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女儿”的思想内涵
(2009-07-11 00:00:00)
标签:
红楼梦女儿主题思想文化 |
分类: 品悟红楼 |
《红楼梦》中“女儿”的思想内涵
《红楼梦》第一回开篇立意,作者自云:…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
这段话应该说是《红楼梦》的题纲正义,作者的本意原是为了要记述当日闺友闺情,使闺阁得以昭传。可空空道人在看完了《石头记》之后却说:“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
那么,曹雪芹半世亲睹亲闻的几个女子,到底有何德何能,值得他如此的念念不忘,要写出这样一部经典巨著,用以昭告天下,问世传奇呢?
一、《红楼梦》中到底写了哪些女子
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跟随着警幻仙子来到“薄命司”: 只见有十数个大橱,皆用封条封着。看那封条上,皆是各省的地名。宝玉一心只拣自己的家乡封条看,遂无心看别省的了。只见那边橱上封条上大书七字云:“金陵十二钗正册”。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警幻冷笑道:“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边二橱则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
从警幻仙子的口中,我们得知小说中所要描述的女子,应该是众多女子中能称得上为冠首的女子,并择其紧要者录之。然而作者真正想要昭示的仅仅是这十二个女子吗?显然不是。那他为什么偏偏是选中十二个女子作为代表呢?这背后有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数字的一种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的概念运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喜欢用循环数来指代无穷无尽。比如说三这个数,老子《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他这是用三的循环来表示无穷的万物。还有四这个数,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位,每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四季的循环无穷无尽。再比如说五这个数,用五字打头的系统更多了,五谷、五官、五指等,水火金木土五行,是古人用来描述万事万物的基本属性,五行的相生相克无穷无尽。另外,还有六、九、十、十二等。而在这些循环数中,我们可以看到,十二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数,如每天有十二个时辰无限循环,每年有十二个月无限循环。
所以,用十二来代表无穷,并不是曹雪芹一手杜撰出来的,而是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红楼梦》中对十二这个数的运用,可谓漫山遍野、俯拾皆是!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女娲补天之石高经十二丈,送宫花是十二支,选戏子是十二官,就连薛宝钗的冷香丸全部是用十二组成的。
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品悟一下贾宝玉看到薛宝琴等人时的兴奋,就可知道书中写到的这几个女子,实际上是普天之下所有女子的一个缩影而已:“…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自说现在的这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谁知不必远寻,就是本地风光,一个赛似一个,如今我又长了一层学问了。除了这几个,难道还有几个不成?”(第四十九回)
薛宝琴的出现,在小说中显得非常突兀,很多读者都认为这是小说中的一大亮点,但也有人说这是曹雪芹的一大败笔,因为她来得很突然,在小说中也没见起多大作用,就莫名其妙地在读者的视线中消失了。有人对此也产生一些疑问,为什么如此优秀的薛宝琴,没有作为冠首人物而列入十二钗正册呢?
事实上,薛宝琴的问题并不是入不入正册之争,而是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我认为她在小说中至少能起到两个作用:一是使小说的主题得以提升,她将读者的目光,从书中的十二个女子身上移向普天之下所有女子,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曹雪芹为什么在刻画她的形象时一反常态,将众多女子的优点几乎都集中到她的身上。二是她的出现让贾母找到一个机会,向林黛玉与薛宝钗这两派,表明了自己对贾宝玉婚姻的态度(这一点我在《曹雪芹的婚姻观》一文中再加以论述)。另外,她的十首怀古诗在小说中应该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目前还无法完全破解,固暂不多言。
脂砚斋在甲戌本凡例中也说:“…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曹雪芹要为闺阁昭传,他所要昭传的应该是天下所有的女子,而决不仅仅是书中所写到的这些女子。这一点从侧面也可证明,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之自叙传的观点,其眼光显得有些狭窄了。我们只有跳出这一小圈圈放眼天下,才能真正理解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在曹雪芹的笔下“女儿”一词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贾宝玉时说:“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移了!”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二百多年来,贾宝玉的这句话几乎已经成了一句经典名言,但真正能够理解的人,恐怕并不多见。有人认为这是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一种叛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顽劣小儿的荒唐之言不必过多理会,还有更多的人认为这是贾宝玉情痴的一种表现。
然而贾雨村在听了冷子兴的话之后,其反应却是罕然厉色忙止道:“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我们可以想一想这“罕然厉色”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再细细品悟一下“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这一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认为贾宝玉说的话是荒唐之言,但贾雨村这个满腹经纶、见多识广之人所说的话,难道也是荒唐之言吗?
事实上,所谓的“满纸荒唐言”,只不过是曹雪芹为自己披上的一件外衣而已,凡涉及到一些重要思想内涵的论点时,几乎都是以无厘头的梦话、疯话、痴话、呆话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将这些所谓的梦话、疯话、痴话、呆话,联系起来分析,才能慢慢把握到《红楼梦》的思想脉搏。
那么,“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这句话究竟反应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内涵呢?
我认为曹雪芹笔下的“女儿”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女儿,而是有着非常特殊意义的一个概念。如果我们从小说的层面上来理解,那“女儿”就是实指小说中出现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果从社会层面上来理解,那“女儿”就是泛指普天之下所有女儿;如果从思想层面上来理解,那“女儿”就是虚指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受统治者压迫的弱势群体——人民群众。
为什么说“女儿”指代的是人民群众呢?因为她们有着柔弱、质朴、纯洁、善良的个性,这与水的特性是一致的,故形容为是水做的骨肉。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传承和积累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华夏文明,推动了历史的不断前进。她们润物细无声地做着这一切,默默地与世无争。这些不正是水的特性吗?
既然“女儿”指代的是人民群众,那么相对应的“男人”,所代表的则是处于社会上层的、占统治地位的强势群体,他们断章取义地歪曲和篡改了人民群众所积累的传统文化,他们的思想是污浊、肮脏不堪的,所以是泥做的骨肉。
水和泥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人民群众与统治者之间,同样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五行关系中,土(也就是泥)和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土对于水来说,一般认为是土克水,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是如果土善加利用,则既能控制水的危害,又能发挥水的更大效能。如土围成湖用以蓄水,土可以筑成导流渠灌溉农田等。而水对于土来说,也不是单纯的被克,适量的水能够滋润土壤,这样土壤上才能生长出万物,而过量的水也能将土彻底淹没。
在社会关系中,统治者与人民群众也是一种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统治者掌握着对人民群众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如果对她们善加管理,则会出现繁荣昌盛的和谐社会。而人民群众呢?她们团结一致既能拥护统治者,也能推翻统治者,这就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理解了“女儿”的概念之后,那小说中许许多多看似无厘头的荒唐言就不再荒唐了,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贾雨村会为此而罕然厉色地说“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也就能理解贾母的话:“…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每七十八回)。
三、闺阁昭传的真正目的
在论述了小说中所写的“女儿”实际上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儿,而“女儿”的概念又是指代人民群众。这样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段开宗明义的话,曹雪芹想要让闺阁昭传,他的真正目的应该就是要为人民群众立传!
虽然人民群众是处于受压迫的弱势群体,然而她们当中“本自历历有人”, 不仅有着柔弱、质朴、纯洁、善良的本性,而且善诗擅赋、能人倍出,小说中刻画的一僧一道的形象,实际上就是从中脱颖而出的能人异士,具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这一点从曹雪芹的至理名言中也能得到体现:“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第二回)这句话如果不理解“女儿”的概念,很可能也是将此作为荒唐之言,而一笑置之。但现在我们就能理解了,僧与道虽然有无边的法力,而他们的本源都来自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真正称得上是“尊荣无对”的。因为我们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都是由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
尽管如此,她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思想观念上的不觉醒!贾宝玉同情她们、关心她们、想方设法地保护她们,希望她们能和自己一起,守住大观园这片净土,时刻担心她们一旦离开,便会受到统治势力的毒害,成为他们的帮凶。
第五十九回有一段话:“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第七十七回又说:“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大家细细品悟一下,这些话是否荒唐呢?她们的变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她们的思想在受到腐朽的、没落的观念的影响过程。所谓染了男人的气味,就是说她们的思想受到了男人(即代表了上层强势群体的统治阶级)的浸染。正如贾宝玉指责薛宝钗的话:“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第三十六回)
而在大观园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明争暗斗的事件,不正是那些沾染了“男人”气味的“女儿”所挑起的吗?更有甚者,那号称巾帼英雄的林四娘,也本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却要为好色的恒王(即统治者)卖命,反过来镇压农民起义!
所以,曹雪芹要用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女儿的悲剧命运,来警醒世人,追踪蹑迹,寻找到产生悲剧的真正原因,最终才能彻底改变悲剧的命运。这就是他“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的目的之一。我们只有理解了作者为“女儿”立传的目的,实际上是在为人民群众立传,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的含义所在,才能真正理解曹雪芹以文补天、以文济世的主题思想!
——————————————————————
注:本文选自《品悟红楼》三部曲之第一部《补天和济世—红楼梦主题与思想研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