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娃娃家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2008-11-21 19:47:38)
标签:
杂谈 |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因此,从孩子刚入园的那天起,我们就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了各种游戏区角,以下是我对本班“娃娃家”游戏发展的观察与指导记录。
实录一:
“娃娃家”的游戏刚开设不久,许多幼儿被娃娃家里温馨的布置和可爱的娃娃吸引了。一到游戏时间,十多个孩子一起拥向“娃娃家”,有的在争着抱娃娃,有的争着炒菜,还有的“小捣蛋”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
分析:
小班孩子对娃娃家的游戏情有独钟。出现这种混乱的场面原因有两种:一、娃娃家里供幼儿操作的玩具较少,造成幼儿争抢玩具;二、游戏缺少规则,没有限制人数的措施。
指导:
为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我们为娃娃家增添了两个娃娃、饮水机、洗衣机和摇篮和餐具,并把游戏空间扩大了一倍半,使得每个进入娃娃家的孩子都有事可做。另外,我们还制作了区角标记,每个进入娃娃家的孩子必须凭标记进入游戏区角,如果没有标记就不能来娃娃家玩,这样有效地限制了娃娃家的人数。最后我们还跟孩子讨论规则,谁在娃娃家里捣乱谁将没有资格继续在娃娃家里玩。
实录二:
我来到娃娃家,见丽丽(女孩)正在抱娃娃,杰杰(男孩)正在炒菜。问丽丽:“你是娃娃的什么人?”丽丽摇摇头。又问杰杰:“你是娃娃的什么人?”杰杰说:“妈妈。”
分析:
小班幼儿虽然知道家里有爸爸妈妈,但对于自己该充当什么角色还是比较模糊,更不能将自己的性别跟角色联系起来。
指导:
我们从让幼儿认识自己的家庭成员入手,帮助幼儿学习分配和扮演角色。我先让幼儿说说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然后说说家里还有谁,是男还是女,最后说说自己可以在娃娃家扮演什么角色,这样孩子可扮演的角色就变得丰富了,如有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等。
实录三:
成成几乎每次都选择娃娃家的游戏,可每次总是重复抱娃娃和喂娃娃的活动,不跟其他小朋友交往。
分析:
游戏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成成在游戏中或许能获得游戏的满足感,可其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游戏的根本功能也就失去了。
指导:
我以“阿姨”的身份进入游戏,对成成说:“你的娃娃真可爱!就是头发有点长了,你该带她到理发店去剪头发了,如果你想快点到理发店,你还可以坐汽车去。”接着,我和成成一起“坐汽车”来到“理发店”,给宝宝理发。
整个过程中,成成非常积极地跟开汽车的司机和理发店的师傅进行交流,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老师的引导。
反思:
在指导娃娃家游戏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扩展其知识面,这样游戏内容和情节才会不断丰富和
第二,要及时掌握孩子游戏中的各种情况,并有目的、有计划地随时指导,鼓励大胆创造,把游戏主
第三,教师要积极地参加到游戏中去,并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这样能缩短师幼之间的距离,使游戏更显得轻松自然。
第四,帮助幼儿学习协商分配角色。老师可用建议
第五,根据幼儿游戏的发展情况,不断更新游戏材料,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小五 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