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课后反思
(2010-03-31 13:30:53)
标签:
杂谈 |
《出海》课后反思
可欣的妈妈
拿到教案,发现在活动目标中有这样一条“认识海上交通工具并学折纸船”,而在此节活动中并没有涉及“认识海上交通工具”的内容,因此,将目标调整为“观察图片,并用清楚的语言讲述图片内容。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并学习朗读诗歌。”目标定位在了语言领域。
《出海》是一首很美的诗歌,而本地区的幼儿对大海比较生疏,缺少相关的生活经验,为了让幼儿能理解诗歌中的所表达的意境,就必须给孩子丰富的智力背景,我找来了大量有关海的图片。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对他今后的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本节活动中,我采用让幼儿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讲述的方法。
活动一开始,我告诉幼儿,有一个小朋友到海上玩了,他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拍成了照片,想和大家分享。在给幼儿看图片前,我提出要求:“看的时候要找出这是在哪里?有些什么?什么样子的?像什么?”第一次欣赏图片后简单提问,再引导孩子进行第二次观察,要求他们说出特征。重点和幼儿一起观察了浪花“卷”的特征。在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请幼儿边看配上文字的图片,边听老师充满感情地朗诵诗歌,听完要求他们说出自己最喜欢的那句,并说出最喜欢这句的理由。
每当孩子说出一句诗歌时,我就再次出示相应的画面,和他们一起重温诗歌,就这样,孩子们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诗歌。接下来,我用“我念前半句,孩子接后半句”的方法和孩子一起朗读了几遍,再邀请几个能力稍强的孩子到前面来示范。
最后一个环节,我问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出海?”教孩子折纸船,结束。
感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