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侯喜欢看三国,很喜欢诸葛亮,长大以后这种感情变成崇敬。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德智双馨,传统文化用一千多年来选择他作为标准偶像是有一定道理的。
可是近年来鄙视一切、推翻一切的思潮不知道从什么时候爬到诸葛亮身后名上了。早两年是军事能力遭质疑,认为他只会带点兵根本不会打仗。后来政治能力又被人抓出来数落,说一开始的什么隆中对根本就是个错误,后来他在蜀国当丞相把蜀国搞得民不聊生、人才凋敝。到前不久,其忠诚度也不能保全了,说什么欺压后主,还有想篡权的不轨意图等等。最近看到的是给诸葛亮扣上的反人类帽子:据西安一位教授研究认为,《出师表》是“不爱好世界和平”的恐怖主义言论;而《止战疏》才是全人类的福音书。
我不是一个专门粉饰偶像的糊涂虫。诸葛亮不是完人,也不是三国演义里的妖人,这个谁都明白。他是人,不会呼风唤雨,不能未卜先知,不是万事万灵的上帝。他身上有光辉处,有瑕疵点,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说,他的正面意义显然大于负面瑕疵。那么,即使他称不上圣人,也值得后人尊敬
——
我说的传统文化,包括教育我们勤恳、谨慎、智慧、忠诚视事的优秀品质,不包括什么民族政权交错时的政治取向。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多人诋毁青史留名的贤人,仅仅因为他不够完美还是存在一些瑕疵。陈寿的春秋笔法到底是抬高了诸葛亮,还是为司马懿考虑面子问题刷掉了诸葛亮的亮点,现在都不好说。而将史料中的诸葛亮和罗贯中根据传统文化塑造的偶像(哪怕罗使用了夸张的方法来渲染)争相来打倒就不能不说是一种龌龊:打倒一切,对诸葛亮身上符合传统美德的光辉品性毫不珍惜地践踏,以显示自己的观点与众不同甚至就靠这个来搏出位。盲从是愚蠢的,盲目打倒则更加愚蠢
——
一种文化的代表特质需要在否定中得到进步,但为了否定而否定绝不会带来任何有建设性的新文化,加之于现今的诸葛亮认识,很多为了鄙视而鄙视的人实际上连三国志都没有稍微仔细地读过一遍。这无疑才是悲哀的。
有些东西,不辩不明。首先说说诸葛亮遭诋毁的忠诚度问题。有两句诋毁者常用来说事的话,一是《出师表》里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哇不得了啊,诸葛亮专权啦。我是成都人,我来告诉诋毁者们一个地理知识:成都有地名“红照壁”,是蜀汉丞相府门照壁所在,向北半里,就是蜀汉皇宫旧址(现锦城艺术宫所在地),宫府相依,都是蜀汉核心,难道半里之内的宫、府要“二体”才好?如果诸葛亮说“宫中府中,当为二体”,那必有人说,恩,这个诸葛亮,有二心啦。有些人又说“俱为一体”这话语气不好,诸葛亮在训斥后主。我不知道这种语气理解是怎么来的。我只知道刘备使刘禅以父事孔明,相父教育弱主,教育的事情都是对的,那么,这有什么好挑拣的呢?“亚父”范增骂项羽“竖子”,大家为范增可惜,换到诸葛亮这里就成了欺主了。
另一句广遭诟病的是“虽十命可受,况于九呼?”这是诸葛亮给李平(即李严)回信里的一句话。李严在革命尚未成功的时候就想讨个封赐,于是怂恿诸葛亮先加个九锡,回头自己也好开荤。诸葛亮对此很不以为然,回复了上面的话
——
好事者理解为:不得了哇,得了天下,诸葛亮就要篡位啦!九锡已经是人臣之极,再加一命不就是王命了吗?不说其他的了,换个今天的说法:公司业务还不怎么样的时候,业务经理就怂恿副总经理:您这么劳苦功高,怎么得也应该当个总经理吧。副总正色回答说:“现在远不到时候呢,等我们公司发展了,纳斯达克上市了,别说总经理,就是董事会也可以进啊!”
——
这话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小P孩,好好干,别一天老想着位置升不升,先把业务干好吧!您说这话是要篡董事长权的意思吗?
至于欺压后主、专权自重,要当王莽之类的,简直不值一驳。首先,刘禅是个什么水平和心态,从四英死后、陈祗弄权迎合他的十二年时间就明白得很了,作为得到刘备遗嘱确定的相父不管教,那接下来发生的就跟现在愚蠢的富二代没什么本质的区别。诸葛亮要是把蜀汉交给刘禅亲自打理,那结果是没什么悬念的。而诸葛亮要当王莽一说,简直就是蠢到了极点。如果一个要篡位的,能不惜身体地拼命工作直到累死吗?很多人说诸葛亮是天命不假,导致还没暴露野心就挂了,所谓“假使当时身便死”之类。各位,王莽活了68岁,四十来岁就开始搞阴谋,50岁出头就登基了。诸葛亮的54岁寿命,在三国时已经算是远远超过平均年龄了,那时侯战乱疫疾,普通人的平均寿命不过40来岁,诸葛亮都活过平均线了,有野心的话再蠢也该谋划了,自己身体不好需要休息的时候也该注意保养了,连敌方司马懿都知道他饮食不好劳累过度命不长了,而他还是病死在前线
—— 这能说是“假使当时身便死”吗?
古代篡权有个很重要的工序,就是泽及后世。与诸葛亮同时代的曹操曹丕父子、司马父子那样玩文王武王把戏的,无一例外地将儿子周围弄得党羽密布。而诸葛瞻殉节在地方官太守任上,相比曹操的儿子、司马的儿子怎么玩弄皇帝,这个大家还是清楚明白的吧。
诸葛亮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干了27年,最后过劳死在岗位上,现在有多少人能达到这样的忠恕程度?领着公司的薪水,总想的是老板的不是和公司发展局限,老计划羽翼丰满了好跳槽,反过来对别人勤恳地工作27年不齿。刘备对诸葛亮,不是没有挑拣,长时间让诸葛亮干足兵足粮的活计,入蜀后任法正为谋主而轻诸葛亮,孔明也从未发一句怨言;蜀汉经过两次在荆州的大败基本上也定型了,这换到今天都是理直气壮跳槽的理由(同时代的三国也有很多因为这样跳槽的)。诸葛亮在忠诚这点上够伟大了。
而诸葛亮的政治能力,历来被认为是其强项,但近来也被说得一文不名了。首先,根据某伟人的看法,隆中对就是个垃圾。且不说那位伟人的全面观点被人断章取义,就是单看隆中对,也是个高水平的谋划。三国时候,创造性地提出二分天下,利用渐渐发展起来的南方对抗北方,是自古没有的。承认北方已经统一的事实,而转而开发和利用南方,在尚未出现过南北分立的三国时代是非常具有建设性的。当时提出相似观点的有周瑜、鲁肃、甘宁,他们是建立在孙氏已据保江东的背景下为孙权规划的。而诸葛亮则是只能在承认北方曹操和东面孙吴的基础上为刘备设计隆中对
——
后如其料,如果荆州得以保全,则天下事亦未可知。刘备当时依附刘表,未有寸土,可以利用的资源不过荆益,夺荆据益的规划可以说是非常符合实际的。据荆以进,守益以退,进退得据,既保留争夺天下的悬念,又有基业确保立足,是客观实在的。难道要诸葛亮不顾实际地豪言:“豫州宇宙无敌,当即刻誓师,与曹操争锋中原”才是对的?
诸葛亮治蜀的才能和成绩,史家和同时代的人都已评价过了,不知道有什么可诟病的。号称三国时代最聪明的人贾诩说了六个字:“诸葛亮善治国”
——
明明白白的聪明人赞叹聪明人的实在话。但现在还是有人把他的人事能力和蜀灭亡时的凋敝拿出来攻击。就人才来说,一般攻击诸葛亮任人为私,自己喜欢的提拔,自己不喜欢的打压,《出师表》里向刘禅推荐的都是一个鼻孔出气的,而象魏延这样的就看不上眼。明白点看,《出师表》里推荐的费祎、董允,都是良臣;郭攸之合当其职,向宠后来光荣殉职,没有推荐错一个。而诸葛亮器重的费祎、董允、蒋琬、姜维,这些人也都是忠诚视事、品性良好的臣子,他们与诸葛亮,他们相互之间,既不抱团营私,也不弄权贪财。诸葛亮对人才的推荐和选择,安全是按照传统美德忠、恕、勤、勉来的,没有一点个人私欲在里面,这难道是数落诸葛亮的理由?更能说明诸葛亮人事没有私心的是唐太宗的金口。诸葛亮当年处罚了廖立、李平,而唐太宗看到廖立、李严得知诸葛亮死讯“皆悲泣”这件史实之后,叹息说:“非至公能如是乎!”
对蜀汉政权里性格不好的人,如李平、杨仪、魏延,诸葛亮都是用而不重,不使有权,这些人的躁动和个人品性瑕疵,从未影响到蜀汉的根基,甚至连拥兵反叛都没有。联想魏后期权臣、地方大员不断叛乱,诸葛亮对人才的使用已经是非常高明了。李平、杨仪、魏延这些人有才而用,有瑕而不伤国体,这是价值和损耗的正确取舍。现在很多人为魏延鸣不平,诸葛亮折杀人才了,用子午谷计早就拿下长安进取中原了。首先不说总摄雍凉、交通宛洛的长安是不是靠子午谷走一遭就能拿下,只说说魏延的人品。我以前说过,如各位手下有那种有能力但时时不逊的员工,你们就知道了,这样随时都考问质疑领导智商和情商的人,哪怕他是对的,也不是能成大事的。魏延动不动就跟同僚士卒埋怨上级诸葛亮“谓其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而姜维常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姜维未有一句怨言
——这样的比较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对于蜀后来亡国时的积弱,很多人把这归责于诸葛亮。这就扯得太远了,大家都忽略了一个人:陈祗。这人在演义里没有出场,所以知名度不高,但这人在“蜀四英”之后弄权12年,与黄皓沆瀣一气,把蜀汉弄的朝野凋敝,姜维不得不在外避祸
——
三国学者沈伯俊以“大奸似忠”来提醒大家这个人的存在。慎积十年而疏毁一时,更不说陈祗12年带给蜀汉的是什么了。诸葛亮等四英的优秀制度没有得到遵守和继承,现在却还要为被人忽略的陈祗背黑锅。
至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粉饰了,打个比方:四川省跟半个中国开仗,结果以攻代守干了两代人。终诸葛亮生年,统一了北方的曹魏不曾越雷池一步,反到自己的边境地区经常被占领,我不知道是四川军的领导不行还是半个中国那边军队的领导不行。司马懿叹诸葛亮“天下奇才”,还在史上留下了“畏蜀如虎”的笑话,不管他是韬光养晦树立政绩还是真打不过,总之要说诸葛亮军事不行,那简直是睁眼说瞎话。至于“短于奇谋”,这个呢,对诸葛亮要求太高了。关公失荆州、刘备败夷陵,蜀几已入死局,以一州之力抗整个统一的北方,就是韩信、白起也没下过这么难的棋。再是奇谋妙计,也需要奇正相依,蜀汉正面大军与魏的对比,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
东面还有个微妙的吴。以弱胜强的战役条件,蜀汉有具备的么。“不用子午谷计”,盖出于此,明白人不豪赌。即便夺了长安,与魏全面抗衡,东吴可保定不溯江袭益吗?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行动,近来又被说成劳民。孙子说:军队出征,1个兵要7个民来供养后勤,曹操对此非常认同。而诸葛亮出兵,从不穷兵黩武,一次来个十万大军,大战不息,让蜀汉百余万百姓忙不迭供养。他不仅搞军屯,还搞轮换,守时守约,与曹操借粮官头的做法,恐怕中国人还是赞同诸葛亮多一点
—— 换你的领导跟你说了周末不加班,到了周五下班前一句话:周末确实不加班,全天上班 ——
你会怎么想?诸葛亮兴动的北伐,其战争目的一直不是孤注一掷,并且从没过分徭役和兵役,使蜀民有菜色的绝不是诸葛亮的北伐。
说了这么多,实际上全是明明白白的事,不晓得为什么这些就遭到彻底的颠覆。最近看了些三国研究文章,有《孟达是忠义无双的真汉子》、《千古奸臣诸葛亮》、《刘备借刀杀关羽》,看得堵啊。这些文章让我想起了一位大学同窗关于潘金莲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点评是:“我们鼓励,应该说非常鼓励有新的学术观点,但是,无论如何,潘金莲不是个节妇。看了你的文章,我觉得如果不是我仔细看过两遍水浒,我一定会认为潘金莲是个节妇。那么,我们两个人之中,必定有一个人应该再看一遍《水浒传》。”

成都市武侯祠的诸葛亮塑像
岳飞手书《出师表》摹本
加载中,请稍候......