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诸葛亮《论光武》
(2008-07-21 19:02:24)
标签:
文化 |
原文:曹子建论光武:将则难比于韩、周,谋臣则不敌良、平。时人谈者,亦以为然。吾以此言诚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诬一代之俊异。何哉?追观光武二十八将,下及马援之徒,忠贞智勇,无所不有,笃而论之,非减曩时。所以张、陈特显于前者,乃自高帝动多疏阔,故良、平得广于忠信,彭、勃得横行于外。语有“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此言虽小,有似二祖之时也。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于是以谋合议同,共成王业而已。光武称邓禹曰:“孔子有回,而门人益亲。”叹吴汉曰:“将军差强吾意,其武力可及,而忠不可及。”与诸臣计事,常令马援后言,以为援策每与谐合。此皆明君知臣之审也。光武上将非减于韩、周,谋臣非劣于良、平,原其光武策虑深远,有杜渐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陈、张、韩、周有焦烂之功耳。
这是诸葛亮评论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的文章,文章言简意赅,识见卓远,令人叹服。从中可以看到,诸葛亮不仅是军事、政治奇才,论文学修养和论辩功底,也是令人钦佩不已。
这是诸葛亮评论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的文章,文章言简意赅,识见卓远,令人叹服。从中可以看到,诸葛亮不仅是军事、政治奇才,论文学修养和论辩功底,也是令人钦佩不已。
此文意译如下:曹植论汉光武帝:刘秀之将领难于和韩信、周勃相比,谋士则不能和张良、陈平相较。时人谈论这件事,也深以为然。我以为此言诚欲赞美光武帝之德行,而曹植实在是诬蔑一代之俊杰。为何?追溯观察光武帝之云台二十八位将领,下至马援之辈,忠诚贞信、智略勇武,无所不有,凭心而论,不减高祖刘邦之时。之所以有张良、陈平特别显著于前时,是因为汉高祖刘邦有容纳百川之量,所以张良、陈平得以广有忠诚信义之名,彭越、周勃得以横行于外、征战沙场。古语有“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这句话虽然很短小,但可以比喻二位汉朝开国皇帝当时的情形。光武帝刘秀神思智略之计较,生于天授之才明,所以帷幄无不出于他所思考的范畴,奇计无不出于他的考量,于是集思广益,一起成就王业而已。汉光武帝称赞邓禹说道:“孔子有颜回,则门人愈加亲密。”他又叹惜吴汉:“将军总是差强人意,虽然武力可以达到标准,然而忠心不及有的人。”与诸人谋划事情,经常让马援最后发言,认为马援的计策总能达到他满意的程度。这些都说明了明君有知人之明、审时度势。汉光武帝的上将不逊色于韩信、周勃,谋士也不比张良、陈平的水平差,原因在于光武帝策略思虑深远,能任才适用、曲突徙薪之明;汉高祖则凭借其大度容纳各种人才,才有陈平、张良、韩信、周勃各展其才的功绩。
从上文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邦和刘秀的历史评价,是公允而持平的,并没有厚此薄彼之意。他从多方位分析对比刘邦、刘秀成功的因素,找出了刘邦有容人之量,才使人才的才能得以充分施展,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而刘秀则是通过自已的智慧,判断属下才能和忠诚,运用合理,扬长避短,甄别使用人才,使人人各尽其能,实现其中兴的事业。
我们现在看这篇短论,亦可从中学习古人如何甄别、运用人才的方法。现在的时代,各领域的人才辈出,善于运用人才,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是我们的社会需要正视的问题所在。这篇短论,揭示了人才的甄别、使用的方法,对现时的社会仍有其借鉴意义。身为领导者,要有容纳百川的雅量,同时要了解人才的优劣、长短、特点,才能更好的扬长避短,任用贤才,成就事业。
诸葛亮的这篇短论,反映了他的用人观,事实上,正基于他对人才的正确认识和使用,才使得蜀汉中后期得以峙立曹魏,没有过早亡国的原因正在于此。
总之,此论虽简,但其中深意,不可轻忽。从人才的合理运用的方式,到如何分析、甄选人才,此文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要从古代先哲的智慧宝库中,找到闪光点,这样对我们的事业是大有裨益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