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说明议论文阅读知识点梳理与答题技巧
(2011-06-08 11:04:39)
标签:
中心思想记叙文作用分析杂谈 |
记叙说明议论文阅读知识点梳理与答题技巧
一、备考记叙文需掌握的相关知识
1、概念
2、要素
3、线索
4、顺序
(2)倒叙的作用是:可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
(3)插叙的作用是: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可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人称
6、详略
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要略写,无关的则不写。
7、中心思想
(1)分析文章标题。标题是文眼,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中心的高度概括。
(2)分析文章材料。可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出中心思想。
(3)分析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的文章开篇点题,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通过对文章开头或结尾的分析,就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4)分析文章中的议论、抒情句。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句子来揣摩文章的意图,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总结出中心思想。
8、表达方式
记叙文常用的主要有四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2)描写,按内容可分为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从描写角度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看法。
(4)抒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事,或寓情于理。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9、修辞手法
(1)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使事理通俗浅显。
(2)拟人:人格化,生动形象,有趣味性。
(3)排比:加强语言气势,使感情更强烈。
(4)设问:引起思考,突出答案。
(5)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6)反复:强调语气,强化内容。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突出特点,极力地表现。
(9)突出的写作技法(表现手法)
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象征、烘托、衬托
二、中考针对记叙文的考点及题型
考点一:概括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情节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考点二:体味重要词句的语境义、特殊含义、言外之意及其传达的感情,
考点三:品味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考点四:景物描写的作用。
考点五;分析不同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在表达感情中的作用。
三、备考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1、理解标题
2、通读全文
(1)第一遍,浏览性阅读,摄取各段大意,解决一个问题:写什么?
(2)第二遍,解答性阅读,参悟一些重要句子、段落,作答试题,解决第二个问题:主旨是什么?
(3)第三遍,检查性阅读,对答案进行验证和补充,看答案是否针对试题,解答是否全面。
(4)注意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尤其是各段的中心句,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
3、认真审题
认真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审题时应注意四点: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答题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题干中出现的各文体常用术语,这是在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学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温馨提示: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规定了答题角度,提供了答题思路,隐含了答题信息,体现了答题规律。
4、再读原文
5、作答试题
应遵循以下原则:
(1)问什么答什么,使答案充分、准确、有条理;
(2)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保证文通句顺;
(3)对于理解性简答题应注意“踩点”给分,要扣点答题,如不限制字数,可适当多陈述自己见解。
(4)书写要工整,条理要清晰,力求卷面整洁美观。
四、常见的题型答题方略
题型1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主旨或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题型2
(1)弄清六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2)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原文复述。
题型3
(1)从分析文章层次结构入手;
(2)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
(3)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开头或结尾,从而归纳中心思想。一般可以套用这样的公式
题型4
(1)检索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情、肖像等描写;
(2)检索精彩的细节描写;
(3)抓住关键性语句深入分析;
(4)从以上信息中提取关键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对结果进行加工合并。
题型5
(1)人物描写,表现了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心理、品质);
(2)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XX气氛,表达了XX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题型6
(1)分析句子中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该句的修辞及修辞作用。
常见的修辞作用答题套路
比喻
拟人
排比
夸张
反问
设问
对偶
引用
题型7
方蕴含着。
题型8
(1)正确领悟文章内涵,细读文本,要紧密结合选文的有关内容进行评说;
(2)紧扣原文,紧扣题目所问,感受、体会认识作品,不可不着边际的空谈;
(3)感受一定要联系实际,应该有个性体验,要独特、有新意。
旨的句子。这是评价的出发点。
(5)无论赞成与否,都要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即言之有理。
题型9
在文章开头
(1)引出下文;
(2)点明故事所要描写的内容;
(3)照应文章标题;
(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5)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中间
(1)过渡(承上启下);
(2)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结尾
(1)总结全文;
(2)画龙点睛,点明文章主旨;
(3)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记叙文应试小贴士
整体感知是灯塔,
信息筛选勿遗漏,
修辞效果要分清,
段落作用看位置,
表达方式作用异,
答题要点要全面,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梳理与答题技巧
一、复习说明文知识点
1、说明文应用广泛: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2、考查说明对象及特征。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考查说明文语言掌握答题技巧
1、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考点:①常考中心句②考查修饰性词语③关联词语
技巧: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表示估计或起限制作用或表明时间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三点:①把握关键词句②抓中心句③分析过渡句
3、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4、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如第1题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找对应句更重要了,可以说找到了对应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
七、考查说明顺序,掌握答题技巧
1、分析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一般用来说明建筑物
时间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演变过程
逻辑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间联系
2、考查段与段的关系,这就要理清文章结构
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
3、课外拓展题
答此类题,围绕中心,一定要把话说透
八、考查说明文内容,掌握答题技巧
1、分析说明对象及特征
从标题中得到提示,或逐段找,然后整合
2、概括说明内容
找文章中心句,逐段分析重点,后归纳
3、考查开头的作用
4、对标题的考查
点出说明对象;语言简洁;运用什么修辞生动形象、引起读者兴趣
议论文阅读知识点梳理与答题技巧
一、议论文知识点
二、议论文阅读考查内容
2、论据类型的辨识、理解
3、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
4、论证结构的清理、划分
5、语言赏析
6、文段结构理解或划分,辨识文、段的中心句和关键句并理解含义
三、考察题型特点:
1、选择、判断、填空等单纯辨识的客观题逐步减少;
2、对文章内容、观点进行筛选、概括、探究等主观题占主导;
3、答案不惟一、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感悟的开放性探究题略有增加。
四、议论文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一)、找准论点的方法有:
有设问形式,如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将回答标题的句子进行总结,便是中心论点;有些由几个并列的概念组成,如《纯真与练达》,将文中揭示出几个并列概念之间关系的句子进行概括就是中心论点。
(二)、论证方法及作用,这类题要先明确论证方法的作用,才能更好的把握技巧:
技巧如下: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证明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的作用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比喻论证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与记叙文中的比喻修辞及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很相似,在这里要让学生特别注意,不要混淆使用。它的作用是通过比喻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技巧:使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三).补充论据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是名言还是事例;
(2)补充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
(3)补充名人事例至少要表述三个方面:人+事+成就。做这类题可以在平时多积累一些名人典型事例以及读书、勤奋、幸福、理想、惜时等常见的名言。
(四)、分析文章或某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把握这样一种格式,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例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如:《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这一观点,首先例举出了两位智者的事迹作为论据,引出了论点,然后对反省是总结自身、反省是总结别人、反省主要是对什么的思考和总结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展望,年轻人更要通过善于反省使自己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五)、赏析语言。
(1)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语言准确严密表现为:概念使用准确,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常见题型有三种,答题要紧扣这三方面内容:
1、某个词语能否删去?
技巧:不能+词语起修饰、限制作用+紧扣论点和分论点词答出词语在文中含义+去掉的后果+准确周密(逻辑性强、形象生动)。
2、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思路: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
3、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格式:不能+解释词语的含义+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六)、分析议论文引用名言或叙事开篇的作用围绕三个方面:
(七)、分析关键性语句的含义或作用,这类题型表现为这四种。
这类题经常考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从两方面回答:一是与前面的段落前后照应;二是运用逻辑顺序,如递进、转折、因果、由现象到本质等进行解答。
(4)分析重要语句的特殊含义及其表达作用,解决此类题型,一定要先理出文章的论点,作者的思路,及写作目的,这样才能化难为易。
技巧:修辞手法+本句话与论点的关系
(八)、结合材料或生活实际谈谈获得的启示或表述自己的看法。
答题要把握三点:文章内容,生活实际,自己感受,三者缺一不可。具体技巧为:正如文章所说(这里可以回答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是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梳理与答题技巧
一、古文阅读中招考点
1.识记字音和字形。
2.背诵.默写。
3.识记重要作家及作品。
4.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的含义。(1). 古今异义词 (2).一词多义 (3) .通假字 (4).词类活用。
5.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6.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常考的句子:(1)能集中反映文章主题、人物品格、作者感情、写作意图等的名句 (2).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的句子。
7.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大意,能概括和归纳文章(或文段)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8.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9.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能进行欣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进行评价,对文章某一方面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二、古诗词鉴赏中招考点
诗中景:1、概括景物特点及作用 2、描绘的画面 3、写景的手法 4、写了哪些景物
诗中情:1、所表达的情感
诗中理:诗词所蕴含的哲理
赏析句子:1、蕴含哲理的句子
5、运用一定手法的句子
三、古文复习方法
(一)、
(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者.以.而.乃.其.且.然.是.虽.焉.于.则.哉等。
(三).重要句子翻译
1.翻译原则:信——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
2.翻译方法:补:补出省略成分。如“再而衰”。
(四)、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1)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结合事件的经历、现象表达作者的理想,愿望
(3)理解人物形象
(五)、谈阅读后的感受、启迪
(六).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与规律
1、整体把握,弄懂大意。
2、重点研读,个别突破。
(一).明确考查重点
1.把握诗歌内容
2.理解诗歌描绘的形象
3.感悟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诗歌语言
5.理解鉴赏诗词名句
(二).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1、.感知诗歌形象,把握诗歌内容。
2、.理解思想感情,感悟抒情方式。
3、.品味诗歌精妙传神的语言。
4、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5、诗词名句的理解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