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规矩”教育
—— 教育心得(一)
我们的教育似乎是遇到了很大的麻烦——越改越乱!课改前我所经历的课堂是学生规规矩矩,老师认认真真;课改后我所见到的课堂是学生闹闹哄哄,老师战战兢兢。我们尊敬的教育专家们给出了很多的良方,但似乎都不太见效。谈板子打在谁身上,显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正在经历课改中的孩子们的成长,谁来且怎么样能为他们唯一的人生负责?
一味埋怨或羡慕肯定也无助于解决问题。孩子一出生下来没什么不同,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什么他们所走的学习、生活道路是那样的不同呢?有的孩子认真踏实、有的孩子得过且过、有的孩子善始善终、有的孩子浅尝辄止、有的孩子醉心阅读、有的孩子痴迷游戏、有的孩子知老知幼、有的孩子目无尊长、有的孩子像个孩子、有的孩子不像个孩子……固然,古人云:“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可同样是孩子有那么大的差别,就不得不令人思考了。
我觉得,“规矩”教育或许能为孩子的成长帮上点忙。
显然,规矩在不同人心目中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标准——甚至有的人可能还会对“规矩”嗤之以鼻。事实上,在生活世界里,无论你愿意不愿意,规矩就是实实在在的,它就像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就时刻立在那儿。而且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都在建构自己的“规矩世界”,并以此作为日常的行为准则。打篮球有打篮球的规矩、排队有排队的规矩、过马路有过马路的规矩、家庭有家庭的规矩、社会有社会的规矩、甚至伙伴集体也会有伙伴集体的规矩,等等等等。生活中有很多规矩是绝对不能或尝试逾越的!虽然也有一些规矩是必须被打破的——但是也必须有判断力才行。我并不是一个彪炳维护一切规矩的卫道者,但我更厌恶口口声声要求别人按规矩办事,而自己一门心思想超脱规矩之外的虚伪者。
教育的关键在于育心,育心的关键在于建序。成年人哪一个不是经过孩子长大的,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社会。今天在孩子心里建什么样的“序”,明天他就会用这个“序”看待并对待周遭的社会。这个“序”,我觉得就是规矩。
孩子心灵是一张白纸,着什么的墨当然要小心翼翼,思考成熟。人生精神的底子一旦画上痕迹,往往很难再涂改。但是,诸如下文这些人之为人的原点规矩,我觉得倒可以大胆描绘。万不能以浮躁的态度,心存侥幸。所谓大浪淘沙,往往浮华褪尽,就可分清人境界的高低,就可决定你的道路究竟能走多远。所以我们要毫不犹豫地亲近并身体力行那些最质朴的规矩,不要忘了质朴往往意味着永恒!
对于规矩,即使千人千看法,但有一些被尊重了千年并在被尊重着的质朴的规矩,肯定是能被所有人认同的。比如尊亲敬师、比如敬畏文字、比如名实相符表里如一、比如行止有度、比如向善避恶、比如趋勤远嬉……如果我们连这些最起码的人生规矩都荒废了的话,还谈什么教育?(可现实并不乐观)
先说说尊亲敬师。父母是要尊且孝的,老师是需要敬且重的,这个规矩谁不知道,但你只要往周围扫上几眼,肯定会大失所望。
“签字!你签不签,不签我就不学了”,一个孩子要挟妈妈说;“出去,怎么不敲门就进来了,出去敲门!”一个孩子对妈妈吼道;“作业不完成会怎么样?”一个孩子在和老师讨价还价;“我上课说话怎么了,谁让你的课那么无聊。”一个孩子对老师讽刺道……我觉得这些现象诸位或许都有幸见过或体验过。叛逆何时成为了礼貌缺失的代名词?!此种现象怎一个“叛逆”了得?呜呼,素质教育要求敢于挑战权威指的是在学识上,怎么就就退变成了目无尊长,处处对着干了呢?!如果这个“人”字写不好,距离优秀就只能越来越远了。对孩子自己成长何益?有位朋友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吃东西前必先给父母尝过,我觉得这种从小就注重细节培养的做法值得赞扬。
再说敬畏文字。文字在产生之初,是为占卜或祭祀,问天地祖先吉凶,都是严肃的事情。文字是人类的一件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有了文字,方有了文明;有了文明,才有了精神的不朽,而人的高贵就在于人的灵魂和精神。既然文字如此重要,可是,我们传达给孩子的是什么样的文字观呢?涂抹、圈画、折损、给书上的人物插图佩戴眼睛、佩戴冲锋枪、动辄扔在一边、一本新书翻个头就不在看上一眼……我们何尝培养过孩子敬畏书籍、敬畏文字呢?不怀敬畏之心,我们怎么能嗜书如饭,更别谈嗜书如命了。敬畏之心不立,何求学问的精进与通达?又怎么能求学习成绩会蒸蒸日上?
……
在表面上素质教育热热闹闹、暗地里应试教育轰轰烈烈的今天,“规矩”教育显得很边缘,但我还是执着的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先做好人,就很难做好学问。宋书法四家“苏黄米蔡”,大家不都倾向于蔡襄而非蔡京吗?所以“规矩”教育貌似弯道,其实正是直达根本。希望社会都行动起来,大家都重“规矩”,守“规矩”,让孩子从小心理就懂“规矩”敬“规矩”!
赞曰:
心间植正气,育人重规矩。
桃李多芬芳,清风自习习。
2010、7、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