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新方法论—TRIZ试解--嵌套原理

(2011-07-30 16:15:04)
标签:

杜瓦

苏格兰

嵌套

炮管

水套

分类: 创新方法论

创新方法论—TRIZ试解--嵌套原理

 

李正桐

 

    嵌套原理是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40条创新原理的第7条。

    TRIZ对嵌套原理的解释是:“设法使彼此吻合、配合或放入。嵌套是彼此吻合、彼此组合、内部配合的性质。”在技术发展史上,有些难题就是靠嵌套技术才获得最终圆满解决的。

    1、嵌套改善机械性能

    炮管:大家都见过古代的炮,笨重、粗糙,炮身很粗,膛口却很小。古代炮管的厚重自有它的道理,这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因为古炮是用铜或生铁铸成的,强度差,薄壁的炮管容易被炸裂,于是不得不加厚,再加厚,一直到不会炸裂,这个厚度就被保留下来,成为一种经验模式。

    现代火炮的炮管可以比古代的薄,一方面得益于材料的进步,更重要的就是得益于嵌套技术。现代的炮管不是一层,而是两层或多层。制作时外管的内径稍稍小于内管的外径,常温下套不进去,组装时要将外管加热,使其膨胀,再施加压力把内管顶进去。冷却后外管收缩,其巨大的应力紧紧箍住内管,有效地增强了内管抵御膛压的能力。所以较薄的嵌套炮管与厚壁的单层炮管效能相当。嵌套技术带来的另一好处是,炮管内膛磨损后不会导致整个炮管报废,只需更换内管即可。多层嵌套炮管,是嵌套技术的一项经典应用。

    火车轮箍:火车的车轮承载着巨大的负荷昼夜不停地在钢轨上高速驰骋,其磨损程度可想而知。为了应对磨损、延长车轮的工作寿命,必须使用耐磨的高强度合金钢。如果整个车轮都用这种材料,势必增高成本。现在通用的办法是用铸钢制造车轮,而用合金钢制作轮箍。与炮管的做法相似,加工时采取过盈配合,组装时将轮箍加热套进车轮外缘,冷却后紧紧箍在车轮上,加载也不会松脱。同样地,磨损后可以只换轮箍。

    2、嵌套改善热效果

    冷却另一种典型的嵌套是所谓的水套。为了给高温的功能部件降温,常常使用水套。例如内燃机的汽缸或重机枪的枪管,都需要降温,而水的汽化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常常用作降温的工质。具体做法是在需降温的部件外围设置容器,注入足量的水,形成水套。由于水即使是沸腾也总是保持恒温100℃,所以对功能部件提供了有效的热保护。

    加热:水套不止可以降温,也可以加热。例如实验室常用的恒温水浴,是一种运用水套的稳定热源,相似的装置也常用来熬胶、融蜡、温酒。

    绝热:还有一种奇特的嵌套是真空与容器的嵌套。听起来有些玄乎,其实就是日常用的保温瓶。它的前身杜瓦瓶是19世纪苏格兰物理学家杜瓦爵士的发明。嵌套夹层内的真空是理想的绝热层,而内壁的银镀层又隔绝了辐射热,所以这种嵌套结构使它的内胆变成了热的孤岛,里面的热出不去,外面的热进不来。基于这个特性,它也常被用来保存低温介质,如液氮、液氧甚至液氢。

    3、嵌套用于电器

    20世纪、21世纪是电的时代。电的普及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种重要的嵌套:金属导线与绝缘套管的嵌套,即绝缘导线,俗称电线。多根绝缘导线与外保护层的嵌套又组成了电缆。

    想想吧,如果没有电线或电缆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首先因为只有金属裸线,输电线路走地下是不可能了,电线杆会密如蛛网。然后工厂的机床、配电柜要比现在大许多,为的是裸线之间保持安全距离。在家居中,电熨斗、电吹风、电水壶拖着金属裸线谁还敢用?幸亏这一切都没发生--全是嵌套的贡献。

    4、上世纪最重要的嵌套

    光导纤维或称光纤是上世纪最重要的嵌套工程,我们大家都是受益者。把一根玻璃圆柱和一根玻璃管嵌套起来,使它们没有间隙,里面的圆柱折射率较大,外面的套管折射率较小。当光线从它们的端面以特定角度入射时就会发生全反射,换句话说,这两层玻璃的界面就像镜面一样,使光线从这个端面传到另一端面。这还不是光纤,把这个嵌套组合加热到软化点,拉伸,拉到很细很细,就成了光纤。多股光纤与护套的嵌套就是光缆。按照信息论的理论,光纤的信息传输量远大于金属线,因而成为有线传输的重要载体。

    由单一材料的结构变成双层或多层不同材料的嵌套,虽然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变革,却导致了一系列不同凡响的效果。当你遇到相类似的设计任务或攻关课题而举棋不定、一筹莫展时,不妨想一想火炮的威力,想一想火车飞转的车轮,想一想奔流在纤纤光缆中的海量信息,相信灵感自会不期而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