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的儿童教育读后感
紫藤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革的旗手。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创造的儿童教育是陶行知在1944年9月20日下午在儿童福利工作会议上的专题演讲。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创造的儿童教育》中向我们阐述了如何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教育。创造力并不是少数人所拥有的,所有正常的人都具有某种创造力。孩子所具备的创造力是巨大的,和其他能力一样,对他越早进行开发,它的潜力就越大。
陶行知说:“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这也就是说,儿童创造力来自遗传和本能,并非后天教育的恩赐和创造。当然儿童的创造力并不会自动自发地生长发育,“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必然受到后天的影响。因此,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或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我们知道,儿童强大的创造力,既有可能发展为强大的破坏力量,也有可能发展为强大的建设力量。那么,我们该怎样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呢?
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的弊病,提出了五个解放,如警世之钟,至今回响不绝,发人深思。他提出了自己的五个观点:
第一要解放小孩的头脑。由于小孩的头脑从小时候起就被外界和父母传给他们的一些不良的观点,如迷信、成见、曲解、幻想所干扰,从而使自己的创造力无法解放出来。而教育的作用就是让小孩的思维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摆脱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儿童自身的创造力。
第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纵观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都是要求小孩子不能乱动手,上课做小动作就要受到惩罚,这无形之中压抑了孩子的创造力的发挥。他举了“拆表”这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鼓励孩子多动手的好处,在教育孩子中,教师和父母都要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让孩子有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这更有利于孩子创造能力的发挥。
第三要解放小孩子的嘴。在课堂上,教师一般不喜欢学生乱问,怕学生提的问题自己没准备,若回答不出来,让自己难堪。这样照顾了老师的面子,却压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发挥。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互动的,在共同探究中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比如围绕某个问题,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观点的相互交锋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才能有效地开启他们智慧的天窗。
第四要解放孩子的空间。他把学校比成一只鸟笼,学生是被关在鸟笼里的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自由翱翔的天空。因此,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就必解放小孩的空间,让他们从大自然中吸取营养,扩大自己的眼界,才能发挥小孩子内在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创造需要广博的知识。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看看成人社会中相当的多数已经习惯井底的生活,这可怕的习惯便是童年时戴上的枷锁。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一定要从小抓起,一旦成年便很难改变。
第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小孩的时间由于要应对不断的考试而排得满满。在学校时小孩的时间被老师占用;回到家里,小孩的时间又被家长控制。目的还是一个,“为的都是拼命赶考”。陶行知说:“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对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甚至于连抗战之本身责任都赶走了。”各种各样的学习,常常并非出自儿童的兴趣,也并非将来之必须,而是出自社会的风向和父母的一厢情愿,学习的目标也并非提升自身的素养与人格,而是在各样的证书和荣誉。因此,学习的效果也就常常是事倍功半,学习变成了痛苦与折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青春,而且造成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损害。因此,他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反对学校老师和家长把儿童的时间全部给占据了,从而也把儿童的创造力给抹杀了。他主张要对儿童实行创造的考成。
最后,他提出了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三点措施,说明了要培养小孩子的创造力,首先要给小孩子以充分的适当的营养,这是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基本保证;其次需要对小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才能使学生积极追求先进的思想;第三,要对不同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儿童的不同个性特征进行教育,才能发展各自的特长。除此之外,他还着重强调一点就是:最大发挥儿童创造力的外部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因此,民主在教育上表现为三个重要的特点是:第一,儿童受教育的机会要均等,也就是要做到“教育为公、文化为公”。第二,教师对儿童要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不会使儿童的身心受到伤害。第三,让儿童在民主的生活环境中学会民主。因为在专制的生活里,只能培养出奴才和奴隶,不可能造就出富有创造力的创新人才。在专制的生活里,人的创造力也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民主的生活对人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尤其为重要。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一本无价值的书,损失的不仅是这段读书的时光,而且损失了读一本好书的机会。”当儿童的时间被无意义、无价值、无兴趣的学习填满之后,他受到不仅是身心的损害,而且失去了尝试更多有意义、有价值、有兴趣的学习内容,失去事半功倍的机会,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湮灭了创造力的萌芽。家庭和学校合谋,造成了大量“听话”的孩子和“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谋杀了整个民族的创造力。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为了孩子的幸福,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都该时时反省自己,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让我们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选择、关爱孩子的身心、解放孩子的手脚吧!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