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解说 第四章 卿大夫
(2012-03-10 11:07:03)
标签:
孔子孝经文化 |
分类: 传统文化 |
【注释】①“法服”:法定的服装,也就是合乎礼法规定的服装。②“服”:穿戴。③“法言”:法定的语言,也就是合乎礼法规定的语言。④“道”:讲、说。⑤“德行”:合乎有关道德准则的行为。⑥“行”:做、行动。⑦“择”:选择、斟酌、考虑。⑧“满”:充满、到处,即无论何时何地。⑨“过”:过失、把柄。⑩“怨恶”:怨恨、厌恶。⑾“备”:具备、满足。⑿“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卿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⒀“夙”:早晨、早上。⒁“匪”:同“非”,不是、不能、不得。⒂“懈”:懈怠、懈惰、偷懒。⒃“事”:从事于、处理、服务、事奉。⒄“一人”:主要是指天子。
【白话】不合乎先王礼法所规定的服饰,不能随便穿戴;不合乎先王礼法所规定的语言,不能随便乱说;不合乎先王道德准则的行为,不能随便去做。因此,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准则的行为不做;口中没有什么需要重新斟酌的话,身上没有什么需要重新更正的行为;所说的话用于天下任何地方都不会留下任何把柄,所做的事用于天下任何地方都不会被任何人怨恨。如果能做到以上这三条,就能让自己家族的宗庙不断地延续下去。这就是卿、大夫阶层所应该奉行的孝道啊!《诗经·大雅·蒸民》里说∶“时时刻刻都要保持一种勤勉、积极的工作状态,全心全意地为天子处理天下政务。”
【解说】这一章主要是阐述了“卿大夫”行孝的侧重点和相关要求。
所谓卿大夫,是指地位仅次于诸侯的高级官员。通俗一点说,就是皇帝手下的文武百官。对于这些高级官员而言,他们行孝的重点是什么呢?孔子认为是保住家族的宗庙,使其不断地延续下去。
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卿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根据《礼记·王制》中的规定,天子可以设七庙,包括三昭三穆和太祖之庙共七庙;诸侯可以设五庙,包括二昭二穆和太祖之庙共五庙;卿大夫可以设三庙,包括一昭一穆和太祖之庙共三庙;士只能设一庙,即太祖之庙;庶人即平民百姓则不允许设庙。
通常情况下,卿大夫只要人在其位,那他的宗庙都是能够延续下去的,即便是告老还乡了,他的子孙可以世袭官位,同样能保留其宗庙。那到底什么原因才会导致他的宗庙不保呢?
原因无非有三:其一是国破家亡,这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命运;其二是改朝换代,除了能继续留任的,其余的就很难保住了;三是违法乱纪被革职的,严重的还要杀头并灭其整个家族。
很显然,这三大原因的前两条是以客观的间接原因为主,只有第三条是最直接的主观原因。
因此,孔子认为卿大夫要想保住其宗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奉公守法,千万不能违法乱纪。只要你奉公守法,就能保住爵位,就能守住宗庙。
由此我们还可以联想到,有些专家在解读《论语》时,经常会因为一句“刑不上大夫”,而对孔子指责有加。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卿大夫犯法,不但应该受到惩罚,而且其惩罚的力度还比庶人要重得多。因为普通人犯法,基本上一人做事一人当,而卿大夫犯法,整个家族都可能会受到牵连,导致宗庙不保。
那么怎样做才能奉公守法呢?孔子说:“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一是着装,二是说话,三是做事,这三者都必须符合礼法、道德之规定。
理解这句话有两个关键点,首先孔子特别提出要遵守先王的礼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人的认识里,法律是神圣的、威严的。如果朝令夕改的话,就会失去法律的威严。只要不是彻头彻尾的改朝换代,一般不会随意更改法律条文的。即便是现代社会,也没有哪一个国家会经常更改本国的宪法。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先王之礼法,这既能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同时这本身也是“孝”的一种表现。
另一个关键点就是着装问题。言和行要符合礼法的规定,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可为什么说着装也得符合礼法之规定呢?因为服装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尚书·皋陶篇》中说:“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之服也,尊卑采章各异,是有等差也。”所以卿大夫的服装是不能随便乱穿的。如果二品官员穿一品官员的服装,那就属于违犯礼法的行为了。
同时,按照规定着装,对着装者的言行还能起到一种警示和纠正的作用。《孟子·告子篇》中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很明确的,尧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圣贤之君,而桀纣则是有名的 暴君。孟子用他们来作比喻,就说明一个人到底是从善还是从恶,其实是很简单的。穿善人之服,说善人之言,做善人之事,那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善人了;穿恶人之服,说恶人之言,做恶人之事,那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恶人了。
卿大夫脱下官服,与平民百姓没有任何区别,这就好比是一滴水进入大海一样,消失在人群之中,他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人关注。《中庸》有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一个人最难得的,就是在别人听不到、看不见时候,都能遵纪守法。而人之所以会犯罪,绝大多数都是从自以为别人听不到、看不见的时候开始的。但他一旦穿上官服,就等于将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众人的监督,这样他的言行自然就会有所收敛,从而尽可能地减少违法乱纪的行为。
可见着装对卿大夫而言,能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其平时的言行具有导向功能。因此,孔子提出卿大夫遵纪守法的首要标准,就是要按照礼法的规定着装,然后才是言和行的标准。
那这些标准如何贯彻落实到平时的生活中去呢?孔子又提出了言行的三条具体要求:“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首先是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准则的行为不做;其次是口中没有什么需要重新斟酌的话,身上没有什么需要重新更正的行为;第三是所说的话用于天下任何地方都不会留下任何把柄,所做的事用于天下任何地方都不会被任何人怨恨。
卿大夫如果能做到以上这三条,就能保住自己官位,从而保住整个家族的宗庙了。
最后,孔子同样用一典作为本章的结束语:“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这是《诗经·大雅·蒸民》里的一句话。对此,历来的解释都比较简单,并没有展开来谈。比如唐玄宗的注解是:“卿大夫当能早起夜寝以事天子,不得懈惰。”这样的解释,似乎很难与孔子的话形成一致,让人感觉有断章取义之嫌。
在《诗经》里的这句话之前,还有一句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那我们不妨结合这句话,完整地进行解释。
所谓“明”,老子在《道德经》里的解释是:“知常曰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参见《道德经》第十六、三十三章)能够懂得什么是永恒不变之规律的人才叫明,能够清楚自身优缺点的人才叫明;所谓“哲”,在古希腊是指爱智慧的意思,在我国是辩是非、明善恶的意思,就是要能够明辨一切世事,提升自己的洞察力。
因此,《诗经》里的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立身处世,既要做到“明”,又要做到“哲”,这样才能避免一切灾祸,确保自身的生命、名誉,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能够得以永久。
由此可见,“保身”是卿大夫的重中之重。如果自身都不保,那就谈不上行孝,谈不上为天子效力,谈不上为人民服务。那么作为卿大夫如何才能保身呢?“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做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时时刻刻都要保持一种勤勉、积极的工作状态,全心全意地为天子处理天下政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