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滚钩》:喊一曲良知归来、人心复苏之魂
(2014-11-14 17:31:41)
标签:
转载 |
《滚钩》:喊一曲良知归来、人心复苏之魂
冯晓澜
陈应松的小说叙事,粗砺中有诗意,诗意中有温暖,温暖中唤起读者的思考。生活的灰色和复杂构成他小说的底色,但他并不仅仅专注于对生活的批判,而是旨在探究生活的浑沌与浑沌中的层次感。他的小说富有生活的气息和毛绒绒的质感。他将楚地方言与普通话融于一炉,打造出属于他自己的利器。始读陌生,继读会心,再读才觉其语言刚柔相济所产生的力量是那么的恰到好处。由此,不由为他小说语言的所散发出的魅力而心醉神迷:因语言的虎虎生风,因语言的言近旨远,因语言的幽默反讽,因语言的余味无穷,而留连于他创造的艺术世界之中。
陈应松的中篇小说《滚钩》,始发《十月》2014、5,继尔被《小说月报》等多种选刊广为转载,影响颇大。该小说通过一桩史壳子打劳公司“挟尸要价”事件,所激起社会各界之公愤、评判与抨击,展示了一幅金钱上浮人心下沉、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沉重生态图。这幅生态图源于社会的大环境,也源于几十年来竭泽而鱼所导致无鱼可打长江生态的恶化。故,为了生存,主人公打鱼佬七十高龄的成骑麻,才会将打捞泡尸佬成为主业;也才会听命于无法无天、以暴力垄断打捞泡尸佬的史壳子。当然,史壳子与时俱进成立了一个公司。实则,不过是一个不讲人情、只认金钱、无情盘剥成骑麻们的空壳公司。这个荒诞之下隐藏的悖论,让人倍感沉重而无一点黑色幽默的笑点。小说的机智之处在于,它并不直奔烛照世态人心的主旨,而是以昔日打鱼佬、今日捞尸佬成骑麻的视角和心理,进入事件的深层,钻探和书写事件前后的来龙去脉,并纵深打鱼佬营生、三百六十行之外义务救人这一行的今昔变迁。这不仅摆脱了新闻事件的浮躁喧嚣,而且,让事件在作者精心架构下脱离单纯的故事进入了小说的艺术世界。
这篇小说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成骑麻发现同村同族小安的尸体,漂上岸被野狗啃,不敢通知亲属,内心纠结,只好先通知史壳子。为何如此?小说讲述史壳子垄断的来由;见义勇为、不收酬金“义善堂”的兴衰;公司规定不准接私活的霸道,让他这个曾指挥过上百条船作业的老村长,不得不听命于史壳子这个吸粉的无奈。史壳子心狠手黑,什么歹毒事都做得出。“老村长算个卵,世界上他们的,也是他们同伙的,他们狠,你只能认”。开篇如此安排,也就让成骑麻的孤狐和纠结,有了“活水源头”。本来小安是死后自己浮上来的,他没费一点力气,可以直接通知小安的亲属,却因为史壳子的管制而只能纠结一番,才不得不通知史壳子。史壳子来后,成骑麻被迫和史壳子一道“伪造”打捞现场,用“滚钩”让小安再受一遍苦。最后,死者一家还是以钱才了结。本来,小安患了绝症,家里无力医治,才和妻子相约双双跳江。其惨境,稍有良心都会尽点善举。尽管如此,铁石心肠的史壳子还是要了两千元。史壳子和成骑麻对半分。得到千元报酬的成骑麻内心不安,随了五百元烧香礼给小安家,碰上小安家的两个孤儿,又各塞了20元,还专门到现场烧了纸。第二层,成骑麻家不听话的儿子,与义忠村村小校长的老婆私奔。女人比他儿子大二十来岁。这私奔是一场老少恋。这场老少恋,最后,以成骑麻的儿子捆着校长老婆送回村小,成骑麻的孙子得以回归学校上学而告终。成骑麻或电话、或短信、或直接去找儿子要钱,并将要来的钱撕毁,以及坐他船的女人们去河对岸解放公园做皮肉生意。无疑担负起拓展小说容量、呈现价值错位、世风日下之功能。第三层,到江边野炊大学生的意外落江,学生们手拉手组成人链搭救,仍有三人遇难。史壳子闻讯带了三只船赶来,但因钱凑不齐,不管学生们怎么求,不管成骑麻们再动恻隐之心,没有史壳子的命令,也只好内心纠结着干瞪眼。苦求,谈判,钱到位一部分,在成骑麻、勾老倌促成下,他们硬拉着史壳子才出船下“滚钩”。打捞上第一个,因媒体和公安到来,又是一番对峙。后来,好事多磨,虽事件圆满落幕,成骑麻们上了电视却成了“挟尸要价”、唯利是图、污辱英雄的坏人,而学校的一次恶性死亡事故,却因三个落水英雄的广泛宣传,反而成了教书育人孕育英雄的摇篮。“千夫所指”的成骑麻,最后,不仅挨了打骂,连船上的用具和“滚钩”都被正义的群众哄抢到岸上烧毁了。第四层,尾声。没有生存工具的成骑麻,听着远处传来的萨克斯吹奏的《回家》,他却不知道该怎么回家。他从始至终的纠结,演变成了孤家寡人之孤独。落得如此下场,他何罪之有?
小说执著突出成骑麻的孤独和纠结,将成骑麻这个想做而不能做善举的末路英雄形象刻划得极为成功。在我看来,这个文本无疑与《老人与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是与大海和鲸鱼们作战,而成骑麻却是与内心、史壳子、对真相所站角度不同有着各自正义解释的人们作战。我们从成骑麻内心的同情、恻隐与为生存不得不妥协的挣扎史中,看到他人心良知的残存,虽微如星火,但毕竟照亮了利欲熏心的浑浊人世。他的孤独,也是我们的孤独,他的纠结,也是我们心存的纠结。这正是小说着力要道出的隐藏于水下、产生如暗流汹涌般震撼人心艺术力量的主旨。那一曲《回家》“是在唤魂,唤那些落水者的魂”,我们何尝不可以看作是作家为生在尘世迷失人心、人性的人们在喊魂:喊一曲良知归来、人心复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