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应松:那座温暖的山峰
《楚天都市报》记者范宁
呕心沥血三年之后,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首部长篇《猎人峰》近日出版。在小说的后记里,陈应松这样写道:“那个猎人家族的悲剧在最后显现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温暖来——它可能代表了一座山的本质,一种生存的巨大诗意,像夕阳的暖照,又像朝暾的清冽。”
“我的小说越来越温暖了。”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陈应松挠挠霜鬓,兀自言语。
一个魔幻的故事
写《猎人峰》之前,陈应松焚了三炷香,把神农架老猎人送他的全套猎具摆在面前,完成了一个祈祷和询问的仪式。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前后写作三年,当年老猎手送他的锃亮的猎枪,已露出斑斑锈痕,“我是带着崇敬,一点点讲述这个故事。”“我写的是神农架里猎人与野猪的战争,好像在书写一个英雄苍莽的时代。”陈应松用“魔幻连连,魅影重重”来形容这个狩猎的故事,他说自己超常发挥地把对神农架的情感写出来,“我听凭内心驱使,我去了那里,写了那里,神化了那里,我有了收获,于是我更爱那里了。”
温暖来自体验
写中篇小说《太平狗》的时候,陈应松笔下残酷横流,一条忠于主人的神农架山狗,在城里伤痕累累,永远被城市驱逐,但到了小说《到天边收割》时,走出大山寻找母亲的主人公金贵,不但实现了愿望,还有了个圆满的结局。
陈应松曾经冰冷的文字,逐渐放射温暖的光芒,陈应松笑称,这正是他希望读者和评论家去发现的。“可能和我的年岁渐长有关系,但更多来自我所观察到的生活的变化。”
陈应松无数次深入神农架,大山馈赠他20多万字的日记,滋润着他的文字。“当年我感受到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生活的残酷用小说中的伤痛表现出来,就像太平狗遍体鳞伤一样。近年我思想变化很大,随着国家政策的完善,农村正在慢慢改变,一些问题逐渐被解决。所以我想,我的作品里是不是也该有些光明?”
“80后”应有担当
对于热衷于书写自我情绪的“80后”作家,陈应松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时代的人,各有各的烦恼和痛苦,所以他们写的东西也绝不一样,文学读者群也随之细分,存在就是合理。”但陈应松也给“80后”提出一个忠告:“现在,即便是1989年的人也成年了,走上社会,马上要成为中流砥柱,他们应有自己的担当,不能总陷于个人的情绪中,同样需要关注现实。”
(原载《楚天都市报》2008.9.19)
阅读前文: 人兽博弈的思考——关于长篇小说《猎人峰》的访谈
…… 野蛮、疯狂、狡诈、迷信、愚昧,还不是被逼的。美德也是被逼出来的。环境是什么,人就是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