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笔记
(2008-12-20 13:32:42)
标签:
陈应松文化文学散文随笔艺术赏析 |
写作笔记
有所交待
人是偶尔来到这世上的,每个人都将离开这世界。这种来去匆匆的景像将永远延续下去。那么文学是在这个世上与人交流的一种东西,它可能准确探索和表达人的内心隐秘,还可以使语言这种人类流通的玩艺儿变得有趣,使语言的不确定性变得更不可确定,使语言产生无数种可能。那么,既然是偶然到来或匆匆到来并且要注定离开的,不到万不得已,除非不被逼到墙角和悬崖,刀搁上脖子,就不必要将某种规范弄得太死,就不必要讲虚伪的话,尽管写自己内心想表达的东西。写作是什么?就是一个人对世上有所交待。
宗教也是想对世上有所交待,比方它研究死亡,比方它研究罪,比方它研究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但是信徒被这种宗教的游戏规则给绕进去了。文学和语言这个玩艺儿是有规范人的某种企图的,一直以来,有人都企图让它变成某种学问,更有甚者,想让它变成政治工具和打手。但是,文学注定了本身是不应该有游戏规则的。明代公安三袁中的袁宏道讲我手写我心,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律度就是游戏规则。但他这里讲没有律度。语言本身是一种自由的象征。当出版社的校对总想把你的小说修改成小学生作文那么规范的用语时,他不懂得文学。文学就是对语言的冲撞,这表明他存在的意义。
人一出生到这个世界就被异化掉。但是文学的出现恰恰是为了抗拒这种异化,使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显示。古语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说是著书立说是为了流芳百世,其实这不过是抗拒异化和死亡的一种方式,流芳百世是一个生命存在的幻觉。人不在这个世上了,流芳百世又有什么意义呢?著作等身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的意义就在于那么几十年,在他能发声时,能与时代和活着的人交流时。因此,文学是这世上交流发声的产物。动物没有语言(!),却能发声,发声就是语言,就是文学。它能准确表达它的愤怒、欢乐、厌恶;它用咆哮,用呻吟,用呜咽,用呢喃等来直接地表达。那么语言无论人类把它发展到多么曲折多么复杂的地步,我们的发声也必须紧紧抓住语言的基本作用,强烈地、直接地表达我们的喜欢和厌恶,简洁直观地表达我们的咆哮、呻吟、呜咽、呢喃,使我们在这个世上掌握过语言之后,不枉在世为人一生。
现在这个时代好像是不需要文学了。因为文学的许多功能被其他东西取代了。精英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人们不再相信文学,文学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对心灵的净化,没有人再相信。文学批评家、文学博士、硕士不读文学作品的大有人在,他们的所谓研究是在网上搜集他人的成果,改头换面。文学研究对许多人来说,不过是个饭碗。对文学作品没有根本的兴趣和阅读欲望,更谈不上热爱。在文学中汲取愉悦和精神激励几乎绝迹。但是,我们不必怨天尤人,我不认为不热爱文学就是一个民族的堕落和欣赏水平的下降。诚如博尔赫斯说的:许多年间,几近无限的文学只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我说,在一个阶段,文学只集中在一部分且是极少数人身上。许许多多的作家写家根本就是与文学无缘,写了白写;另一种是读者,文学也是属于他们中的少数人的。这没有什么不对。需要文学的人永远需要文学,不需要文学的人永远不需要文学。让文学成为大众生活的想法是原始想法。可以看到艺术的起源:一个猎手拿着刀,在石头上刻下了他们狩猎的场景,非常简单,那时的猎人,人人都可以是画家。但后来呢?当绘画进化之后,出现了油画版画水墨画和各种画派,绘画就需要极强的技巧性了,绘画这门艺术就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了。你今天用刀去石头上刻那些简单的东西,注定无法成为艺术,或者高级艺术和当代艺术和精英艺术。反映猎手生活的不见得是猎手,这与艺术的初创时完全不同了。艺术成为一门越来越精细的学问,文学也是。
需要文学的理由是充分的,因为作为一门艺术,必须有传承人,文学这种复杂的语言活动和思想特征,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因为需要思想,所以需要文学。过去文学的一部分娱乐功能被其他东西取代了,可是文学中的思想和理想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越是在消费和世俗时代,精英们越是要借助于文学或者说躲在文学的城堡中,坚守并显示自己。文学与伟大和崇高和尊严结合得越来越紧,难解难分。在当今时代,政治精神的角落感和呜咽感,正是文学或者精英文学所发出的,犹如警钟。因而文学借助于这种发声,表达极少部分思想者的忧虑、愤怒和屈辱。文学过去是市民的,消遣的,勾栏瓦舍的,现在不是了。这是社会动荡分化发展淘汰逼出来的。这种角落的和呜咽的写作,表明文学作为珍贵的遗产被少数人保存下来了,文学就像被保存的火种,现在也许不需要,某一天我们会需要,并有可能造成地震般的爆发和燎原之势。这是指它对社会改造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