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不要“否认”自己的文化

标签:
教育文化历史时评 |
分类: 杂谈 |
我觉得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那就是有些人爱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钻“牛角尖”,找一些受时代局限产生的欠缺来否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对此,我认为我们千万不要步前苏联的后尘,通过“否认”自己的文化,最后让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后一代人的思想中。
《今日头条》今天刊发曹镜明的一篇题为《席慕蓉:<愚公移山>很可怕,应当移出教科书,她的理由是什么?》文章,文章介绍了著名作家、诗人席慕蓉曾在一次南开大学讲座的时候说,《愚公移山》一直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这简直是太可怕了,一定要从教科书中移出去”。
中华几千年的文化都可以让有些人随便找一个理由去否认,那我们今天还怎么去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借着木梯的人登上了顶端,然后他回头对别人说木梯太落后,太原始了,以此来否认木梯曾经的作用。要想想,“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经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一代又一代地不怕吃苦,坚定不移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把社会推向“文明”。这是我们民族值得肯定与发扬的精神财富,这样的文章放在课本中,它的教育意义决不能小视,更不能否定,并且还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因此中小学语文传统篇目不能因为一两个人的否定就从教材中撤去。
前些年,不知因何原因,中学语文教材就把《谁是最可爱的人》从课本中撤掉。现在全国正在放映电影《长津湖》,有人又提出这部电影渲染了血腥,对教育孩子不利。我想请问这样一些人,需不需要把国旗的颜色也改为其它颜色?现在的孩子,远离了战争,远离了硝烟,他们在和平年代里生活久了,那种勇敢坚强,不怕牺牲的红色基因将会丢失,那么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战争再次来临时,谁去保卫我们的人民,保卫我们江山?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它的内涵绝不是教育今天的孩子们去开山毁林,破坏环境。那是不是学了《少年闰土》,孩子们就会大肆去捕杀鸟雀?按这个思维逻辑,我看很多传统篇目都经不起推敲?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选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肯定会受到时代的局限,那我们就要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去学习借鉴我们自己的文化,让语文课本承担起真正意义上“传道授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