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行天下】华东之旅——
鲁迅笔下的乌篷船(四)
好几年没有执教鲁迅的作品了,也就有好几年没有坐在鲁迅《社戏》的乌篷船里,听“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闻“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的清香”,还有那似有似无的“歌吹”和令人向往的“渔火”,更有那除了“迅哥儿”以外,任何人都“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我来到鲁迅的故乡,除了崇敬怀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外,就是感谢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把他的作品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我们伴随着鲁迅的作品,度过了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乌篷船”里一定撒落着我年青执教鲁迅作品时,在那简陋的教室里留下的欢乐的笑声。。。。。。
《社戏》: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
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http://s12/mw690/001smeDHgy6EdFi6x9Vfb&690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http://s11/mw690/001smeDHgy6EdFixWyu7a&690
《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他忽然问道。。。。。。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
http://s6/mw690/001smeDHgy6EdFj7BpXf5&690
绍兴是江南的水乡,水乡自然是船的世界。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的独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
对于乌篷船,在鲁迅兄弟周作人先生笔下被描写得非常仔细:“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央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
http://s2/mw690/001smeDHgy6EdFjJhjX01&690
我们来到绍兴,乌篷船却没有时间去坐。游客中也是看的多坐的少。因为坐在船上看倒不如就在岸上看,倒是有想坐在乌篷船里和船老大一起拍照的,那感受就很特别了,来这儿游玩,玩的就这个味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