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影流波,再叙两岸电影情

(2011-03-09 15:21:06)
标签:

杂谈

分类: 特别策划

光影流波,再叙两岸电影情
2011年1月17日-19日,第二届海峡两岸闽南话电影研讨会在厦门举行。 图/林世泽

 

    研讨会、专题展、电影观摩,一系列活动丰富了第二届海峡两岸闽南话电影研讨会。北京、台湾、新加坡和福建省九地市共60余位学者、专家齐聚厦门,此届研讨会成为电影人的又一次重要聚会。

光影流波,再叙两岸电影情

本刊协办第二届海峡两岸闽南话电影研讨会

   

文/本刊记者 甘丽红

 

    “‘厦语’片催生了台湾闽南话电影”,“看影片看故事,可以了解两岸社会”,“闽南话电影不应该只成为历史名词”……2011年1月17-19日,在由厦门市文联、福建省电影家协会主办,厦门市电影家协会和厦门文艺创作基地承办,《台海》杂志和厦门市图书馆、厦门卫视协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闽南话电影研讨会上,来自大陆、港台和新加坡的电影界学者、专家齐聚一堂,他们或英雄所见略同,或大胆提出设想,或持不同见解。然而此届研讨会上,最受关注的还是那些曾在两岸电影史上划下浓厚一笔的闽南话电影。

 

薪火相传,注重交流合作
    闽南话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发端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厦语片”,还是发端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台湾闽南话电影,都是闽南话电影。上世纪80年代,台湾闽南话电影《陈三五娘》成为曾经风靡一时的闽南话电影的“封笔”之作。然而,闽南话电影作为两岸的共同记忆,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7年6月台湾举办了“台湾闽南话电影文物展”,2009年3月首届海峡两岸闽南话电影研讨会在泉州举办。第二届闽南话电影研讨会,不仅有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而且还受到厦门市政府的重视,1月18日上午,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碧玲、厦门市副市长臧杰斌出席了研讨会。臧杰斌副市长在致辞中希望,“两岸的电影人和广大学者在艺术史料等方面多做一些挖掘、探索、研究,努力开拓两岸影视文化和地缘文化的交流合作,希望这样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电影人的相互交流,将中华文明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而来自对岸的专家、学者,也非常重视这一次研讨会。“这次会议太重要了。”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纪录研究所的专任教授井迎瑞不禁说道,“这些天学校进入期末考阶段了,但再怎么忙,也要参加这次会议,因为这对于闽南话电影的保存意义重大。”井迎瑞在1989—1996年担任台湾电影资料馆馆长期间曾抢救了近200部台湾闽南话电影。而上世纪80年代,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员陈飞宝,就已经致力于台湾电影研究,他所著的《台湾电影史话》,让当时的许多台湾影评人感到讶异,说起这一段,井迎瑞不禁感慨万分,“我们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他已经帮我们建立了台湾电影发展脉络。”
    怎样更好地保存闽南话电影,两岸学者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台湾艺术大学电影学系副教授廖金凤说,“此次,我从台湾带来了我的作品,一些关于台湾电影的书,将这些书送给厦门市图书馆,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闽南话电影,了解台湾电影发展的历程。”在研讨会开幕式上,4位台湾学者把从台湾带来的闽南话电影资料、书籍赠送给厦门市图书馆。而另一位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博士生郭崇江,也从新加坡带来了大量的“厦语片”电影资料,在研讨会上,这位年轻的学者谦虚地说,“我也是一名求学者,当时一接触‘厦语片’,就被这个课题吸引了。”

 

“活字典”老电影同样吸睛
    此届研讨会上,年已86岁的台湾电影史学家黄仁是会场的焦点。这位台湾电影界的“活宝”,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台湾电影史,2008年曾获得第45届金马奖的特别贡献奖,对此,黄仁说,“这是对我60多年电影工作的最大肯定。”虽然是研讨会上年纪最大的人,但黄老生的记忆力却非常好,在会场上,他还跟记者讲起了台湾闽南话电影《陈三五娘》的故事情节。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厦门市政协特邀研究员洪卜仁先生,是“厦语”电影研究的资深学者。现已83岁的洪老先生,是一部厦门的“活字典”,1928年出生的他不仅亲历了“厦语片”流行的年代,而且还是鹭红、白云、凌波等闽南话影星的朋友。学术的探讨没有禁区,这两位学者就“厦语片”对台湾闽南话电影的影响作了各自的阐述,对于黄仁的不同意见,洪卜仁说,“通过交流,两岸可以互补有无。”
    这场研讨会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银幕上的那些闽南话电影片段。“厦语片”《陈三五娘》、台湾闽南话电影《烧肉粽》等老电影令人耳目一新。“音乐很好听”、“插曲是南音”、“这首歌原来是《烧肉粽》里面的哦!”随着一段段闽南话电影片段的放映,人们的思绪仿佛跟着银幕上演员的一举一动回到了那个年代。“虽然画面不像现在的高清电影那样清晰,但是很有吸引力,让人很想知道接下来演的是什么。”来自人文学院的陈同学不禁说到。虽然已经放寒假了,但一群来自厦门大学的研究生也参加了此次的研讨会,陈同学坦言,“为了参加此次研讨会,推迟了回家的时间,以前都没有看过这些影片,有机会的话希望能进一步了解闽南话电影。”而另一位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则说,“闽南话很有亲切感,小时候就是看歌仔戏长大的,还看过杨丽花演的《陈三五娘》,参加研讨会才知道,原来这是闽南话电影的最后一部作品。”

 

光影流波,再叙两岸电影情光影流波,再叙两岸电影情
厦门市图书馆副馆长付虹(右一)为台湾学者井迎瑞(左一)和    台湾闽南话电影研究者卢非易

廖鑫凤(左二)颁发收藏证。图/林世泽                                        图/陈鹏国

 
让更多民众了解闽南话电影
    为了让民众了解闽南话电影,厦门市图书馆配合本届研讨会活动,在厦门市图书馆一楼大厅举办“光影流波画电影——厦门市图书馆馆藏电影资料展”,通过实物、图书、图片、电影海报、宣传资料等,展示了闽南话电影发展的轨迹。厦门图书馆副馆长付虹指出“图书馆一直致力于地方史料的整理工作,此次活动一方面可以宣传闽南话电影,另一方面可以挖掘出更多散落在民间的资料。”
    “这些是我编写的书”,经过展柜里面陈列的台湾电影研究资料,黄仁老先生一眼就看到自己的作品。“他是柯俊雄,我们很熟。”黄老先生指着展览板上的台湾影星图谱对记者说。“这个展很好啊,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闽南话电影。”说到这一次电影专题资料展,黄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而另一位学者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卢非易则说,“第一次办展览,就能展示这么多资料,已经很不容易了。”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的王海洲教授则希望“举办电影展览就更直观了,更容易让民众了解闽南话电影。”
     关于此届研讨会,厦门电影家协会秘书长徐鹭雄表示,“开这个会就是想开一个先河,慢慢地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把电影这块历史整理完善起来。让更多民众了解‘厦语片’,了解闽南话电影。”

光影流波,再叙两岸电影情

金马奖特别贡献奖得主黄仁(右)参观厦门市图书馆馆藏电影资料展,

精彩的展览也引来了小朋友的关注。 图/甘丽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