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应松
陈应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214
  • 关注人气:3,6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魂记》:收回我们的文学故土(访谈)舒晋瑜 陈应松

(2016-08-22 16:56:11)
标签:

还魂记

长篇小说

陈应松

亡灵叙事

乡土文学

分类: 访谈·演讲

   《还魂记》:收回我们的文学故土(访谈)舒晋瑜 <wbr>陈应松

            《还魂记》:收回我们的文学故土

舒晋瑜(《中华读书报》记者,作家):据我所知,《还魂记》的出版费了些周折。包括先前您的几部作品,大概也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您认为最容易被编辑或读者误解的原因和问题是什么?
   
陈应松:还好,主要是我的要求比较高吧,说白了就是首印数,我要的是读者,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而不在乎出版社。有几家出版社要我的这部书,作家出版社合同最早寄我,没有提出任何内容不适的问题,只是印数未能如愿。后来有的出版社说,这部作品他们“志在必得”,但提出了作品中敏感的字句,还有书名也敏感,要改,说是领导的要求,望我理解云云。我回答说,你们可能不知道我陈某人的性格,我是不会删改一个字的,除非是错别字,这书出不出不要紧,没事的。后来,还是江苏文艺出版社有担当,一字未动我的,书名还是我的。但我也发现有个别错字,只能以后再版改了。我有些中篇发表和出版的确遇到过麻烦,要修改再三,主要还是敏感词汇。不过写作的时候我真的不会考虑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写作等于是激情犯罪,想不来那么多。编辑有他们的规矩,虽然他们知道这是个不错的东西,但如果影响到他们的出版社或刊物生存,影响他们的饭碗,那是不行的,所以我非常理解他们。再则我这些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我的小说改编电影也会遇到一些阻力,根本在有关部门通不过,我也习惯了,虽然有时候会愤怒。读者不会误解我,倒是对我的小说充满信心。如果我不这样写,他们会不认可,那将不是他们眼里的陈应松。陈应松就是这样一个写法。

舒晋瑜:在《还魂记》里,村民皆因喝了村长家结婚筵席的假酒而都成了瞎子,黑鹳庙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瞎子村。在设置如此荒诞诡异的情节和故事背景上,您是怎么考虑的?

陈应松:因为瞎子村的男人都喝假酒瞎了,看不到这个回来的半人半鬼的鬼魂,会有戏剧性。瞎子村肯定会灌入一些东西,它叫黑鹳庙村,有许多在屋顶做巢的黑鹳,在村庄上空飞来飞去,而且黑鹳与一个楚王的传说有关。这应该是个好主意,但也增加了难度和风险。在当今,写作是与风险并行的,而难度对作家是最好的春药。我喜欢布置一个诡异和荒诞荒凉的小说环境,写小说没有暗示是无趣的,小说就是寓言,小说就是把想说的话不说出来,但其实你已经通过小说场景、故事本身、象征暗示告诉了读者。相信读者的领悟力,相信他们可以与我们对话,相信我的幽默他们会笑,相信他们喜欢我说一半留一半的智慧。

舒晋瑜:小说写亡魂归故里——其实关于亡灵叙事,让鬼魂来担当小说叙述主人公的写法在小说史上并不鲜见,如《百年孤独》、《浮士德》、《神曲》等巨著,以及我国的魏晋志怪小说与唐宋传奇。您认为自己的讲述有何独特之处?

陈应松:写小说无非就那么几种叙述,亡灵叙事并不常用。就算假定第一人称是亡灵,也有怎么讲述的问题。我以这个亡灵——这个讲故事的鬼魂来讲还魂后的故事,他是安静的鬼魂,像是没有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游魂,孤魂。我找到这种语感基本就找到了这部小说。模仿所有大地上死去的人说话,是我写这个小说的出发点。以一种什么口吻来说,真是一件难事。仿佛这个亡灵参透了所有生死,是潜藏在大地深处的说话者。我希望有这样一种味道。这个小说因为是鬼魂手记,则更像私人日记,有隐秘心灵的部分,避开了大众话题,更好地发挥了我自由书写的空间。
   
舒晋瑜:写村庄的背后,实际上也关注了国家民族之痛。小说创作中最大的难度和挑战是什么?

陈应松:唉,只能写村庄的人何必去想世界,村庄写好就不错了。但一个舞台总是代表什么,写作者都有野心。有的是把野心藏在背后,有的是全敞开了。我不太喜欢野心这个词,我写了这个小说后,只是觉得生和死是多么的让人缠绵伤感。屈原的那些诗,真的只是在哀叹生死,不关乎国家。由个人而上升到国家民族固然是不错的,但没有个人对生死的苍茫感悟,国家也是虚幻的。比如,我去乡下,吹着田野上的风,踏着土疙瘩路,绕过棘丛,坐在田埂上看荷叶池塘,看田野麦浪的时候,什么网络,什么激愤,什么诽谤造谣,什么中东难民,什么恐袭爆炸,什么周小平蔡英文,什么脑残粉爱国粉,都是很远的,比死亡还远。活在田野和大地上,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何必有那么些不必要的情绪消费和你死我活。我的确想写那些大的东西,写作者都是知识分子,政治因素必定会掺和其间。我不避讳我着力写了乡村的破败和司法的腐败,我的确为想象中的乡村夜哭了一回,守灵了一回。不过,村庄总是美的,这一个不美另一个一定美,不然,村庄不会那么吸引人,回归自然的一些乡村小资不是经常在网上晒他们的乡村隐居生活吗?晒得像神仙一样,像童话一样。人们心中的乡村和实际上的乡村是两码事,但可以改造。这个小说的难度与挑战是怎样把亡灵写得有趣,把亡灵对村庄对人间的爱写得深切,可以触摸,可以闻到泥土和坟地的气息,有一种诡异感,恍惚感,让人觉得很遥远,是在一个你永远也到达不了的村庄。在这方面,我认为我还是很努力的,我比较擅长抒情,满脑子都是好语言,我的语言帮助我到达了那个村庄。
   
舒晋瑜:后记中您谈到自己的创作,希望打通各种文体,那么您觉得自己完成得如何?

陈应松:还可以吧。但我不是很满意,还是有点胆怯,没有走很远,怕读者接受不了。我里面有诗、散文,都在自然的小说节奏中,读者没有突兀感,一定没有。可见,小说是相当自由的文体,我这里是小试牛刀,我还会走很远,让小说完全自由出入于诗歌、散文之中。另外,这个小说是所谓“野鬼手记”,既然是手记,就没有什么规则,想到什么记什么。所以,文体实验也要与你的故事写法有关。
   
舒晋瑜:“在小说中,象征不是象征,现实不是现实,人物不是人物,故事不是故事。它所表达的是另外的东西。”可否具体谈谈,您所理解的“小说的核”是什么?

陈应松:我讲的小说是另外的东西,小说肯定讲的是另外的东西,在象征、现实、人物、故事之外,这是毫无疑问的。当我明白这个道理,我已经写了30年。这个道理许多人不明白,故事就是故事,人物就是人物,象征就是象征,他们这么说也会把小说写得很好。但我现在不这样认为,譬如象征,本来是个奢侈品,现在成了大路货。一些很现实主义的作家都在玩象征和寓言,真是无趣。小说的核是什么,我不清楚,小说肯定与揭示生死要义有关。曹雪芹的小说写的是生死聚散,人生一场梦而已,故事肯定不是故事本身,后来因为分析的需要,什么揭示出封建社会衰败崩溃之类,都是强加上去的,不能把社会学者历史学者的观点用在小说上。《红楼梦》说是女娲补天,炼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余的这一块未用,弃之荒野,这石头日夜悲号,自觉无用。一僧一道见之可爱,刻了些字,携带下凡。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个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了一段故事,抄写下来。辗转到了曹雪芹手中,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这本《红楼梦》。“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这就是作者想说的。真正的作家内心都有几分悲观和苍凉。我在这本《还魂记》前面也有一段类似的障眼法文字,说是本人某日在野猫湖一荒村破舍避雨,发现一墙洞内有一卷学生用作业本,发黄破损,渍痕斑斑,字迹杂乱,难以辨认。细看是一本野鬼所作的手记,带回武汉后稍加润饰,每段文字附上小标题,公之于众,云云。好的小说,谁又不是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村)呢?我假托这个叫燃灯的鬼魂之口,一个死去的人,对人世、对故乡表达他的怀念和留恋之情,讲述他的一生,死后成为孤魂也不得安宁,还要被村民们让他再“死”一次。当然,也许这个村庄是个死人村庄,所有的人都是死人,却以为自己都还活着,还在正儿八经地运转着这个死人村庄。或者,也许这个鬼魂的还乡是他在被打之后,在那几天昏迷中的一次漫长梦游……谁知道呢。
   
舒晋瑜:您多年的创作经验和阅读思考及丰富的才情在《还魂记》里得到畅快淋漓的表达,但是,对于熟悉您既有创作风格的读者来说,也面临阅读的挑战。这一点您考虑过吗?

陈应松:我开始创作的时候有这方面的担心,后来书出后,喜欢我的读者依然喜欢,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从我得到的反馈看,读者和朋友们对我的这次文体实验评价不错,作家不能沿袭自己走顺了的套路,那样写没有什么惊奇,也不困难,我不喜欢,我喜欢的是出新出奇,我讨厌工匠式的复制。对长篇我看重的是这个作家还有没有文体和语言创新的能力,如果我翻开一看,不就是老套路吗,这个故事编得再好,被分析得再深刻,我是没有阅读兴趣的。读者要挑选作家,作家也在挑选读者,我不准备去将就他人,去迎合市场,我写作是因为我想说话,想要说该说的话,说出我这个年纪对生死、对世界的想法。我写了一辈子,读了一辈子,在长篇小说上我认为我们与国外作家是有距离的,我们没有什么好得意的,每年那么多长篇出来,能读的有多少?质量平平,让人眼睛一亮的、惊喜的作品有几部?所以,中国作家必须努力。

舒晋瑜:阅读《还魂记》,感觉是在阅读一部长诗。诗意的语言是您的一贯特色,在这部作品中,这一特色得以更充分的展示。您如何评价语言之于小说的价值?

陈应松:还是引用汪曾祺的话:“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在当代作家中,汪曾祺是第一个清醒者。好的语言印在书里那么好看,那么有意思,乏味的语言印在书里就像公文一样让人生厌,被吹得高高的那些小说,味如嚼蜡,动辄几十万字,百万字。我真佩服那些人,真能写啊。我是不会那样写的。先写5060万字,再砍,再删,凡是能大砍大删、东挪西移的小说一定是垃圾,甚至连节奏都没有的。我的长篇不可能超过25万字。这部小说实际字数是20万字,我原先准备只写15万字。我认为好的长篇15万字就行了。网络小说听说还有一千万字的,那不是写小说,那是胡扯。对文字要有起码的敬畏,一个人不能说太多的话,成为绕舌妇,语言是神灵,不可滥用。要节制语言,控制气息。一句下去,掷地有声,不拖泥带水。言多必失,是指失去自己体内的真气。反正我的小说写完是不能大改的,没有这个空间,语言是按照自己生命的气息和节律出现的,在出现之初,轻重缓急都已经定好了,就像封神一样,大神小鬼,各归其位了。
   
舒晋瑜:在这样自由自在无所顾忌的表达中,您有怎样独特的收获和感悟?

陈应松:写作是把自己的精神和才能提拔的过程,我不知道近些年有没有这样的小说出现,我读得少,我不是指什么亡灵叙事,我是指这样写,让人在文字中感受到一个真正的孤魂野鬼在遥远的村庄游荡,他内心有那么多对人世生活的依恋和不平。他活在这个时代,也死在这个时代,我们从他的遭遇中感受到了什么?是否通过他的所思所想对这个世界、对我们的生命有重新认识?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有重新评判?每次写作都会有新的收获,我完成了这样一本书,我看见了我的固执和勇气,写作过程中要克服懦弱不是容易的事情,一个长篇从起心到完成会是几年,这其实是折磨自己的过程,而且很漫长,不能让自己疯掉。是个练心性的过程,磨性子的过程。无所顾忌的表达就是与自己对峙,与自己决斗,不屑于那个自己,重建一个自己。所以写长篇的时候,有两个自己在前面,你操纵新的自己灭掉旧的自己,蜕出壳来。打败自己,是唯一的工作。
   
舒晋瑜:有评论认为,《还魂记》呈现出西方魔幻现实主义技巧与荆楚大地的“山鬼”文化杂糅而成的中国式魔幻现实主义。能否谈谈楚文化和西方文学给您的创作带来的影响?

陈应松:楚国是谜一样的国家,至今我们对这个南方小国了解甚少。不用说两千多年前,在明朝时还被称为蛮夷之地,远离中心,这种情况至今也没有什么改变。所谓荆、楚,都是荆棘的意思。研究楚国文化的人说,楚国创造了可与古希腊文明媲美的文明,她的青铜器、丝绸、玉、漆器、音乐、文字(楚简)达到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的高峰。我不妄论。但有一件事让我很震惊,在荆州出土的西汉古尸中检查出肝脏带有血吸虫。在荆棘大泽中生活的楚人,在当时,估计一半人夭折于血吸虫病。因为在当今医疗如此发达,根治血吸虫非常简单的情况下,我在前几年荆州挂职时,看到许多村还有大量晚期血吸虫病人,只有等死。虽然杀死了体内血吸虫,但肝脏损伤,腹胀如鼓,当地叫“筲箕臌”,肝脾肿大腹水而死,估计楚人的寿命都十分短。所以在天不假年的情况下,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是非常正常的。一代代,成为文化基因,影响了楚人的生命观、世界观。我从小就信鬼魂。我是在没有电灯的乡下长大的,黑暗是我们生活的一半,田野上游荡飘浮的鬼火每个晚上都伴随我们,与我们同在,浓郁的巫鬼氛围,我们与别人的生活其实是不一样的。也许在县城和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跟我们的童年少年记忆完全不同,我13岁才看到电灯。写鬼魂的东西同样是一种真实的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在对文学理解得越来越深入和宽广的今天,写作越来越开阔,我们应该正视我们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按照几十年理论教给我们的方式写作,上级提倡的主义写作,别人写滥的样式写作。我的《还魂记》写作是一种回归,收回我们的文学失地,收回我们的文学故土。回归我们的文学传统、回归真正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即按照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记忆写我们的精神故事,小说是精神生活的记实。西方文学特别是魔幻现实主义可能会给我带来了某种写作冲动,但决定我写作的肯定不是西方的小说,是我自己的土地记忆和生活感受,我只能对我自己所处的世界有发言权,写不熟悉的生活就是说谎。有外国作家说写作就是撒谎,我不喜欢在小说里撒谎。我认为,虚构不是撒谎,只有真诚才能拥有读者,掏心窝子才是写作的正途。

 (载《中华读书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