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蟳埔:女人、蚝屋和大海

(2011-03-02 14:49:52)
标签:

最闽南

泉州

蟳埔

文化

分类: 文化

 

若不是因为那些被打捞出海的瓷器陶片,或者没有那些被渔民们搬回家却生不起火的大木块,埔的历史大约在口述的传说中渐渐为世人所淡忘而消逝。这座“海丝路”古港边的渔村,曾因为滩涂肥沃而富庶,又因年代更迭,历史变迁而陷入危机,但埔人正努力用勤劳与智慧来改写这一切。

 

                埔: 

                          女人、蚝屋和大海 

 

蟳埔:女人、蚝屋和大海

                                            (游泽方/摄)
文/本刊记者 游泽方 

 

说起埔的历史,那一定少不大海,少不了瓷器,少不了古船。一个坐落在海边的渔村,当然离不开大海,但瓷器和古船又作何解呢?多年前,埔的渔民在海边捕鱼作业捞出一堆坛坛罐罐,又捞出了一块块大木板,这受到了当地文化部门的重视。经考古专家鉴定,这些瓷器最早的是宋代的,最晚的是明末清初的,与海上丝绸之路和郑成功有着紧密的联系。

但这些话题对埔人来说,似乎有些过于宏大,他们也许弄不清这些传奇历史故事的来龙去脉,在他们眼中,埔的历史就是讨海讨生活的历史,与海蛎、虾蟹、渔业有关。

 

图说

蟳埔:女人、蚝屋和大海

(林世泽/摄)

 

埔村位于泉州湾晋江出海口北岸,有400多年的历史,埔人世世代代以海为生,渔业捕捞和滩涂养殖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泉州市区东海的滩涂是海边潮间带形成的一片黑色淤泥湿地,因为江海之口是咸淡水交汇处,滩涂中微生物十分丰富,据说埔人就利用滩涂养殖了各种贝类(如贻贝、扇贝、蛤、牡蛎、泥蚶、缢蛏等)、海藻(如海带、紫菜等)和螃蟹。有的埔人还把滩涂改造成潮差式、半封闭式或封闭式的鱼(亦称鱼港),养殖了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都很高的鱼类(如鲻鱼、梭鱼、鲷鱼、石斑鱼、鲳鱼、鳗鱼、遮目鱼、非洲鲫鱼等)和对虾。每天,男人们“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女人也在潮落时扎上头巾,穿上筒高及膝的雨靴,戴上塑料袖套在滩涂养殖、捕捞海蛎鱼虾。

若不是因为那些被打捞出海的瓷器陶片,或者没有那些被渔民们搬回家却生不起火的大木块,埔的历史大约已在口述的传说中渐渐为世人所淡忘而消逝。这座“海丝路”古港边的渔村,曾因为滩涂肥沃而富庶,又因年代更迭,历史变迁而陷入危机,但埔人正努力用勤劳与智慧来改写这一切。

目前,埔已经成功申请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埔人意识到了具有埔特色才有恒久的价值,他们在村里建起了展览馆,收藏了关于埔的各种文化习俗与历史景观的照片和文物。泉州市的相关部门也计划着将埔打造成民俗村,泉州市旅游局的小卢告诉记者,市里不会采取拆迁的办法,保护蚝壳厝原貌,保护原住居民才能真正保护文化。

 

千年砖,万年蚝

蟳埔:女人、蚝屋和大海

(林世泽/摄)

 

在十几年前,埔遍地“豪宅”,据当地人回忆,那时起码有85%以上的民宅都是“豪宅”。后来人们观念变了,拆除了大片的“豪宅”,建起了洋楼。许多年过去了,人们突然清醒过来,原来这“豪宅”才是真正的洋楼。

埔的“豪宅”其实是“蚝”宅,蚝就是海蛎,蚝宅也即是海蛎壳建起的房子,俗称蚝壳厝。但为何称这些蚝壳厝为洋楼呢?泉州市文化馆的许哲宗告诉记者,这些海蛎壳并非是本地的,宋元时期,这里曾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古刺桐港的一部分,泉州远航船队从这里扬帆出海,把丝绸、糖、茶叶、瓷器、布匹、桐油等运往世界各地去贸易,回来时虽然也带回钻石、玛瑙、玳瑁、香料、玻璃工艺品等异域手工制品,但由于担心货物太轻遇浪容易颠覆,船员就顺便捡了许多南海群岛、印度洋、波斯湾等当地丢弃的海蛎壳来压船。抵达港口卸货后,这些商船就将大量的海蛎壳遗弃在海边的滩涂上。由于商船常年在埔的码头卸货,日积月累海蛎壳堆积成山,当地人发现每个海蛎壳都足足有手掌那么大,厚度约有5厘米。因为当时缺乏建筑材料,加上沿海海风咸湿,红砖建筑易受腐蚀,而海蛎壳既不怕渗水,又不怕虫蛀,当地人就用这些海蛎壳搭建起了大厝,冬暖夏凉,最宜人居,所以就流传有“千年砖,万年蚝”的俗语。

白色海蛎壳墙体,下配以花岗岩底,上砌红砖墙,红白相间,鲜艳夺目。从建筑艺术上看,蚝壳厝保存了古代泉州传统的红白相间鲜艳的建筑特色,从实用价值看,蚝壳厝夏季能隔热,冬季又能保暖。此外,沿海风大咸湿,红砖易受腐蚀,层层剥落而渗水,海蛎壳墙体不被腐蚀也不易渗水。

 

红头巾、讨小海

蟳埔:女人、蚝屋和大海

(游泽方/摄)

 

由于此前造访埔时,恰逢北方寒流南下,大雨连连,天气晴好后,本刊记者再度探访古村。赶到埔时,过午已昏,临时的海鲜市场仍未散去,在渔船停靠的一处码头摆开,海蛎、鱿鱼、鲜虾和螃蟹已为数不多,面对挑剔的镜头,埔女子大方地继续买卖,毫不羞涩。

冬日的太阳在下午6点前便会完全落山,黑漆漆的大海会将一切视而不见,我们马不停蹄地搜寻一处又一处的码头,期盼能在夕阳余晖之下的海边遇到惊喜。

听路旁的船工说,小些的渔船会在一个当地人也叫不上名儿的码头靠岸,那是埔女出海的地方,至于为何叫不上名儿,船工说,这就是约定俗成吧。大约走了1公里,可见停靠在码头的小渔船,远处两只载满“红头巾”的小船正向码 头驶来,难不成这就是讨海归来的埔女?

平静的码头突然间沸腾起来,我们有些感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的生活难道还不能用美好来形容?

蟳埔:女人、蚝屋和大海

                                                                    (游泽方/摄)

当地人给了我们答案,“红头巾”就是埔女。埔女在退潮时出海,在沿海的滩涂上挖海蛎,每天大约劳作五六个钟头再返回码头。现在愿意出海的埔女大约都是五六十岁以上中年妇人,有的甚至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尽管天气开始晴好,但海水依旧刺骨。小船靠岸,二三十个埔女卷起裤腿登上岸,将装入网中的海蛎抛在海水中来回漂洗,待淤泥大都脱落,露出白色的海蛎壳时,再各将海蛎挑上肩登上码头运回家去。当地人告诉我们,这些不起眼的海蛎一担两袋,重达百斤。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人们知道海蛎味道鲜美,但有多人会注意到常年出海的埔女双手满是伤痕。

步入中年的埔女,大都一生与海为伴,与潮水一道徘徊,只要是天气并不那么恶劣,她们必定每日出海挖海蛎,勤劳写在她们脸上。冬日海风凛冽,若是夜里便涨了潮,她们也不畏惧,顶着月色出海作业,再迎着朝阳满载而归。

百来斤的海蛎去壳后大约能卖个40多块,对于上了年纪的埔女来说,因为子女大都成年外出,这几十块钱也足够她们糊口。那些风华正茂的年轻女子吃不了讨海的苦头,嫁给渔民意味着一辈子的腥味,而区区几十元的收入没有任何吸引力,何况咸湿的海水海风对细嫩的肌肤无益,由此她们更愿意外出打工自由恋爱。

人们说埔女勤劳,真是名不虚传,在码头极少见到男人们,二三十个扎着红头巾的埔女利索担着百来斤的海蛎往返。但为何挖海蛎都是埔女子?当地人说,男人们都出海捕鱼捕蟹了。

阿明和阿黄都只二十出头,他们的工作是每日出海捕蟹。阿黄说自己是“打工的”,因为船是阿明家的,阿黄津津乐道地说起和阿明一起出海捕蟹的事。阿明家的船并不大,长约五六米,和那些稍大些的渔船相比,阿明家的船显得瘦弱不堪,即便如此,阿明和阿黄也去过台湾海峡捕蟹,在海上飘荡了8天。海上的捕鱼的船只常常遇到很多危险,风浪是渔民最大的威胁,阿黄说,现在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还没有在海上遇到过台风,但这片海域的暗礁很多,把握不准潮水和航线的船只很容易触礁。那一天,他们捕到了不少的石蟹,忙着把这些石蟹用布条绑住,以免这些狡猾的小家伙逃走,阿黄说,石蟹的生命力很强,第二天拿去市场也不影响价钱。

80后的阿黄尚未成家,不过,像他这样年轻的人,愿意出海的也极少了,渔民多是中年男子。阿黄说,90后的仔游泳都不会了,哪里还谈得上出海。

 

大裾衫、阔脚裤、簪花围

蟳埔:女人、蚝屋和大海

(许哲宗/摄)

 

 


她叫黄小红,今年20岁,两年前,一名泉州“摄郎”在埔妈祖巡游活动时发现了她。和四川的“天仙妹妹”一样:她美丽、淳朴,还带着民族风情,不同的是,她穿戴的是埔女传统服饰。她每天凌晨3点多出门卖海鲜,下午1点多回家,午休过后,就和姐妹们去学打鼓,晚上吃过饭再去邻居家看看电视,八九点就入睡,过着与城里姑娘完全不同的生活。

 

走在埔的街头,可以见到不少服饰都极为特别的女子,他们盘发、插花,着装鲜艳,不了解习俗的外人或许会以为这是个少数民族聚落。盘发上的插花叫“簪花围”,这让埔女与惠安女的区别一目了然。

从孩提起,埔女就把头发留长,成年后将秀发盘于脑后,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茉莉、素馨等鲜花串成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圈戴在脑后,俗称为“簪花围”,争奇斗艳。历史上埔女所戴鲜花,来自附近云麓村。该村原是南宋阿拉伯人泉州提举市舶蒲寿庚的私家别墅“云麓花园”,园中的茉莉花、素馨花等奇异花卉系从西域引进延续至今。埔女的骨髻保留了古代“骨针安发”的本意,是全国独有的“活化石”。

埔女穿的是大裾衫,着的是阔脚裤,这可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劳作的需要。挖海蛎、到市场摆摊卖海鲜,这些都是传统埔女的工作,宽筒裤特色就适应便于海滩上劳作,卷起裤筒不弄湿裤子,挑担行走又轻松自如。上衣为布纽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下沿呈弧形,颜色以青色或浅兰为主,老年妇女以黑色为主。裤以黑、兰色为主,裤筒宽一尺左右,裤头多用白色、兰色,俗称“大裾衫、阔脚裤”。埔女耳饰是辈份的标志。未婚女性戴丁勾耳环,不加耳坠;结了婚则戴加耳坠的丁勾耳环称“丁香坠”;做奶奶后改戴“老妈丁香坠”的耳坠。

说起埔女子的服饰,就不得不提起一位老裁缝黄晨,他是埔女服饰的第八代传人。黄晨从11岁开始拜师学艺,舅父就是师傅,但严厉的舅父并没有让黄晨少吃苦头。黄晨说,做衣服最难的一道工序就是裁剪,做大裾衫、双面裤更是如此,1米左右的布,裁剪时不能偏差1厘米,因为裁时差了1厘米,做出来的衣服就差了4厘米。窄了不行,成天出海,上下船需要穿宽松的衣服,但如果太宽了就不美观。刚开始免不了裁错,每次都会受责罚,而且,做衣服就要成天坐在缝纫机前,要受得住身体的苦又要耐得住寂寞。

14岁那年,黄晨出师“自立门户”,因为手艺不错,他做的衣裳村里人都喜欢,于是他雇了七八个人,每个月能做近千件衣服。这样的好日子过了十几年,黄晨发现,村里的年轻女人都穿起T恤、喇叭裤,自己做的衣服成了明日黄花,只有上了年纪的女人习惯般地穿着它。坚持了一阵,黄晨也改行卖起了时装,跟着流行走了四五年,其间虽然不少人拿布来请他做衣服,但他却一件也没再做过。那时,黄晨以为自己再也不会做埔女服饰了。

1999年,埔刚从村改为社区,泉州市的文化部门找到了黄晨,希望他能重操旧业,保护埔的民俗特色。黄晨毫不犹豫,关掉了生意不错的时装店,开了现在的“埔民俗服饰制作中心”。

如今,逢上重大节庆活动,上门定制衣裳的人络绎不绝,老黄常常得赶工到深夜。由于这门手艺绝活极少人有,老黄已向泉州市文化部门申请了文化传习保护。

 

蟳埔:女人、蚝屋和大海

                                            (游泽方/摄)

埔讲古

 

●民俗

埔的传统习俗有迎妈祖、祭海神、送王船等,这些习俗大都与海有关,是海洋文化的一个缩影。在这些习俗中又当推妈祖信仰最为独特。每年的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忌日,埔人都要举行隆重的“妈祖巡香”祭祈活动。当天,全村数千人组成庞大的“巡香”队伍从顺济宫出发,他们抬着妈祖神像环村而行,大锣开道,舞龙舞狮、火鼎公婆、踩高跷、拍胸舞各种民俗表演后面随行,女人头带“簪花围”,男人也穿着节日的盛装。所到之处鞭炮齐鸣、烟花绽放,全村成了一个盛大的民俗表演舞台。这一天所有的渔民都不出海,他们将渔船披红戴彩,停靠在码头边,摆放着供品,燃放着鞭炮,祈求海神赐福。

 

●婚俗

浦女出嫁时保留着传统“挽面”(古代的有两根棉线去除面部的绒毛)、“送锭”、送嫁妆、挑盘担和“夜婚”的习俗。尤其是神秘浪漫的夜婚风俗:新娘要在新婚当日凌晨二更时分由媒婆带往婆家。入门时家中需熄灭灯火,新郎亲友均要回避新娘方可入门。然后拜见公婆,并向亲友行“敬茶”相见之礼。当夜凌晨三更时分新娘必须一个人悄悄返回娘家,不能待在夫家。

 

埔小矮人墓

中国自古就流传着小人国的传说,清代小说《镜花缘》就描写了三人结伴出海,误入小人国里的奇闻异事。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小人国?至今没有定论。不过在埔,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小矮人墓”的传说。上千个装着不到正常人一半大小骸骨的“皇金”(用于二次葬的专用陶瓷罐)曾一排排地有序排列在海岸边的斜坡上,后因埔社区旧村改造,被大规模迁移到埔几百米开外的鹧鸪山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