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观察议课材料

(2012-11-20 14:12:43)
标签:

初中化学

杂谈

分类: 化学教学研究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观察议课材料

 

研究主题: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合作体:全县初中化学教师
任教教师:俞村中学程红珠老师
授课内容:初中化学“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合作程序:
(1)课前会议(2012年11月9日第一节课)
(2)课堂观察(2012年11月9日第三节课)
(3)课后会议(2012年11月9日下午)

课后会议交流材料目录

程红珠课后反思

许腾、吕冬兰课堂观察报告(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段书辉、江有芳课堂观察报告(方案的制定、活动组织)

王希有课堂观察报告(结果交流、表达与评价)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程红珠

1、 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从死狗洞视频入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又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步步引导,让学生从打开一瓶雪碧中即通过观察发现二氧化碳诸多的物理性质,然后验证一些物理性质,由性质引出其用途,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从而既突破教学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  在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溶解性时,我引导学生能否将集气瓶换成软塑料瓶。学生实验后,我又将集气瓶倒置。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

3、 在教学后,发现教学时间比较紧,一节课不能面面俱到,要将物理性质淡化处理,其用途暂不提。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让学生真正通过自主探究,真正做到师生、生生互动,让整个课堂活动起来,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的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观察报告(一)

------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观察人: 许腾   吕冬兰

观察视角:情境创设、问题提出与猜想

【课堂实录】(片段1 )  学生观看“死狗洞之谜”视频)

【交流】学生非常想知道屠狗妖是什么,兴趣高涨。达到了情境创设的预期效果。

【课堂实录】(片段2)  师问“屠狗妖”是什么呢?我们平常熟悉的二氧化碳怎么成为妖魔鬼怪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一起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交流】根据常识知道二氧化碳本身无毒,教师这里提示一下。为后面作铺垫。

【课堂实录】(片段3 ) 教师展示一瓶二氧化碳问:“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为什么正放在桌面上?”请学生猜想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

【交流】这个问题提出和猜想没有价值,可以直接用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课堂实录】(片段4)  教师打开雪碧, 问;“看到什么现象”又问:“二氧化碳能不能溶于水?”

【交流】教师打开雪碧, 问;“看到什么现象” 个人觉得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性质探究时提出更合适。

【课堂实录】(片段5)教师问:“人工降雨用的是什么,干冰是不是冰?)

【交流】问题明确具体。

【课堂实录】(片段6)   PPT展示二氧化碳的灭火性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论)

【课堂实录】(片段7)  动画“菜窖中老汉昏倒”

【交流】此处与“死狗洞”之谜是一样的,教师可以舍弃一个更简洁。

【课堂实录】(片段8 ) 师问:“科学探究有哪些步骤?”

【交流】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用PPT展示

【课堂实录】(片段9 ) 师问:“汽水、雪碧为什么称为碳酸饮料?”“二氧化碳溶于水中有无发生化学变化呢?”

【交流】问题由教师提出,不妨换成“汽水、雪碧称为碳酸饮料,同学们对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你能想到什么?”尝试让学习主体—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因为能发现问题并作出猜想,比解决问题更可贵。

【课堂实录】(片段10 ) “谁让石磊试液变红的?”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烘烤滤纸条会发生什么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问题环环相扣,把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阐释的清清楚楚。

【课堂实录】(片段11 ) 由教师提出“二氧化碳还有什么性质呢?”“澄清的石灰水中有什么现象?”“这个性质的有什么用途?”

【交流】问题循序渐进,将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这一性质和用途阐明。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观察报告(二)

 

观察人:江有芳 段书辉

观察视角:方案设计 活动组织

【课堂实录】(片段1)老师将一瓶雪碧打开,问学生:能看到什么现象?能否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二氧化碳气体能否溶于水?

【交流】此处引题很好,但是没有充分的利用此资源来为探究活动动作铺垫,没有很好地引导,只是询问“谁知道”。而学生思考的方向和时间不充分,导致前面两位同学没有回答出来。

     【课堂实录】(片段2)教师提问: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学生猜想:有

教师再问:探究活动的过程接下来的程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设计实验

教师活动:1、讲述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会变红色,如遇醋酸会变红; 2、提供给学生仪器,让学生对着仪器设计方案;          3、学生讨论给出实验方案,教师给予完善,给予评价

【交流】1、此处提供材料并讲解以后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较好。

2、交流讨论时,学生的面没有展开,仅限于某一位学生。

3、石蕊的变色应该给出对比,这样更清晰。

4、探究是分组进行的,学生分工不太好,实验操作也有不规范的地方。教师没有能很好地把握。

【课堂实录】(片段3)探究烘烤变红的纸条与探究饮料瓶中的水的性质

【交流】此两处探究重复;学生也有操作不规范的地方

     总体看法:半节课安排的探究太多,太杂,要安排学生去探究值得探究的问题,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观察报告(三)

 

观察人:王希有

观察视角:结果交流,表达与评价。

【课堂实录】学生完成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剂探究活动后)

老师:水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吗?学生:不能;老师: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吗?学生:不能。老师:二氧化碳和水共同使紫色石蕊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有酸生成。 老师:板书:水+二氧化碳    碳酸

【交流】1、一般探究活动后,至少安排两组学生把探究现象和结论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尤其关注探究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和结论。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

2、老师在之前演示了醋酸使紫色石蕊变红,为CO2水溶液生成碳酸进行了铺垫,但此处还应介绍清楚酸是一类物质,只有酸性物质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是一种普遍规律,才能使CO2水溶液中有酸生成才能水能渠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