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雪夜江汉平原高中联考散文上帝 |
分类: 陈应松作品评论 |
散文《雪夜》的思想内涵与表现技巧分析
□ 周国瑞
【内容摘要】当有人询问湖北作家陈应松在散文《雪夜》中“想用雪来表达什么”时,作家只简单地回应了一句“没啥意思呀,就是雪夜我在自己床上读一本书,非常幸福呀!”通常有许多文学创作者都不大愿意向读者解释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并且创作者的有些感受也的确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因此,这既给一般阅读者增添了不少的理解障碍,同时也给文学鉴赏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空间。本文即是从作品《雪夜》的标题、内容、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通过层层剥笋的方式,将蕴含在作品里的丰富思想内涵和作家的情绪感受充分发掘出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作品、了解作家。
【关键
词】
品评 《雪夜》 思想内涵
《雪夜》本是湖北作家陈应松于 2013年1月18日发表在自己的“新浪博客”里的一篇不到两千字的随笔式散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94c62d0102el9s.html),因被“中国作家网”等网站和一些地方报纸的文学副刊进行了转发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被选为上海市高中联考语文试卷中作为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试题材料。有些考生因不大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意思而在陈应松的微博上留言:“亲,做得我要崩溃了,你想用雪来表达什么啊?”面对学生们的困惑,原文作者陈应松回应说:“没啥意思呀,就是雪夜我在自己床上读一本书,非常幸福呀!”下面,我想就《雪夜》这篇作品中到底蕴含着一些“啥意思”来进行一番揭示与品评。
人们通常是“看书先看皮(封面),读文先读题(标题)”。因为标题是一篇作品的重要眉目,所以,无怪人们都会对这篇散文作品的标题——“雪夜”感兴趣的。
面对考生在陈应松的微博上留言:“亲,做得我要崩溃了,你想用雪来表达什么啊?”作家那句“没啥意思呀,就是雪夜我在自己床上读一本书,非常幸福呀!” 的回应,看似是作者的一种自谦之语,其实是在简明扼要地揭示散文《雪夜》的主题——抒发一种幸福感。
稍有一些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雪夜”是一种环境描写,而环境描写手法对于文学创作内容的关系则不外乎这样四种:
⑴与写人的关系:暗示人物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人物形象、心情、精神品格等;引出人物或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为人的活动提供背景。
⑵与叙事的关系: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营造某种氛围;象征某种社会现状等;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⑶与抒情的关系:渲染或营造某种气氛;以烘托或表现某种情绪;为抒发某种情感做铺垫;反衬某种情感。
⑷与说理的关系:为阐发某种道理做铺垫;借景物阐明某种道理;写景中蕴含着某些道理。
有了以上的文学创作理论作指导,我们再来品析作者特意选用“雪夜”作为标题的良苦用心。我们从作品来看,内容的确主要写的是作者在某个下雪的夜晚独自一个人依偎在被子里读书。但如果真如作者自谦所说的“没啥意思呀”的话,那么,只是记叙和描写“独自一个人在床上读书”的情景,可以是春夜,可以是夏夜,可以是秋夜,而作者为什么偏要选择“冬夜”,而且是在一个下“雪”的冬“夜”呢?倘若作者只是为了表现可以“依偎在被子里读书”的情景的需要,那么,除了“夏夜”不适合“依偎被子”外,初春之夜、深秋之夜,也都可以表现“依偎在被子里读书”的情景呀!所以,我有理由判定:作者特意选取一个“雪夜”来作为环境与背景,应是蕴含着某种深层意义的,而绝不像作者本人所说的“没啥意思呀”。
再者,作者说文章写的“就是雪夜我在自己床上读一本书,非常幸福呀”,那么我要追问一下:作者的这种“非常幸福”之感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这种“非常幸福”之感,是来自于同那些“风雪夜归人”的对比而产生的。是啊,在一个风雪交加的严寒冬夜,外面还有多少平日里为生活拼搏的游子、打工仔、农民工正在急忙紧赶地往家里奔走呀。相比之下,作者能够依偎在暖和的被子里,安静而悠闲地独自一个人读书,说不定还品着老婆给自己端来刚刚泡好的龙井茶或热牛奶,此情此景,你作者才能感到有种“非常幸福”之感。假若没有“风雪夜归人”的衬托,作者的“非常幸福”之感,就一定显得空虚。
空口无凭,咱们还是来用作品中的语句来作印证——
如第1自然段开头写到:“如此憔悴如此疲倦如此寒冷的夜晚,你是一个灰尘和俗世里的谋生者,被生存无端追杀得狼烟滚滚,遍体鳞伤,五内俱焚,恍惚痴狂。可你突然变成了一个静静的听雪者。由谋生者成为听雪者,是雪塑造的,一瞬间,你改变了身份。”
如第3自然段开头写到:“因为还有风雪中夜归的人,我将分外安静。我的命运,就像此刻的我,赶在大雪封堵路口前回到了温暖安全的地方。”
如第4自然段开头写到:“静静的雪夜。可以喘一口气了。一窗之隔,可雪落在离我很远的地方。我坐拥一床棉被,一个床头,一本书。”
如第6自然段开头写到:“生活没有平等的时候,尤其在此刻。还有哪些人没有归来,还散落在雪夜的迷茫和欺凌中?一头落下的雪,是他们奔波的见证。”
如第7自然段开头写到:“将大片大片的雪隔绝在门外的时候,有温暖在身,倾听世界在一瞬间变化的奇迹,这样的遭遇可说是千载难逢。”
从以上所引述的这些处于文章各个段首的语句来看,我认为,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风雪”也好,所选择的“冬夜”也好,所联想的“风雪夜归人”也好,其实都是在为作者产生“非常幸福”之感和抒发“非常幸福”之情而服务的。所以,我认为“没啥意思”的《雪夜》其实很有意思,其具体“意思”主要有下面几点。
有意思之一点是作者以“雪夜”为标题,以“雪夜”为环境和背景,并不只是为了抒发一种幸福感,而是为了表现更深刻的思想主题。像下面从原文中摘录的文段和语句,都显然同“幸福感”没有直接联系——
第1自然段中:在无边无际的江汉平原上,雪如此密集均匀而来,就像瀑布一样倾泻,就像一个人无声的大哭,就像死了爹娘一样悲恸,就像漫天的冤屈,就像一千万个神话中出现的场景。肆无忌惮,千军万马,奔腾直下。哦,这雪,已经难有这样的邂逅了,我用一本书和床头和被子的组合来镇住这突来的打击。一个听雪者,我的内心几快翻腾。
第3自然段中:对有些人,雪不是好东西,像诅咒和鞭笞,像轮番的欺侮。
第4自然段中:雪下得这样大,有点猝不及防。雪如此之多,太过奢侈了,太过奢侈了!不能这样,让惊喜来得太猛,排山倒海,让人还没有完全的准备。天空太干净,就像大地深处的盐海,与我们的生活隔得太远。这世上有如此之多的卑劣小人和肮脏交易,有如此之多被践踏的污渍和俗不可耐的建筑。凡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必一片狼藉,包括人心。雪的到来胜过传说,就像是从遥远旷野里流窜而来的一群巨兽,抖落着满身蓬松的毛。太突然了,雪总是突然而至,又如此地与我们平日经受的生活不同,它的闯入,会让我们的心一个趔趄,一阵绞痛。
第5自然段中:大平原上这种漫无边际的雪,终于把世界碾平了。但它不是廉价的安慰。虽然充斥着假象,应当相信它这夜半辛苦而来的真诚,是全身心的。看,天空非常明亮,深不可测的田野也很明亮,仿佛是拂晓,雪是有光的。所有野外生存的小动物都似乎开始出动了,都在跃跃欲试,欢呼这样时刻的到来,都在暗暗地攥劲儿愣喜。挺住,意味着一切。不能让世界沉沦,梦也几乎快冻僵。需要白银一样的雪安抚我们在冬天没有尽头的无助。
第6自然段中:生活没有平等的时候,尤其在此刻。还有哪些人没有归来,还散落在雪夜的迷茫和欺凌中?一头落下的雪,是他们奔波的见证。
第7自然段中:将大片大片的雪隔绝在门外的时候,有温暖在身,倾听世界在一瞬间变化的奇迹,这样的遭遇可说是千载难逢。
第8自然段中:在雪向更远的原野上推进的时候,村庄把多少梦境壅进更肥厚更暖和的空间,雪像刮刀刮走了大地上的屈辱,空气格外清新。在越来越干瘦的田园、河流和湖泊上,雪是它们最好的脂肪。
第9自然段中:都在经受,慢慢地把自己变得矮小和臃肿。同时,更为宏大的景象将在明天发生。但我依然喜爱下雪的乡村之夜,一张床,一本书,一只聆听的耳朵,一个往风雪深处疾跑的心。
第10自然段中:雪花是最为神奇的圣洁之物,是上帝撒下的花朵,只为那些心中有空地的人开放。像是夜半出现的精灵,可你根本不知道有多少双忙碌的手撒下这样多的花瓣。
第11自然段中:多好的夜晚,在这么混乱肮脏的世界上,还有雪存在着,存放在天际。还有这样冷不丁就疯狂倾倒着整筐整筐水晶的大奇迹,还有这样乐观调皮的上帝在眷顾着我们,仿佛偷偷趁着夜晚给我们的门口放了一捆柴禾。
第12自然段中:我等待着那些最后归来的旅人,肩扛着风雪,带来野外的寒气。跺跺脚,成为雪的信使。
我从上述摘录的文段和语句中,明显地体会到了这样一些意思:这篇作品以“雪夜”为标题,既突出了“雪夜”这一典型环境,也渲染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特定氛围,在这种典型环境和特定氛围中,更能促使人的思考、感悟与情感得到某种宣泄和升华。
有意思之二点是文中主要记叙的是作者在“雪夜”里坐拥温暖的被中安逸地读书,为什么还要特意去写那些“风雪夜归人”?我能想到的意思有以下三点——
一是用“风雪夜归人”的艰辛之情来衬托作者在“雪夜”里坐拥温暖的被中安逸读书的幸福之感。其文本依据如下:
第1自然段中写道:如此憔悴如此疲倦如此寒冷的夜晚,你是一个灰尘和俗世里的谋生者,被生存无端追杀得狼烟滚滚,遍体鳞伤,五内俱焚,恍惚痴狂。可你突然变成了一个静静的听雪者。由谋生者成为听雪者,是雪塑造的,一瞬间,你改变了身份。
第3自然段中写道:因为还有风雪中夜归的人,我将分外安静。我的命运,就像此刻的我,赶在大雪封堵路口前回到了温暖安全的地方。
第4自然段中写道:静静的雪夜。可以喘一口气了。一窗之隔,可雪落在离我很远的地方。我坐拥一床棉被,一个床头,一本书。
第6自然段中写道:生活没有平等的时候,尤其在此刻。还有哪些人没有归来,还散落在雪夜的迷茫和欺凌中?
第7自然段中写道:将大片大片的雪隔绝在门外的时候,有温暖在身,倾听世界在一瞬间变化的奇迹,这样的遭遇可说是千载难逢。
二是作者在“雪夜”里坐拥温暖的被中安逸地读书,却不忘那些昼夜兼程的“风雪夜归人”,表明作者心中装着普通百姓。其文本依据如下:
第1自然段中写道:如此憔悴如此疲倦如此寒冷的夜晚,你是一个灰尘和俗世里的谋生者,被生存无端追杀得狼烟滚滚,遍体鳞伤,五内俱焚,恍惚痴狂。
第2自然段中写道:“风雪夜归人。”这五个字,是茫茫古典诗歌中最为深邃的一句,你无论怎样都解不了其中那份美妙奇特的意境。真是千里万里,千世万世,它穷尽了无数的话语和思想,让世界上所有的表达都黯然失色,味同嚼蜡。
第3自然段中写道:因为还有风雪中夜归的人,我将分外安静。我的命运,就像此刻的我,赶在大雪封堵路口前回到了温暖安全的地方。对有些人,雪不是好东西,像诅咒和鞭笞,像轮番的欺侮。
第4自然段中写道:雪的到来胜过传说,就像是从遥远旷野里流窜而来的一群巨兽,抖落着满身蓬松的毛。太突然了,雪总是突然而至,又如此地与我们平日经受的生活不同,它的闯入,会让我们的心一个趔趄,一阵绞痛。
第6自然段中写道:生活没有平等的时候,尤其在此刻。还有哪些人没有归来,还散落在雪夜的迷茫和欺凌中?一头落下的雪,是他们奔波的见证。
第12自然段中写道:我等待着那些最后归来的旅人,肩扛着风雪,带来野外的寒气。跺跺脚,成为雪的信使。
三是利用屋内“作者坐拥温暖的被中安逸地读书”与屋外那些行色匆匆的“风雪夜归人”两种情景的对比反差,客观再现了当今社会中的某些不平等现象。其文本依据如下:
第3自然段中写道:因为还有风雪中夜归的人,我将分外安静。我的命运,就像此刻的我,赶在大雪封堵路口前回到了温暖安全的地方。对有些人,雪不是好东西,像诅咒和鞭笞,像轮番的欺侮。
第6自然段中写道:生活没有平等的时候,尤其在此刻。还有哪些人没有归来,还散落在雪夜的迷茫和欺凌中?一头落下的雪,是他们奔波的见证。
总之,作者在文中记叙自己于“雪夜”里坐拥温暖的被中安逸地读书的时候,不时出现对“风雪夜归人”的描写和联想,仿佛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有力地强化了作品的时空动感,把屋里与屋外、实景与想象、现实与历史、思绪与情感等等都巧妙地贯穿起来了。
有意思之三点就是作者对“雪”的看法。面对学生们的困惑:“亲,……你想用雪来表达什么啊?”原文作者陈应松的回答是:“没啥意思呀,就是雪夜我在自己床上读一本书,非常幸福呀!”如果真像作者陈应松说的写雪“没有啥意思呀”的话,那我们来看看原文中的这些语句,品析一下里面到底蕴含没蕴含着“啥意思”。
第1自然段中写道:在无边无际的江汉平原上,雪如此密集均匀而来,就像瀑布一样倾泻,就像一个人无声的大哭,就像死了爹娘一样悲恸,就像漫天的冤屈,就像一千万个神话中出现的场景。我用一本书和床头和被子的组合来镇住这突来的打击。——在这段语句中,作者一下子就集中用到了排比、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这能由作者简单地说没有“啥意思呀”了吗?
第3自然段中写道:对有些人,雪不是好东西,像诅咒和鞭笞,像轮番的欺侮。——“雪”本是自然的,“人”却是有情感的;具有不同处境或不同心境的“人”,“雪”就成了某种“情感”的投射对象。那么对哪些人来说,“雪不是好东西,像诅咒和鞭笞,像轮番的欺侮”呢?
第4自然段中写道:雪下得这样大,有点猝不及防。雪如此之多,太过奢侈了,太过奢侈了!不能这样,让惊喜来得太猛,排山倒海,让人还没有完全的准备。雪的到来胜过传说,就像是从遥远旷野里流窜而来的一群巨兽,抖落着满身蓬松的毛。太突然了,雪总是突然而至,又如此地与我们平日经受的生活不同,它的闯入,会让我们的心一个趔趄,一阵绞痛。——虽然“对有些人,雪不是好东西,像诅咒和鞭笞,像轮番的欺侮”,但对有些人来说,他们对“雪”的到来却充满惊喜、充满激动,仿佛感觉受到了一种莫大的恩宠似的。
第5自然段中写道:大平原上这种漫无边际的雪,终于把世界碾平了。但它不是廉价的安慰。虽然充斥着假象,应当相信它这夜半辛苦而来的真诚,是全身心的。不能让世界沉沦,梦也几乎快冻僵。需要白银一样的雪安抚我们在冬天没有尽头的无助。——在这段语句里,“雪”几乎成了某种能抚慰人心的生命希望。
第8自然段中写道:在雪向更远的原野上推进的时候,村庄把多少梦境壅进更肥厚更暖和的空间,雪像刮刀刮走了大地上的屈辱,空气格外清新。在越来越干瘦的田园、河流和湖泊上,雪是它们最好的脂肪。——在这段语句里,“雪”几乎成了某种能改变现实的手段措施。
第10自然段中写道:雪花是最为神奇的圣洁之物,是上帝撒下的花朵,只为那些心中有空地的人开放。——在这段语句里,充满了对“雪”的赞美之情!
第11自然段中写道:多好的夜晚,在这么混乱肮脏的世界上,还有雪存在着,存放在天际。还有这样冷不丁就疯狂倾倒着整筐整筐水晶的大奇迹,还有这样乐观调皮的上帝在眷顾着我们,仿佛偷偷趁着夜晚给我们的门口放了一捆柴禾。在越来越巨大的飘舞飞旋中,在越来越深沉的落雪里,时间与最古老的信仰和幸福连接上了。——在这段语句里,充满了对“雪”的感恩之情!
第12自然段中写道:我等待着那些最后归来的旅人,肩扛着风雪,带来野外的寒气。跺跺脚,成为雪的信使。——在这段语句里,“最后归来的旅人”、“肩扛着风雪”、“带来野外的寒气”、“雪的信使”等等意象,无不具有某种一语双关的含义,让人浮想联翩!
勿庸置疑,所引述的这些原文中的语句,给读者心灵的冲击是巨大的,对读者思想的启迪是必然的,即使作者本人“无意识”地写出了这些“没啥意思”的话,但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和文学鉴赏研究者却不能不重视它们。因为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同时,应“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文章中的“雪”的意象决非是“没啥意思”的,而是充满丰富思想内涵的。
除上述所品析的有意思的三点之外,原文中还有一些看似与作者所说“没啥意思呀,就是雪夜我在自己床上读一本书,非常幸福呀!”这话不沾边的语句,也无不是一种精警之语或哲理之言,颇能让人不断深思和咀嚼品味。如原文中的这些语句:
第3自然段中的:对有些人,雪不是好东西,像诅咒和鞭笞,像轮番的欺侮。
第4自然段中的:这世上有如此之多的卑劣小人和肮脏交易,有如此之多被践踏的污渍和俗不可耐的建筑。凡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必一片狼藉,包括人心。
第5自然段中的:挺住,意味着一切。不能让世界沉沦,梦也几乎快冻僵。需要白银一样的雪安抚我们在冬天没有尽头的无助。
第6自然段中的:生活没有平等的时候,尤其在此刻。
第9自然段中的:都在经受,慢慢地把自己变得矮小和臃肿。同时,更为宏大的景象将在明天发生。
实事求是地讲,陈应松的散文《雪夜》,除了在思想内涵方面比较蕴藉外,在艺术表达方面也有独特的地方,不然上海的高中语文联考为什么要选取这篇作品作为阅读鉴赏材料呢?太细琐的地方我就不说了,我认为这篇作品的最突出写作特色,应该是这么两个:一个是它的对比(或衬托)手法,一个是它的象征意义。
就像作者自己说的,他能在雪夜里独自偎在自己温暖的床上读一本书,感到非常幸福,他的这种幸福感,其实是和那些“风雪夜归人”的对比中才产生的;换句话说,也正是那些“风雪夜归人” 的艰辛之情状,才愈加衬托出了作者雪夜偎在自己温暖的床上读书的幸福之感受。如果没有对比,没有衬托,作者的幸福之感就无从显示出来,顶多就是在排遣一种孤独之感、抒发一种寂寞之情。倘若是这样的话,文章的思想性就显得平庸多了。但是。经过用“风雪夜归人”这一自古以来就有的意象,同此时此刻一个人独自依偎在温暖的床上读一本书而感到非常幸福的感受,这样一对比、一衬托,就不仅使文章升腾了思想性,而且也使文章充满了人情味。它至少能让我这个阅读者和鉴赏者,从中深切感受到了作者能够身处温衾暖被中却在想着那些“风雪夜归人”,表明作者是一个心怀恻隐而善良厚道的人,是一个心系社会而顾念他人的人,甚至从某种意义上看,还是一个像杜甫那样,具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的人,即希望所有“风雪夜归人”都能像自己这样,早点回到各自温暖的家中,享受安宁与幸福。所以,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既增添了文章的思想光彩,也彰显了作者的人文情怀。
再从全文来看,尽管作者借“雪”这一意象,抒发了许多复杂的思想情感,但是若把原文中的下列语句集中梳理到一起来品味,是不难发现“雪”应是带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例如——
第3自然段中的:对有些人,雪不是好东西,像诅咒和鞭笞,像轮番的欺侮。
第5自然段中的:大平原上这种漫无边际的雪,终于把世界碾平了。但它不是廉价的安慰。虽然充斥着假象,应当相信它这夜半辛苦而来的真诚,是全身心的。挺住,意味着一切。不能让世界沉沦,梦也几乎快冻僵。需要白银一样的雪安抚我们在冬天没有尽头的无助。
第7自然段中的:我今夜让耳朵飞得很远,让它进入平原的深处,在沟壑和湖面上去捕捉雪的声音。是的,如果进一步,“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还有明天从梦中醒来撞到这样喜庆安静、雍容华贵的早晨,眼睛被晴雪所洗,鸟群欢唱。这是后一步的事。
第8自然段中的:在雪向更远的原野上推进的时候,村庄把多少梦境壅进更肥厚更暖和的空间,雪像刮刀刮走了大地上的屈辱,空气格外清新。在越来越干瘦的田园、河流和湖泊上,雪是它们最好的脂肪。
第9自然段中的:都在经受,慢慢地把自己变得矮小和臃肿。同时,更为宏大的景象将在明天发生。
我认为,如果要用一句简洁明了的语句来概括文中的“雪”所象征的意义的话,那就是这里的“雪”象征着一种祈盼和希望。作者在文中将“雪”作为了一种象征物,就使寒冷的雪,变得温暖了起来;就使自然的雪,具有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就使本无生命意义的雪,成了人们心中的某种祈望。因为“雪”虽不是天天会下、年年会下,但它毕竟有时会突然而至。据史料记载,就连处于低纬度地区的广州,不仅在历史上曾下过雪,而且在近年也曾飘过米粒般的雪籽呢!总之,人若怀有某种祈盼和希望,就会觉得生活有意义、有追求、有目标、有奔头,从而感到一种人生幸福!
正因为在《雪夜》一文中,作者能较好地把丰富的思想情感与恰当的艺术技巧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所以,上海一些高中的语文联考,才有理由选取这篇文章作为文学阅读鉴赏的命题材料。
原载《文学教育》2013.5
【作者简介】 周国瑞,湖北省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