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刘舒萍 通讯员 叶文彬 叶少静

自2007年举办第一届同安莲花褒歌比赛以来,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图为莲花褒歌比赛现场。图/洪蔚尼
6月10日上午,来自同安及台湾澎湖、宜兰的歌手们,在同安北京集美家居博览园以歌会友,你唱我答,用歌声传达自己喜悦的心情。活动现场,原生态的莲花褒歌、高亢的信天游、婉转的澎湖褒歌与清新的宜兰老歌仔戏调交织在一起,让习惯了现代文化濡染的人们耳目一新。
褒歌牵线搭桥,两岸乡亲欢聚的盛况值得庆祝。然而,关于褒歌文化阵地却越来越萎缩,越来越衰落的事实也不得不摆上台面。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褒歌文化的传承工作,让日渐衰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本期《文化观察》带您一同探讨。
何谓褒歌?
褒歌源自大陆闽南,是以闽南方言演唱的采茶歌、盘歌、田园歌、行船歌等发展而成的曲艺曲种,流传在福建省南部和台湾省各地闽南与台湾各地。
“褒歌”闽南话读作“bōguā”,本义“摽歌”,“摽”意思是“互相嬉笑”。因此,褒歌通常指男女互相打情骂俏的歌唱,或采茶时互相开玩笑作为消遣。褒歌的音乐非常简单,只有一种曲调,任意填词念唱,除了即兴创作,甚至也包含了地方性的口头禅、当时的文化背景等。只要大胆放声念唱出来,即使音律古怪或腔调走样,也能莞尔一笑,谐趣而亲切。
就歌谣的互动性而言,褒歌可以分为相褒和念歌两种。值得注意的是,相褒不是字面上的互相褒扬,而是互相驳斥。参加相褒的人必须即兴作词,一个褒完,另一个接招,藉由褒歌来对话,这就是对褒的趣味所在。
题材方面,几乎任何题材都可以入歌,生活艰辛、男女传情、离乡背井……但有三分之二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情歌,可见褒歌的内容基本上以情歌为主。
同安莲花褒歌代表性传承人洪参议告诉记者,莲花褒歌习俗源远流长,仍保留着原始族群的遗风,充满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前每到采茶季节,满山茶园飘出的都是歌声。两个互相不认识的人即使站在距离上千米的不同山头上也能对唱。很多人一唱就是忘我,忘了手中的活儿,甚至是忘了吃饭。不过,现在会相褒的歌手已经是不可多得了。

在寂寞中坚守
“那时的褒歌都是大家即兴创作,小孩子还没创作的想法,只能唱一些从大人们口中听来的歌。”洪参议说。在洪参议小的时候,山上茶农唱褒歌,家中的老人、妇女们也都唱褒歌,大家把生活的各种习俗、谚语都唱进了褒歌里。只要有情欲抒,四句成对,即兴发挥都可以来上一褒。在没有其它休闲活动的年代,这样唱山歌,几乎是那个年代唯一的娱乐方式,可以说褒歌在当时是当之无愧的流行歌曲,人们通过吟唱褒歌,添增生活色彩。
但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因为没有文字的记载,加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各种娱乐项目的发达,山民觉得山歌怎么唱都比不上流行歌曲,也不好意思开口了,褒歌的风华在历史中逐渐褪色,渐渐面临失传的困境,从山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走向了沉寂。
但洪参议始终忘不了以前在山上只要一遇到人,不管男女老少,歌就从口中“飞”出来,大家唱的那些褒歌萦绕耳边,让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唱起家乡的调子。褒歌曾经是洪参议人生中一段不可抹灭的印象,却要在不久的将来划下休止符。看着褒歌从兴盛到衰微,就像是在看一部活生生的文化影片。
“没有山歌就像没有了魂,一天不唱山歌吃饭都不香。”洪参议当年看到这种情况,意识到也许一项民间的宝贝就要在时代的变迁中被人们遗忘。因此,洪参议萌发了记录、研究、推广褒歌的想法。在这方面,洪参议可谓是不遗余力。他深入闽南乡里,从乡贤耆老口中一一收集褒歌词曲。十几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当年山歌流行的各个区域和村落,走访了上百名歌手,采录整理了三千多首褒歌歌本。
光有词曲记载还不行,能有人唱才行。于是,洪参议自掏腰包,作了褒歌的舞台表演形式,请来六位青年歌手,在山头对唱起来。“山歌是一碗上好的菜肴/让我们乡亲一天三顿吃饱/山歌是一件漂亮的衣裳/让姑娘穿起来水当当……/山歌啊你在哪里/忘不了那个时辰/你出嫁了/嫁给了远方的情郎/山还是那山/泉还是那泉/没有了山歌的岁月/像是没有了魂……”嘹亮的歌声穿越云雾缭绕的山,在茶园、梯田,在山头、乡间回荡。

在传承中与时俱进
2007
年,在各方关注下,第一届莲花褒歌比赛在偏远的小山村,擎起了传承大旗。节奏轻快活泼、唱词风味浓郁的褒歌再次响彻山头,全村人站满了山头,把比赛现场团团围住。褒歌演唱者在当地迅速名声大振,经常受邀参加剧团去演出。可见,很多人对于澎湖褒歌仍充满兴趣,尤其是有一点年纪的人。他们在孩童时期、在青春年华,或多或少都曾接触或听过褒歌,只是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机会重温昔日情怀了。
同年8月,莲花褒歌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后,每年的元宵节,都是小坪山区最热闹的时候,就连台湾的澎湖也跨越海峡来此PK褒歌。目前同安莲花褒歌比赛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参加比赛的达到数百人,会唱褒歌的群众达到三四万人。
同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何玺表示,莲花褒歌属闽南语山歌,早年从闽南地区流传到金门,后传至澎湖,并逐渐发展成为两岸民间共通的曲艺种类。目前同安正着力挖掘、发扬同安的历史文化,将同安宗教文化园资源进行整合包装,采取各项保护举措,保护好同安的历史文化。同安将整合各项文化资源,做好同安的旅游产业规划。
如果说莲花褒歌有着山的厚重与原生态,那么澎湖褒歌便有海的深情与多姿多态。澎湖聚落协进会会长陈荣一告诉记者,二崁最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褒歌。他们在澎湖县文化局原副局长洪敏聪的指导下,自2008年起,先后编印了两册共83首传统与自创的褒歌。
在二崁,褒歌可说是无处不有,无人不晓。二崁褒歌馆外墙上几片高低错落的红瓦,白字醒目地书写着一首首以闽南语发声的词句。游客到了褒歌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首迎客歌:“双脚行到二崁内/欲听褒歌请进来/包汝满意笑咳咳/毋知火船几点开”。褒歌在澎湖地区流传了百年以上,到目前为止,澎湖居民家家户户的成员都能哼上几句。目前,在澎湖二崁村,家家户户的成员都会唱褒歌。不仅如此,澎湖还把褒歌的发展产业化,褒歌在二崁村的墙上、特产包装袋上、纪念邮卡上随处可见,出版书籍、CD、明信片上都有褒歌歌词。
“随着二崁观光业的发展,当地的乡土创意产品也‘应游而生’。一些有如闽南‘念四句’的褒歌也成了推销产品的广告词,如‘杏仁作茶理肺气,金瓜土豆做粿甜’。用澎湖县花天人菊制作的蚊香(传香)点燃后置于一只陶制目船上,清香驱蚊。”曾专程到澎湖二崁考察褒歌文化的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表示,在产业化上,澎湖褒歌做得很好,值得借鉴。


随着澎湖二崁观光业的发展,当地的乡土创意产品也“应游而生”。一些有如闽南“念四句”的褒歌也成了推销产品的广告词。
两岸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我们经过差不多10年的积累,到了可以很流利地表现褒歌的时候,就开始了产业化发展。”陈荣一认为,褒歌可以转化生活,如果把它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当中,会发现许多趣味。“有一口古井,很多人往里丢垃圾。我不喜欢写禁止的牌子——禁止丢垃圾。我就写了一首褒歌——‘看到古井真欢喜/作画照相笑嘻嘻/有件事情要注意/垃圾不要丢下去’。产业挂一个招牌不是很不好看,写一首褒歌就生动了。”
褒歌文化带给人们亲切感和回归感,让人不忍眼见其市场空间逐渐缩小。针对褒歌文化面临的艺人“老龄化”和缺乏年轻传人的困境,陈荣一建议,可以考虑将褒歌与环境相结合,开发旅游资源,由专业导游为游客演唱褒歌,将传统文化和现今的生活需求进行更好的结合。
在传承中产业化,在产业中传承才能事半功倍,但更大的传承舞台又在哪里?洪参议认为,学校传承是捷径。让褒歌文化进校园,采用教学的方式,期使学生学会聆赏褒歌、赏析褒歌内容中所描述的生活样貌,才能使得褒歌文化得以向下扎根,并横向推广。
台南安平文教基金会理事长蔡金安建议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褒歌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让褒歌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原生态有原生态的好处,但现在的生态环境稍微不一样了。如果有一些调子镶嵌在里面,比如天籁调,可能会更受年轻人喜欢。”
在教学文化传承方面,亦可借鉴台湾电子出版品《澎湖褒歌》网络教材的做法,依内容分为环境篇、产业篇、爱情篇,以及斗嘴篇、赞颂篇等篇章。点选每一首褒歌网页,除可欣赏优美的词句(每一个字都加上闽南语标音),更可以点选发音来听听每一句的真人念唱。另外,在延伸学习方面,每一首褒歌曲目还提供口白、释义、赏析、学习、动画、游戏等方式呈现,寓教于乐,提升学生们的兴趣。
人是文化传承的主体,反过来人也是文化的承载。颜立水表示,两岸褒歌可以借举办褒歌文化的契机,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对于面向游客的褒歌演出,考虑到闽南方言的特殊性,还可以对比较成熟的褒歌演出配以字幕,消除因为语言不通带来的障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