张与陌生,他们时而互相调侃,时而卖力吆喝,给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注入了清新宜人的氧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