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陈鹤琴《家庭教育》有感
想想的妈妈
当有了孩子之后不管是看书还只买东西都会想孩子靠近!为了教育好孩子我买了许多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其中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我特别喜欢!这本《家庭教育》,陈鹤琴以自己的新生儿一鸣为对象进行了808天的跟踪观察与实验,并作文字、摄影记录,对儿童的感觉、动作、身体、思想情绪、言语、游戏智力、学习等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共摄有照片百余幅供读者欣赏观赏。
这本书的开头题目是《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我想这本书对于我们已经做了母亲或是没做母亲的每位老师来说都是受益非浅的。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学会做一个优秀的父母很难的。我认为我们有的老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未必有陈鹤琴前辈那样做的好,教育的好。所以我想把我从这本书上读到的经典的话和各位同事共勉一下。
我觉得从为儿童造良好的环境来说一说。小孩子为什么怕的,为什么哭的。
原则一:做父母的切不可暗示小孩子使他发生惧怕。小孩子的惧怕,大部分是由父母的暗示养成的。做父母的自己怕这样,怕那样,哪里还希望他们的小孩胆大呢。小孩子固是很容易受人暗示的。惧怕性的暗示可以使小孩子发生惧怕;但反惧怕性的暗示可以使小孩子打消惧怕。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应当怎样慎重我们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使我们的小孩子不至于胆小如鼠的样子。
原则二:小孩子的惧怕有时要迁移的,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格外当心,使小孩子不致发生惧怕。小孩子的惧怕是要迁移的。假使不会迁移,那小孩子对于某物或某事,不致牵连到别物或别事了,而他所怕的事物就少了。但事实不是如此的。小孩子怕这马也怕那只马的,不但怕那只马而且也要怕同马类似的动物如驴、牛的。所以做父母的要格外当心使小孩子不致发生惧怕。
原则三:不要以“父亲”的名义来恐吓小孩子。
原则四:小孩子发生惊慌时,须慎防其他大的声响,以免增加他的惊慌。声音是最容易引起小孩子的惧怕的。平常快乐的时候,骤然发生的声音能使小孩子胆怯,况小孩子正在受惊的时候而听见外来的声音呢?所以小孩子受惊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把那时候所有的响声暂时停止,一方面要叫人静默不作别的声音:否则,他就要格外惊慌了。
原则五:小孩子常常哭泣是不好的,我们应当设法把它免除才好。我们应当设法把它免除才好。
原则六:小孩子疲惫了是要哭的,或是容易发脾气的。
原则七:小孩子以哭来要挟的时候,做父母的应当绝对地拒绝他。
原则八:当小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做父母的不应当去暗示他哭。总结,小孩子忽而笑忽而哭,是很容易感受外界刺激的。我们做父母的需要支配他的环境,使他所接触的环境,都可增加他的快乐,而减少他的痛苦。物质环境中除了饮食之外能够使他快乐的恐怕要算音乐了,音乐能陶冶性情,增进快乐,实为家庭中最不可缺少之物。若要小孩子胆大,一方面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一方面要施行良好教育,以打消小孩子已有的惧怕和避免未来的惊吓。
为儿童造良好的环境,小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但是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是坏,都是因为环境的关系。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这样说来,环境不但对于成人发生关系,发生影响,对于我们的小孩子也会发生更大的关系,发生更大的影响。我们真不可不为小孩子创造优良的环境啊。小孩子生来一点没有什么观念的,但是他有几种基本的能力:一、接受外界的刺激;二、这种刺激在脑筋中肌肉里或者可以保留着;三、他受到那种刺激到相当时期,有相当的反应。
读了这本主之后给我的启发很深:身为教师的我们总是在为自己班上的孩子创造这样那样的环境,比如学习环境,游戏环境还有健康的心理环境等等。这些都为孩子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是又有几个老师会为自己的孩子的成长用心地去创造这样那样的环境呢?所以,我觉得以后不光在工作中注意培养好自己本班的孩子,同时,也要用自己专业的眼光给自己的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更好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